每天寫一篇,修持1000天 | 第14天 王陽明心學,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激發心學的無窮威力。運用心學,讓自己成為強大的人,需要堅持做3件事。 1、不動心:無論遇到什么處境,都要控制自己的心。 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是“觸之不動”。無論遇到什么處境,都要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 對普通人而言,做到不動心,是很難的。常人的心態是,得之則喜,失之則悲;順境得意,逆境抱怨。這是心隨物動。 觸之不動,是不以物喜,不患得失。控制自己的心,不隨物而動。 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心難免會因物而動。 王陽明說:“怎么能不想聽,怎么能不想看?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聾眼瞎之人。雖然聽見、看見了,只要心不去跟隨它也就行了。” “只要心不去跟隨它,就是不動心。” 這點,我深有體會。 在網上寫文章,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專門給你潑冷水,說難聽的話攻擊你。以前看到這些惡意的留言,心會在意、動氣,和對方針鋒相對打口水戰。 幾年下來,慢慢地,心境就轉變了。別人贊美我,我不感到高興;別人詆毀我,我不感到生氣。榮譽和詆毀,像一陣風吹過來,我的心感受到了,但是不去勾住它,它自然來,自然走,我轉頭就忘記了,心里空空,沒有東西留下。 這種心態,能一直保持的話,就是榮辱不驚,不動心。 2、事上練:不停留在理論上,要在實踐中,不斷磨煉自己。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心即是理,致良知,理論的東西,人人都可以背誦下來。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一時,不等于做到一世。王陽明經常和弟子說,要在事上練。 王陽明有個弟子,有一天收到一封家書,說兒子病危。由于鞭長莫及,弟子很憂愁。 王陽明說:“你這樣憂愁,對你兒子的病有什么幫助?” 弟子說:“沒有幫助。” 王明陽說:“那你應該開心一點。” 弟子反駁說:“兒子病危了,怎么可能開心起來?” 王陽明說,這就是“事上練”的機會。平時光說不動心,真正遇到事情,就慌得一塌糊涂,方寸大亂。要在事情中鍛煉自己的心,學會自控。 王陽明的心學,看似簡單,難在實踐。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控制外在的遭遇,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當不幸的事情發生時,就是最佳的“練心”機會。只有把自己本能的負面情緒,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才能保持冷靜,想出最好的應對方法。 3、致良知:堅定內心的力量,順時而動,順感而應。 很多人以為,致良知,是尋找自己的良心。其實不完全準確。 讀完王陽明的一系列故事,就會發現,致良知,是剔除欲望和雜念的干擾,直接聆聽真正的內在聲音。 弟子問他:“那些偉大的人物,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是不是預先有計劃?” 王陽明說:“怎么可能有計劃?事情來了就做,事情不來也不去找事,不過是隨感而應罷了。” 王陽明這番話,讓我想起華為的任正非。他在創立華為之初,目標并不是要成為民族大企業。他的目標,僅僅是生存下來。因為當時,任正非背負200多萬的債務,一家老小還擠在一間小房子里,需要還債務,需要養家糊口,生存下來,僅此而已。 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存在的價值,要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這個過程,是順時而動,順感而應。 所以,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很重要。堅定自己的意志,勇往直前,做自己該做的事,為自己的目標努力。這就是致良知。 總結來說,實踐王陽明心學,貴在堅持3件事: 一是不動心。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狀況,都要告訴自己保持淡定,學會控制自己的心,不慌不亂,不動心才能想出最好的方法應對。 二是事上練。光說不練,不足以成事。要在實踐中,慢慢磨練,逐漸克服弱點,控制自己的心。 三是致良知。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中,外在,每天都會有不同的人、事、物往來;內在,每時每刻都有欲望和念頭干擾。要學會屏蔽干擾,尋求內心最深處的定靜和力量。激活這個力量,篤定前行,堅持致良知,就能激發心學的無窮威力,成為一個強大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