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茅盾文學獎”,自1981年設立迄今,已近四十年,獲獎作家近五十位,在讀者中影響巨大。他們大多在文壇耕耘多年,除了長篇小說之外,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等“短”體裁領域的創作也是成就斐然,名篇佳作迭出。比如,王蒙、張潔、宗璞、阿來、李國文的散文,賈平凹、蘇童的短篇小說,畢飛宇、遲子建、李洱、徐則臣的中篇小說等,。這套“短經典”編選的就是獲獎作家的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代表作。 在所有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占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四十,幾乎所有的獲獎作家都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品。1998年春天,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11種,2004年改版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擴充到37種。201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短經典”16種,這次改版,擴充到了21種,增添了第九屆和第十屆的獲獎作家,原來一些作家的篇目也有所增加。 從長篇小說到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從作品到人,呈現作家創作的綜合實力,全面展現作家的創作實績、藝術品位和思想內涵,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出版這兩套叢書的思路。而兼顧藝術的和文學史的標準,則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遴選這套“短經典”堅持的原則。每一本書,都以作家的一篇散文標題作為書名,同時,都收錄了作家的獲獎答謝詞。 對作家而言,長篇小說的體量一方面考驗作家的寫作耐力,對結構布局、矛盾沖突和人物塑造的要求更全面,對認識生活的寬度和深度的綜合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它巨大的包容度也給作家留下了輾轉騰挪的空間,它甚至允許旁逸斜出,允許枝蔓橫生。短篇小說則不同,在有限的空間內,它需要靈光閃現,需要出奇制勝,需要一擊即中。介于中間的中篇小說,是中國獨有的體裁,五到十三萬字的特殊形制,讓它更有包容度、更有吸引力。而散文,作為中國文學中傳統最為深厚的文體之一,一直吸引著當代作家的注意。 “這套書的編選立意非常新,編選方式非常全面立體,設計也非常小巧精美。無論對文學史研究還是對普通讀者的閱讀,都是了解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必讀書。”在新書發布會上,著名評論家潘凱雄、賀紹俊如此評價。而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李洱,對短經典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在評價自己這本《它在我們中間尋找騎手》的時候說:“這是我精心選出來的篇目,希望給自己的創作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也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看出來我對生活的見解。如果說短篇小說關注的是一個詞語,那么,介于短篇和長篇之間的中篇小說,則展示了兩三個詞語之間的關系,因此,中篇小說蘊藏這巨大的潛能,有非常多的可能性。”這是“短”的優勢。但“無論創作什么體量的小說,準確都是小說家唯一的美德。” 附全套書書目: 1.《靈魂之舞》阿來 2.《我那風姿綽約的夜晚》張潔 3.《大樹還小》劉醒龍 4.《寒夜生花》遲子建 5.《唐朝的天空》李國文 6.《品咂時光的聲音》張煒 7.《釋疑者》陳忠實 8.《向右看齊》徐貴祥 9.《麥田物語》王安憶 10.《地上有草》周大新 11.《醉里挑燈看劍》熊召政 12.《螢火》宗璞 13.《青春和病》畢飛宇 14.《紅狐》賈平凹 15.《離我們很近》李佩甫 16.《忘卻的魅力》王蒙 17.《蒼老的愛情》蘇童 18.《在西去的列車上》梁曉聲 19.《你或許看到過日出》徐懷中 20.《在水陸之間,在現代邊緣》徐則臣 21.《它來到我們中間尋找騎手》李洱 中國出版產業觀察期刊 VIEW ON PUBLISH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