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位母親分享孩子的事情,這位母親是這樣說的:自己的孩子學習上很優秀,而且白天性格也很好,和同學以及朋友交流什么的都沒有問題。但是到了晚上的時候就感覺孩子變得很自卑。把自己所在房間里,也不愿意見人也不愿意和別人交流。 其實這種事情現在也算是很常見的,因為這個就是我們常說的“優秀的自卑患者”。這種自卑往往在兒時顯現不出來,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影響就會越來越深。然而這種自卑往往是由家庭原因造成的,往往這幾種家庭更容易養出來自卑的孩子: 一:過分勤儉的家庭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過分勤儉就不是了。父母過度的勤儉會無形中給孩子一種貧困潦倒的感覺,從而造成孩子內心深處的自卑。同樣如果家長過于給予孩子過度的溺愛,那么就會超出家庭的承受范圍,讓孩子越來越不滿足。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設想,如果在外面逛街的時候,孩子看上了一樣東西,非要讓你給他買,但是這個東西不僅貴而且還沒有什么用,買了就是浪費錢,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你會怎么辦?是大聲訓斥堅決不買還是咬咬牙給孩子買了?其實這個時候家長的表現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不買很有可能讓孩子覺得家庭經濟方面有問題,造成孩子的自卑,如果買了可能就是額外的預算。所以面對這個情況家長要做的就是不直接拒絕,但是也不直接答應。引導孩子給你一個買下它的理由或者給孩子設立一個激勵計劃。讓孩子明白付出是有回報的。 二:不肯定孩子的家庭 不要說孩子了,我們在工作或者遇到什么狀況的時候也希望別人報以肯定的態度,或者聽我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后再發表言論。但是想一下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到聽孩子把話講完再做評判。筆者曾經看到這樣一則公益廣告,讓幾組家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面對臟兮兮的孩子,多數家庭的反應都是直接斥責孩子把衣服弄這么臟。只有一組家庭的反應是家長面帶微笑的問孩子干什么了,為什么把衣服弄這么臟?家長們不同的態度得到的反應肯定也不一樣。面對斥責孩子只能表現出無助和委屈,而面對微笑的孩子則很開心的告訴家長原因,其實孩子都是為幫助一個老爺爺搬花而弄臟了衣服。 那些打擊,否定孩子的言語行為,都能傷害孩子,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在家庭里,我們要學會多夸獎鼓勵孩子,而不是不斷否定打擊自己的孩子。 三:不和諧的家庭 家庭暴力、爸媽爭吵的家庭,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我國有句俗話叫做“家和萬事興”。都知道家是孩子最后的避風港灣,當避風港灣天天打雷加閃電再加下雨的話,那么孩子的心靈上會受到多大的創傷。 孩子只有在信任和愛的基礎上才能茁壯成長,才有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和睦的家庭才能讓孩子安心,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四:強勢且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的家庭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表現的很強勢,就是孩子什么事情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本來家長應該是給孩子提供安全感的,但是由于父母過于強勢,反而讓孩子找不到安全感了,這種情況孩子是最容易自卑的。 常見的還有就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對比的,不知道大家是否反感,反正筆者在學生時代是最反感這樣的事情的,父母總是說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這樣就給孩子留下我沒有別人優秀的感覺。讓孩子從心理上自己否定自己,試想一下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怎么會不自卑。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不是說別人的孩子優秀,應該說別人家孩子的父母有多優秀。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反應才能讓孩子遠離“優秀的自卑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