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養兒防老,孩子不僅是自己未來的希望,而且還是生命的延續。但是現代社會中,不贍養老人的事情層出不窮。期待著老有所依,人到古稀之年,卻與親生孩子對薄公堂,或者承受著孤單寂寞,著實都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在某一商場中,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許多人都已經非常的熟悉了。一到中午吃飯的時間,她就會出現在商場的飲食區。 當別人吃剩下飯離開的時候,她會走上前,吃這些人剩下的飯菜。由于剩下的飯菜比較少,所以她會分著很多次,才能夠填飽自己的肚子。 許多工作人員對她已經很熟悉了,據了解這個老奶奶已經91歲的高齡了,老伴已經不在了,平時自己一個人生活,孩子不少卻都在外地,只是偶爾的回來看望她一下。周圍的人對她也是心疼的,能夠幫一把就幫一把。 在外人看來都覺得心疼的老人,為什么親生子女,一點點拉扯大的孩子,卻會這樣無動于衷。養兒現在卻不能防老了。 多子女家庭,反而不贍養老人的情況更普遍 北京的79歲的王大爺作為原告,將7個子女告上了法庭,現在有病在身,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顧生活起居,但是孩子們都以在外地為理由,拒絕來照看老人,一個推卸一個,最終一場道德上的控訴,變成了法律上的懲戒。 我們會發現許多老人生了7、8個孩子,反而到最后卻沒有一個孩子愿意去照看。多子女家庭,反而不贍養老人的情況更普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應該如何去看待呢? 責任分散效應 曾經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對于他人需要幫助時無動于衷和冷眼旁觀做出了新的解釋。當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人們會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而在多人存在的情況下,這種責任感無形中會被分散,人們不再會意識到自己是那個責任的第一人,因此主動性會變少。 同樣的,處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情感互相聯結作用,關系更加的復雜。在任何東西分配的時候,我想都是做不到絕對的公平的。因此在針對父母贍養的問題時,會分化責任意識。 并且人們會有利已主義,會從事件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思想,在對于事情的歸因中,也會找到更加利于自己產生行為的理由。 道德信感念差
孩子的道德感是父母或者成人通過評論等方式,將現有的道德性教給他們,或者是在于同伴的相處或者與成人的相處中,通過模仿、學習、道德實踐中掌握的準則。 一個人的道德行為,離不開他對于道德的認識,當做出某些不具有道德性行為的時候,說明這個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道德性的缺失。 對于多子女的家庭,首先父母不能給予所有孩子確切的關心和照顧,在教育上也多是缺乏一致性的,所以在忽略的情況下,道德意識的形成是很難的,因此由于道德信念較低,常會出現不贍養老人的問題。 現在社會養兒不為防老同事說起自己的孩子,總是不自覺的露出笑容,他的兒子上初中了,并沒有受到其它不良風氣的影響,每天能夠主動的去學習,不僅學習成績好,也是多才多藝。 最可貴的是他的心里話都能和父母及時的溝通,與父母的相處非常的融洽。 同事們都非常的羨慕,都說你以后可好了,有這么好的兒子可以依靠。 他卻說,以后根本沒想過去依靠兒子,只要他能過好自己的生活。我們兩口有勞保,等老了就找一個環境優雅的老年公寓,度過晚年。 隨著社會的發展,父母的意識逐漸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父母,養兒不為防老,只期待孩子們能生活的好。 獨生子女一代已經多數成為了人父人母,面對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已經壓力重重。啃老的現象比比皆是,更多的父母從老了依賴孩子的思想,變成獨立和自主。 老年人的心理 雖然老人現在變得更加獨立,他們也在努力去創造著屬于自己的豐富生活,但是他們隨著年齡的增加,情緒的波動,對于身體健康的焦慮,都會逐漸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小覷的。 生理上的衰老是一部分,心理上的衰老就證明一個人的精氣神變得沒有那么強了。心理上的衰老,主要表現在自己是否意識到自己已經蒼老,一旦個體在意識上認為自己衰老了,很容易失去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對于未來的憧憬和積極性。 所以子女在忙碌工作的同時,應該關注父母心理變化,幫他們適應新的角色和生活,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勇敢的去面對未來的生活,做好對老年生活的心理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