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點+線:關于城市的圖解與設計》講述了:頗具影響力的建筑師和評論家斯坦· 艾倫,對當代城市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建筑策略?!饵c+線:關于城市的圖解與設計》的編排如同一本用戶指南,既概述了艾倫在設計中的理論原則,又介紹了這些原則如何應用于具體實踐。受到20世紀70年代藝術界的極少主義和后極少主義的啟發,艾倫將城市的活力和基礎建設作為設計的源泉,以反映和增加城市的體驗。該書囊括了艾倫的三篇文章以及六個具體的設計項目,適用于建筑師、規劃師、城市設計師及相關專業院校師生。 圖片來自網絡 2 斯坦艾倫是普林斯頓大學建筑學院的美國建筑師,理論家和前院長。他獲得了布朗大學B.A. 學位,庫伯聯盟的B.Arch學位以及普林斯頓大學M.Arch學位。他曾在Richard Meier和Rafael Moneo的辦公室工作過,曾擔任現場運營的景觀設計師James Corner的主管。他的工作室Stan Allen Architect位于紐約市。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Stan Allen Architect 3 圖片來自Points+Line:Diagrams and Project for the city 首先,不同于幾何組合,那些通過幾何關系統一并形成整體的元素,“場地條件”是一種代數組合。基于區間和度量,它通過重復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組合元素。其次,在“場地條件”中,整體不會覆蓋單個元素。由元素組合的整體形式是模糊和靈活的,而各個元素之間的內在梳理規則保持一致,其結構類似于文學領域的散文。與其他社會動物相似,個體之間的復雜關系比社會本身的形式更加穩定和重要。第三,建筑和城市的發展被認為總體上處于2D水平方向。建筑和城市被認為是通過重疊各個領域的表面而不是識別邊界來呈現的。第四,在可視化方面,建筑的堅實實體的感覺被打破,建筑及其周圍的邊界是滲透的。它強調了建筑之間的差距空間,例如基礎設施,它顯示了元素之間的關系和規則,并控制著整個領域的形式和發展。 圖片來自Points+Line:Diagrams and Project for the city 正如艾倫所說:“場地條件并不能夠產生系統的建筑形式或構成理論。這里的目的是制定工作策略目錄......建筑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始終與正在進行的實踐進行復雜的對話“,促進這一理念的方式也類似于前文提到的自下而上的發展過程。兩者都表現出與原始環境相對應的“場地條件”和巨型形態,以溫和和相對主觀的方式干擾城市發展。他們似乎承認現代技術帶來的問題以及人們在現有環境面前為未來做的限制努力。就像Vittorio Gregotti(1983)所說的那樣:“地面的標記,不是原始的小屋,是原始的構造行為?!?/span> 圖片來自Stan Allen Architect 事實上,在這本以“城市”為副標題的書中所涉及的案例和切近的主題,并不如人們通常所想象的那樣,直接面向著城市本身,相反,斯坦·艾倫所采取的方式是一種對具體現象進行再文本化的處理過程:以此展現出城市中力與力(force)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成為可被理解的),并由此構成“建筑”的開端——我們可以將這里的“建筑”視作名詞,同時也可以理解為動詞。 當然,人們也可能將此過程簡單地歸類為已經在建筑設計中較為普遍運用的一種方法——“圖解”,艾倫所倡言的也大致如此。只不過這不僅僅止于一種方法,而更是傳遞著一種信念:在充斥著過度復雜卻空洞的形式主義和日漸膚淺的消費產品化的當代建筑文化環境中,如何能夠讓“圖解”作為潛在的驅動力,讓建筑還能產生獨特的功效。 全書分為Contextual Tactics(文脈策略)、Infrastructure Urbanism(基礎建設城市主義)、Field Conditions(場所環境)等三篇文章[注:關于這三個關鍵詞組的翻譯還有待商榷],每篇文章都配以了斯坦·艾倫的兩個競賽項目,但是并不能就此認為這里所選擇的項目都緊密地針對了不同的討論主題。恰恰相反,文章與項目并沒有按照相應的年表穿插排列,顯示出在具體的環境變化中有可能導致的適用性調整,同時也充分地暗示出了建筑師的職業實踐在不同境遇中的必然的局限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