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作為家長的大人們都懂得一個道理:陪伴孩子一同成長,對孩子人生歷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其實,在我們接觸到的成年人當中,有很多存在著低自尊性格的人。結婚已經一年的小沫擁有一個對她很好的丈夫,可是小沫還是覺得丈夫對她不夠滿。常常會在與丈夫發生口角之后,不僅不會像別人一樣企圖用溝通解決問題,而是防御性地將自己和丈夫隔離開,自己獨自在那生悶氣。接著她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否定自己的所有判斷,甚至在每次吵架之后都想著要離婚。
對于這次的婚姻,小沫說:“我好像從來就沒有相信過他愛我,甚至從來都不愿意和他有親密動作。”
造成小沫陷入這種恐懼型依戀風格的不是別人,而是來自孩童時期原生家庭的陪伴缺失。我們所說的陪伴缺失,不僅是指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在身邊陪伴的父母習慣性疏離也會造成低自尊性格的養成,他們沒有安全感,甚至對一切都缺乏自信心。
所以,在孩子2歲前,父母能夠給予更多的親密接觸會讓親子關系更牢固,還會對孩子日后性格完善起到更促進作用。

一、媽媽與新生兒親密接觸的重要性
對于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來講,母親溫暖的身體就是他們的全部世界。母親的懷抱不僅為他們隔開了外界的刺激,還在潛意識中給予了他們一種強有力的安全感。
為什么我們現在多次強調媽媽多給新生兒撫觸按摩的好處,因為媽媽在撫摸孩子的時候,能讓孩子開心舒服,從未感覺到幸福。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經典的實驗——哈洛的恒河猴實驗。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哈洛認為,幼猴除了基本的吃奶、喝水等生理需求外,一定還有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
所以,哈洛和同事做了不同類型的“代母”,他們先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分離,交給另外兩個“媽媽”來撫養:一個是在胸前掛奶瓶,能夠給它提供奶水的鐵絲“母猴”;另一個是全身抱著舒適的絨布,能夠給它提供觸感的絨布“母猴”。
在接下來的24個小時中,小恒河猴接觸絨布“媽媽”的時間長達18小時,而只有3個小時趴在能夠給它奶水的鐵絲“媽媽”懷里吸奶。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不難看出,小猴子更愿意和那個能夠給它提供觸感和依戀感的“媽媽”待在一起,而不是只能給太多提供奶水的鐵絲“媽媽”待在一起。
這個實驗也證明了,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接觸與情感及社會支持,是促使一個人正常且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而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日本知名童書作家大成由子和插畫師秦好史郎共同創作了一套嬰兒游戲繪本,從嬰兒的小手、小肚皮、小腳丫、小臉蛋、小屁股等部位入手。通過游戲的方式把皮膚觸摸游戲的三個重要因素,觸摸、運動和玩耍展示了出來。
這是一套科學地皮膚觸摸游戲繪本,兩位作者希望通過這些直觀、有愛的繪圖展示,能夠讓媽媽感受到與寶寶皮膚接觸的重要性。從而通過與寶寶的玩耍,讓寶寶充分感受到愛與被愛,和媽媽之間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系。

二、孩子對心理營養的需求
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同樣也是促進孩子“心理營養”充分的一個重要因素。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嬰幼兒時期得到的心理營養不充分,長大后他就可能表現出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不良和行為偏差等狀態,而這些方面也會或多或少影響到我們日后兩性關系的發展。
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于心理營養的需求也不同。
0-3個月:這個時間段的寶寶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接納,也就是說寶寶需要父母的充分關懷,這種關懷最好是“有求必應”的,完全付出不需要任何條件的;
4個月-3歲:這個時候的孩子需要父母充分給予足夠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主要是來自于父母之間穩定的夫妻關系,這個時候,媽媽的情緒越穩定,孩子獲得的安全感就越充足;
4-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最需要建立自信心的時候,需要父母給予肯定、贊美和認同。在這一年齡段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完全體現出來了,主要包括自我價值、自我形象和性別認同;
6-7歲:這是孩子學習、認知和模仿最鼎盛的時期,這時候的父母應該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好的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
在實際的生活中,有父母常常會對孩子說諸如此類的話“你走,我不要你了”“再不聽話,我就把你扔出去”“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等等。、
要知道,這種看似嚇唬孩子的話,父母們以為說完后,孩子就會變得更乖一點。其實,這樣有可能會換來一個過分聽話的孩子,因為孩子怕自己做錯了真的會被拋棄;也有可能會換來一個哭得更加撕心裂肺的孩子。

三、如何避免“恐懼的內在孩子”的形成
“恐懼的內在孩子”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心理學家認為,一旦形成這樣的內在性格,就很難擺脫。這類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后,一旦遇到與童年所經歷的事情相似的場景,就會變得脆弱、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恐懼,缺乏安全感。這樣的表現,只會限制我們前進的步伐。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恐懼被壓抑在潛意識里呢?這些當然要先從我們做父母的抓起:
①我們的親密關系影響著孩子的親密關系
作為父母,我們要形成對親密關系健康和有益的看法,只有父母自身能夠建立起好的親密關系,孩子才更有可能去擁有幸福和美好的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
而反過來講,如果父母之間的感情一直不好,整天爭吵,不斷用最丑陋的面貌針鋒相對。那這樣的家庭氛圍,即使是成員結構完整,對孩子的培養也是有害無益的。
我們要清楚的一點就是,父母的親密關系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深刻而且久遠的。所以,當孩子還是低月齡的時候,我們就應當與他建立起一種依戀關系,而且還是安全的依戀關系,并有意識地經營好家庭關系,妥善處理好夫妻關系。
這樣,我們才能想孩子傳遞婚姻家庭的良好觀念,對今后他處理沖突方式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
②學會情緒管理,為孩子提供和諧安全的家庭氛圍
大部分的父母對待孩子都有過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亂發脾氣、隨意呵斥孩子、打罵孩子、不理解不重視孩子情緒。這樣的,情緒管理不當,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性格偏激、低自尊或自我評價過低。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甚至會與自己的家人拳腳相對。小歐是一位初三的孩子,周末在家休息就打了一個小時游戲,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在隔壁大罵:“你還有臉在這打游戲了?不用讀書了,趁早出去打工吧,浪費我交的錢。”如果孩子有一點頂撞,或是認錯態度不好,小歐媽媽就會把家里的游戲機當他的面砸碎,要不然就掄起手向小歐甩過去。
也不知是被媽媽打多了,還是到了青春期有力氣了,有幾次小歐居然開始學會了還手。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孩子變得易怒和學會用肢體反擊,其實就是被稱為父母焦慮的情緒所感染了。
在家庭中,父母的情緒穩定平和,能夠很好的面對和處理重提,那么這個家庭氛圍就會變得融洽和愉悅,也能夠為孩子培養自我安全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③安全感來自于真實的相處和陪伴
我們在上文中一再強調父母與幼兒親膚接觸的重要性,目的就是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一個孩子,餓了渴了有人及時喂奶,拉了尿了能夠及時得到清理,有溫暖的懷抱,有舒服的按摩用來滿足身體的接觸需求。父母會對他微笑,耐心回應他的需求。在這種持續穩定的照顧中,會讓你孩子有充足發安全感。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對自己重新產生良好的感覺,覺得自己是最好的。這對于建立自己充足的信息,也是積極和自信的。
我始終相信,只要我們能夠給孩子充分的愛和滋養,尊重孩子,接納孩子,充分信任孩子,并重視自我的情緒管理,就可以成就更具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自信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