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國內關于棒鈴(Indian Club)的培訓開始逐漸多了起來,于是,這一古老但卻十分實用的健身工具開始為更多人所熟知。 還記得曾經火爆熒屏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嗎?在這部電影中就曾出現棒鈴的訓練畫面。 無獨有偶,在前年的一檔綜藝節目中,「秋褲男神」李健再次成功「帶貨」。在節目現場,又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健身「新利器」。 沒錯,就是這個用來做俯臥撐的黑棒子,它就是棒鈴。看起來是不是非常的酷? 棒鈴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健身器械,它的起源已經很難考究,最早據稱是被當作一種戰爭武器來使用。 幾個世紀以來,提升旋轉力量的訓練工具在全世界被廣泛使用。比如古印度和波斯,在利用各式棒鈴和杖類工具,使用多種向心模式去增強肩部、脊柱、腿部、胸部和握力進行訓練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 例如,1866年,基歐曾說過“絕沒有一種運動能像印第安棒鈴練習可以在短時間內顯著地增強肌肉和力量”。1864年,沃森稱贊棒鈴為“理所當然地可以贏得所有體操運動員的最高評價。因為它能更好地激活呼吸系統、擴展胸腔、激活深層肌肉、穩定關節結構;增強前臂、上臂肌肉、肩部、腹肌及脊柱肌肉。”
除此之外,棒鈴自古以來也是摔跤手、舉重運動員和武術家們用來提高握力和靈活性的工具。因為使用棒鈴訓練可以有效地發展力量、強身健體,由此慢慢便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訓練體系,也就是現代棒鈴訓練的雛形。 19世紀,駐扎在印度的英國士兵接受了 Pehlwani 摔跤手進行的棍棒擺動練習,并把這種練習帶回了英國。他們把這種器械做了一點修改,使它們看起來更像現代的保齡球瓶,并把它們叫做「Indian Club」。 到了19世紀中葉,在維多利亞時代的體育熱潮中,Indian Club 訓練變得非常流行,并逐漸蔓延到了整個歐洲,士兵們,甚至婦女和兒童都興致勃勃地參加了這項訓練。 隨后,Indian Club 通過德國移民來到美國,一些流行的體育運動愛好者開始宣傳 Indian Club 訓練帶來的各種好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將Indian Club 訓練作為士兵體能訓練的一部分;到了20世紀30年代,Indian Club 繼續被用于體育館和軍事訓練營。 而真正將棒鈴發揚光大正是印度,尤其是在印度的摔跤運動里,棒鈴幾乎成為了摔跤訓練中的標配。所以現在一提到棒鈴,一般指的都是印度棒鈴,而棒鈴的材質也比較多樣,有金屬的也有木質的。 由于棒鈴重量分配不均的結構和特點,因此它可以調動身體的多關節進行全身性的、多平面的、多維度運動的功能性訓練器械。 這也許是 Indian Club 訓練的最大好處,正如你所知道的,肩膀的活動范圍很大,但不幸的是,大多數針對肩膀的力量訓練練習,比如肩部推舉,使用的動作范圍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同壺鈴一樣,棒鈴也分為不同的重量,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訓練需求選擇合適的重量。重量較小的棒鈴對肩部、肘部、手腕都能帶來極佳的訓練價值,尤其是可以提高肩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由于棒鈴本身的形狀,它自帶極強的杠桿作用屬性,能非常輕松地做出各種揮舞鞭打的動作,而這些動作往往是發展全身協調能力和爆發力的好動作。 傳統的啞鈴和杠鈴使你必須增加器械的重量以增加力量的產生,然而與此不同的是,棒鈴是擺動的,擺動重量增加扭矩,而增加扭矩便會增加力的輸出。 棒鈴訓練還能開發我們雙手的力量輸出控制力,在訓練動作中更精準地控制力量輸出,同時增強抓握能力。與此同時,通過棒鈴訓練還可以避免關節疼痛、為關節減壓,從而降低關節受傷的幾率,尤其是對肩關節的訓練和保護。 總的來說,棒鈴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平面來訓練全身的肌肉,從而讓肌肉學會加速、減速以及維持穩定;由于在進行棒鈴訓練時,我們的身體基本上都是保持雙腳站立姿態,有完整的動力鏈參與,因此可以讓我們的力量更好的進行傳遞和協同。 「棒鈴研修班」由動作學院攜手重力實驗室課程體系創始人「劉爽」聯合打造,以棒鈴訓練原則為基礎,深度講解棒鈴訓練的方式方法和訓練技巧,帶給你更多的細節把控和實踐操作。
主講導師 ![]() 劉爽,重力實驗室課程體系創始人、硬式訓練體系研究與推廣者、中國首位 SFB、SFGⅡ教練,唯一一位 Palhavani 國際教練,曾于英國、澳大利亞、日本、意大利、俄羅斯、伊朗、印度等十余個國家進行功能性訓練交流、學習及訪問。 |
|
來自: chengyishippi...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