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在杜威先生“經(jīng)驗教育觀”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觀”的影響之下,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十分強調(diào)兒童教育的生活性。他認為兒童的教育和生活是不可分開的,兒童教育要通過生活發(fā)揮作用。 01 生活是教育的目的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是陳鶴琴先生在自己多年科學研究基礎(chǔ)上所提出的“活教育”的教育目的。這個教育目的不僅是對教育民主性的追求,也反映了教育目的的生活性。 幼兒教育目的與生活緊密相連的 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的教育目的反映出幼兒教育的目的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 首先是“做人”。人是什么呢?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人是不能夠離開社會而存在的。只有通過社會生活,人才能真正成為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相互發(fā)生關(guān)系,我們最終成為一個人。 其次是“做中國人”。“做人”中的“人”指廣義的人,只是說明人共通的人類屬性,每個人還是要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及人文環(huán)境中的。每個人生活的自然及人文環(huán)境不同,教育目的也就會不同。中國人有自己的特質(zhì),自己要能夠關(guān)注自己的國家情況和生活特質(zhì),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目的。 最后,“做現(xiàn)代中國人”。我們的教育目的不僅要關(guān)注到自己國家的生活特質(zhì),還要關(guān)注到時代的生活特質(zhì)。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是有不同的生活特質(zhì)的。在陳鶴琴先生生活的年代,中國處在對外爭取主權(quán)、對內(nèi)爭取民權(quán)的階段,“現(xiàn)代中國人”就是與這樣的社會生活背景相一致的。 幼兒教育目的是改進生活的 教育目的和生活緊密相連,并不意味著教育是無能為力的。教育目的不僅要把教育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更要通過教育來改進生活、充實生活。在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的目的論中,就包含著要通過教育來改進生活的蘊意。 “做人”就是要做社會的人,要參與到社會中去,當我們把教育與生活相融合,做人自然而然地在參與社會的同時也會改進社會。陳鶴琴先生說:“人就必定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發(fā)生關(guān)系,怎么使這個關(guān)系正確而完好地建立起來,以通過這個關(guān)系參與共同生活,通力合作以謀控制自然,改進社會,使個人及全人類得到幸福,便是一個做人的問題,所以活教育講做人,應當努力來學習如何做人,如何求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fā)展。”這里的“社會進步”和“人類發(fā)展”就是要求通過教育促進生活的發(fā)展。“做人”是從一個較為普遍的層面上培養(yǎng)人類的共性。 “做中國人”體現(xiàn)出了要注意中華民族的特點。在國家還存在的狀況下,包括幼兒教育在內(nèi)的各階段教育都要體現(xiàn)出國家意志,幼兒教育最終還是要為了自己的國家。通過幼兒教育來改變自己國家的國民的素質(zhì),最終促進整個國家的生活改善。所以陳鶴琴先生說:“在世界上還存在各個國家的時候,做個中國人必須熱愛自己的國家,這個擁有長期光榮歷史的國家,并盡力提高中國在世界各國中的地位。他也必須熱愛生長在同塊國土上有著同樣命運的同胞們,他們?yōu)橥粋€目標,即為自己的國家的興旺發(fā)達而努力。” “做中國人”就要意識到自己的民族屬性,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別的人,而是要改變自己國家的現(xiàn)狀。改變國家的現(xiàn)狀是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進行改變,所以陳鶴琴先生在“做中國人”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了要“做現(xiàn)代中國人”的主張。 “做現(xiàn)代中國人”深刻地傳達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指出了當時的時代使命。當時需要的是具有科學民主思想的中國人,所以教育不能培養(yǎng)順民式的兒童。陳鶴琴先生說:“我們現(xiàn)在不要一般順民式的兒童,我們要有勇敢、進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務(wù)社會的兒童。”3培養(yǎng)出這樣的兒童,將來成為祖國的主人,才能真正地改變落后的中國,最終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中國。 02 生活是教育的目的 針對傳統(tǒng)教育過分重視課堂書本知識,陳鶴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論。他認為,我們不能再把目光只集中在那幾本教材之上,那樣的教育是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教育,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課程要以實際生活為中心 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的知識是由經(jīng)驗得來的,只有讓小孩子與環(huán)境充分接觸,才能真正發(fā)展他們的知識。他說:“兒童的世界多么大,有偉大的自然,急待他去發(fā)現(xiàn);有廣闊的大社會,急待他去探討。什么四季鮮艷奪目的花草樹木,什么光怪陸離的蟲魚禽獸,什么變化莫測的風霜雨雪,什么奇妙偉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兒童知識的寶庫。”4在幼兒園中,教學內(nèi)容只有取材于兒童實際生活經(jīng)驗,活動的主題和內(nèi)容為兒童所熟悉,兒童才會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熱情,才會積極地去探索。假如幼兒園的課程與實際生活沒有聯(lián)系,也就意味著學校生活與實際生活是截然兩分的,這樣的課程對于兒童來說是沒有效果的。幼兒每天都生活在實際的生活中,學校中的生活也是實際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學校中可教的東西是很多的,就看我們能否去積極地利用。兒童的一飲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觸,燦爛的玩具用品,都是好教材,課程應該從這個方面去想,而不是去建設(shè)一些人工化的東西。 課程要以兒童的生活為中心 課程要以生活為中心,這里的生活是兒童的生活。我們的教育要關(guān)注到兒童現(xiàn)在的生活,至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是其次的。陳鶴琴先生在提出五指活動的時候,就指出“五指活動”的“五指”,是生長在兒童的手掌上的,換句話說就是一切的活動要在兒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體上互相聯(lián)系,連續(xù)發(fā)展。如果把這只手掌當成成人的,那么兒童身心的發(fā)展就不能依據(jù)正常的途徑前進,每次活動也會因此變得枯燥乏味,脫離兒童實際生活。只有把幼兒園的課程放置在兒童的生活上,我們才能在教育上取得真正的效果。比如關(guān)于孩子識字的問題,假如兒童不知道字的用處,強迫他學,那是不應該的。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兒童的生活中也是有字的,如故事、談話的時候都可以把字放進去,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識字放到課程內(nèi)容中來了。 兒童的生活有著其自身的特點,他的生活是一個整體。他是生活世界的游戲者,他不會把教育和生活截然分開,也不會把一個科目的知識和另一個科目的知識截然分開。所以幼稚園的課程要關(guān)注到兒童生活的整體性,整個課程應該打破各學科的限制,通過課程中心制的編制方法,把各科通過一個中心串聯(lián)起來,這樣才有利于兒童的教育。 兒童的生活更是活動的,所以幼兒園的課程應該在編制上留有余地,不要把一切都固定不變。陳鶴琴先生指出,一切課程,包括兒童全部的活動是可以變的,并不是按幾位教師的想法而擬定的,并且是多方的,不是專一的,不是專門注意某些部分,而使其他各部分向隅的。 03 生活是教育的方法 生活是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要通過生活起作用。教育的內(nèi)容和目的都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所以教育的方法也要與生活緊密相連。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陳鶴琴先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影響,也積極提倡讓兒在“做”中去學習,在生活中去學習。他不僅提出要在做中學,還要在做中教,不僅要在做中教與學,還要不斷地在做中爭取進步。 兒童的知識來源于經(jīng)驗,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教育的內(nèi)容,兒童如果想要真正地掌握這些知識,就要真正地去體驗它,去探索它。只有發(fā)揮兒童的主體性,讓兒童自己主動地去“做”,他才能獲得直接的體驗,這就是“做中學”。 當然,在兒童做的時候,教師不應該不聞不問,而是要和兒童一起做。當兒童出現(xiàn)困難的時候,他要給予兒童必須的指導。在做的過程中對兒童進行教育,這就是“做中教”。 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了直接經(jīng)驗,就是求得進步了。比如自然課教學要講到魚,陳鶴琴先生建議弄一些活魚來,讓幼兒看到真正的魚,來觀察魚怎樣呼吸,怎樣轉(zhuǎn)彎,怎樣浮沉,讓幼兒自己來解剖魚體,研究魚的各部。在這樣一個教學活動中,兒童學習的不再是書本上死板的知識,而是通過親自動手去獲得直接經(jīng)驗。老師在兒童研究魚的過程中,根據(jù)兒童的狀況來決定是否給予指導。在此過程中,師生都獲得進步。 整個教學法 陳鶴琴先生針對兒童的心理和兒童生活的整體性特點,提出了整個教學法。針對當時大多數(shù)的幼兒園采用分科教學的做法,陳鶴琴先生指出,幼稚園的分科教學是違反兒童生活的、背離兒童心理的。他說:“大學生的程度高,知識深,非分科不可的。但小學生、幼稚生則不然,教師盡管可以用整個材料去教他,不必分科教的。” 他主張要把各門學科打成一片,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tǒng)地去教兒童學。他舉了“龜兔賽跑”的教學例子,要求全部的教學活動各個學科都要圍繞著“龜兔”開展。首先出示真實的龜兔,吸引起兒童的興趣,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去探究龜兔的生理特點,接著講述“龜兔賽跑”的故事,在此基礎(chǔ)上展開剪貼龜兔掛圖、描畫龜兔輪廓等等活動。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龜兔”而展開,不論是科學的活動、藝術(shù)的活動,通通都圍繞著主題來進行,并沒有專門地進行哪一學科的教學。 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生活精神是在深刻理解兒童的特點之上提出的時代精神,它對于今天幼兒教育中忽視兒童生活的做法仍然有著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