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中兄弟姐妹多,而我又身為長女,四歲就開始做飯料理家務,煮粥無數,對煮粥的方法了如指掌,但從沒想過這其中有什么奧秘哲理。且因中醫和古文化基礎薄弱,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業:讓我們通過觀察煮粥來感悟三焦腠理、五行六氣、陰陽經脈等天地之道,茫然不知所措。 春節假期六天為陪父母家人過年團聚從東莞回揭陽婆家,再從婆家回湛江娘家,三地折返,通訊信號差,常常連電話都接不通,偶爾收到陳秘書長在公益認證10群中轉發其他群師兄姐發表的煮粥感悟,來回反復細讀。看了他們的作業,雖然對于八道問題的答案還是無法透徹理解,但對于煮粥與陰陽五行之間的聯系朦朧浮現。 想著回莞后馬上根據師兄姐的煮粥感悟再自己煮一回粥慢慢體會。不料剛回莞馬上中招流感,畏寒發冷、腰腿酸痛、頭暈欲倒,幸得魏師兄一副湯藥今天才緩過神來。想起小時候在鄉下沒有電飯鍋,煮飯用的都是柴火,每次煮出來的飯都像煤蜂窩一樣,布滿小孔特別好看。所以今晚就想用不銹鋼湯鍋效古法煮一次飯,從煮飯中體會陰陽經脈、五行六氣。 洗好鍋、淘好米,加熱水過米面約兩節指,開中火。火一開,鍋內馬上有蒸汽往上飄,水面冒白泡且逐漸聚集變寬。兩分鐘后開蓋,蓋上的水珠迅速形成水柱驟失蕩盡,上飄的氣驟然變少變稀,這是否可以理解為氣隨液脫??水變濁白,用勺子輕輕推,只見水先朝著勺子推動的方向涌,遇鍋壁后分別朝兩邊漫開,形成一個太極形狀。米已油透明變濁白,米身橫向現二三裂紋,且粘鍋粘結成團。 把米攪散,調整煤氣火只保留內焰,重新蓋上鍋蓋,透過玻璃看到米粒在翻滾,且鍋中央火焰接觸處,翻滾勢猛,鍋邊火弱處翻滾無力。而水氣先慢慢把鍋蓋鋪滿,然后再變成一條條水柱沿鍋蓋往下回流。鍋蓋一側有兩孔,氣出兇猛且伴呼嘯聲,因鍋高深,鍋蓋邊緣只有少量水汽微濺,并未被頂起。鍋中間煮出來的飯晶瑩剔透;鍋周火焰接觸少的地方米飯少孔或無孔,粘糊積液。這是否可以理解為火就是腎陽,化氣溫煦精液的輸布,有火焰接觸表示腎陽足,所以精液輸布通暢不易留濕;而火焰接觸少的地方表示腎陽虛少,氣的溫煦無力,所以容易生濕,甚至成痰成飲。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肺為華蓋,朝百脈、主治節,主通調水汽。如果把煮粥系統比做人體,那鍋蓋就相當于肺,蓋上的孔相當于腠理。通過肺對水、氣的宣發肅降和腠理的排泄作用,一是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濡潤他們;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并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制地排出體外。二是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內向下輸送到其他臟腑濡潤他們,即使米成粥成飯。鍋腔為三焦,統籌五臟六腑的協調,另外為什么鍋的截面是圓形而為正方形或三角形等有角的形狀,除了容積大外,還形似太極,使陰陽互生。火源、水和米為腎,與腎為先天之本相應。勺子當“沖道”為脾胃,與脾主升請、胃主降濁相應,調和粥的氣水平衡,避免升降太過或不及。飯中的孔洞為血絡經脈,形成水、氣、精微的輸布通路,滋養濡潤全身。 飯熟停火約兩分鐘,用手摸鍋,感受到鍋里比鍋外高,這應該如果寒包熱。記得小時候煮粥會留米湯當水喝,每次停火后,再把放涼的米湯倒點回粥里,粥不但不會吸水成坨,還口感筋道、清爽,夏天喝這粥覺得特舒爽。還有給兒子念中國傳統節日科普書的時候,看到書上寫北方人有臘八節吃冰的習俗:臘八節吃了屋檐或樹枝下節的冰柱,來年一年肚子不會痛。這兩個現象跟養生倡導的“冬吃蘿卜,夏吃姜”有同工異曲之妙。 工作空虛或閑暇之嫌總是在苦相煮粥與道的絲絲縷縷,思緒浮篇。之前老師布置作業看到師兄姐都很快就交了,自己就很著急,也想趕快做出來完成任務,但現在已經明白老師布置作業的苦心,也體會了什么叫“慢工出細活”,不再把交作業當成一種任務或拿分晉級的手段,而是從自己與師兄姐的差距中正確面對自己的不足,以勤補拙的心態從老師的拋磚引玉中,抄寫公告、查閱文獻、探究生活現象,找到自己開智識慧的門子,學好中醫,不辜負老師和助教們的大醫精誠之志和偱循誘導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