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吳靜 文化對社會認知發展有什么影響嗎? 曾攀、雷靂 發展心理學的主要特征是考察兒童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但是往往淡化了文化的作用。在不同的文化中,個體的發展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比如文化因素就影響了個體對于事件的歸因,在集體主義社會中,個體傾向于對社會事件進行情境歸因,認為是情境因素造成了事件的發生;而在個人主義社會中,人們傾向于認為是個人因素導致了事件的發生。以Miller(2018)為第一作者的研究團隊從社會歸因、人際道德、動機三方面梳理了已有的跨文化研究,闡明了文化研究對于社會認知發展的貢獻與挑戰。 研究者首先梳理了社會歸因的文化差異。以印度和美國中產階級兒童和成人作為研究對象,要求被試回憶身邊他人的助人行為并回答他人為何做出這樣的行為。結果發現,無論是印度兒童還是美國兒童都傾向于認為他人是出于情境因素而做出助人行為,比如為了獲得他人的稱贊等。而成人卻表現出不同的模式,歐洲裔美國成人會將他人的助人行為歸于個人因素,比如助人者本身助人為樂的特質,而印度成人仍然將助人行為歸于情境因素。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文化的同化作用。 人際道德的發展也存在文化差異。科爾伯格流派提出的道德理論以正義為核心,忽視了人際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吉利根提出了關懷道德的概念,并認為人們對于他人的關懷也會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但是她忽視了文化的影響。研究者通過訪談、實驗等方法考察了美國、印度兒童和成人的對助人行為的道德判斷,發現美國被試將助人行為視為個人選擇,而印度被試則將助人行為視為道德義務。比如在一個實驗情境中,給被試呈現一段成年子女拒絕老人住進自己家的材料,讓被試對該行為進行評價。結果發現,印度被試認為贍養老人是子女必須履行的義務,不僅僅是提供金錢,而是讓老人晚年幸福;而美國的被試認為子女需要照顧老人,在滿足老人最低需求之后是否與老人同住屬于個人選擇。基于上述結果,作者呼吁將文化視角納入主流道德發展理論。 另外,文化也會影響動機。經典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作出自由的選擇,即自我決定行為出于內部動機,并將滿足社會期望的行為歸為外部動機。印度文化強調角色相關的義務,比如將助人行為視為道德義務,自我決定理論將該行為歸為外部動機。但是作者認為個體在遵守助人的規范過程中,獲得了社會獎勵,通過不斷地踐行助人行為,這時個體會內化社會期望,進而轉化為內部動機。研究者考察了印度裔美國人和歐裔美國人幫助朋友和家人的動機,將被試隨機分到高社會期望組(助人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社會期望)或低社會期望組中,結果發現印度裔美國人在高期望組中有更大的滿足感和選擇自由感,相反歐洲裔美國人在低社會期望組中對于助人行為有更高的滿意度和選擇自由感。 文化因素影響了社會歸因、人際道德和動機,但是發展心理學面臨的一個持久挑戰是如何將文化因素更充分地納入到發展心理學的主流理論當中。 資料來源: Miller, J. G. , Wice, M. , & Goyal, N. . (2018). Contributions and challenges of 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50, 65-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