摶埴方圓 雪泥留痕 ——記一代宗師顧景舟 五十余載競摶埴,卻憶年華已古稀。 魯陽奮戈猶未晚,愿留指爪踏雪泥。 1984年七十歲生日當天,顧景舟寫了這首自勉詩,寄托他對紫砂藝術的執著情感和歷史使命感。 從17歲開始進入紫砂行業到82歲仙逝,顧景舟六十余年的摶埴藝術生涯,印證了他的誓愿,他做到了蘇東坡所說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珍藏。 顧景舟將自己的紫砂藝術生涯總結為青年仿、中年創、晚年變的三步曲。 青年仿 早年他從仿制歷史名作入手,奠定了高起點的技藝基礎。 為探究紫砂工藝發展的歷史和文化脈絡,他專注于紫砂技藝的研究,抄寫明清陶瓷著作《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在眾多的藝術流派中,顧景舟注重仿制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 他根據自己的工藝實踐經驗,結合文獻材料,總結研究出明代時大彬改革紫砂工藝,使紫砂走向精雅的成就,厘清了紫砂工藝發展的歷史頭緒。 ▲如意仿古壺 他特別鐘愛邵大亨的古樸與端莊,“自習藝開始,以之為畢生孜孜于斯道的技藝上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諦,遂以奠定基礎。” 他最為推崇大亨壺“質樸典雅的大度氣質,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適用,又表現出技巧的深刻”。《紫砂陶史概論》在顧景舟其它砂壺中同樣貫穿著大亨壺的這種精神。 中年創 50年代中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高莊教授來到紫砂廠。他是有手藝的教授,顧景舟是有文化的手藝人,兩人惺惺相惜,結為莫逆,提璧壺就是兩人合作設計的。 顧景舟在高莊教授的設計基礎上,反復琢磨,打了小樣帶回家中修改,歷時三個月,終于完成了提璧茶具的從紙面到立體的設計制作。 顧景舟先生工作照 ▲大提壁壺 提璧壺充分運用紫砂材料的質感美和拍片成型的工藝方法的魅力,結構嚴謹,線面明快簡潔,剛柔并濟,工藝周正,營造了氣韻素雅深沉的中國氣質。 雪華壺也是他中年時期的創作,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次組合壘壓,突出六方橫直線條的魅力,造型上疏密張弛,皆有章法,技藝精到,器型完美。 晚年變 晚年的顧景舟,總結出壺藝創新要有形、神、氣三要點,同時強調“如果沒有輪廓、線條、體積、比例的學問,沒有基本功扎實而又靈巧的雙手”,他一再重申工藝技術基礎的重要。 他在晚年作此樂提梁壺,“不圓而圓,不方而方,智欲其圓,行欲其方。剛柔并濟,允克用藏。”他將此銘刻于壺上,是一種對于中國傳統造型精神的總結。 他晚年在紫砂藝術領域的成就,已得出神入化的造型之法和工藝之法,此中有樂,可怡天年。 紫砂泰斗顧景舟55把經典之作 ▲水平壺 ▲洋桶壺 ▲仿陳鳴遠竹筍水盂 ▲方竹 ▲藏六方 ▲高腰線提梁 ▲雙線竹鼓壺 ▲六頭圓竹茶具 ▲仿古壺 ▲唐云石瓢 ▲戴相明石瓢 ▲江寒汀石瓢 ▲吳湖帆石瓢 ▲蓮蓬擺件 ▲云肩如意 ▲掇球壺 ▲大集玉壺 ▲瓜梨壺 ▲牛蓋蓮子壺 ▲十頭松鼠葡萄咖啡茶具 ▲提璧套壺 ▲高檔花盆 ▲紫砂花盆 ▲九頭詠梅茶具 ▲壽星壺 ▲僧帽壺 ▲井欄壺 ▲僧帽壺 ▲矮井欄壺 ▲乳鼎壺 ▲圓鐘壺 ▲漢鐸壺 ▲上新橋壺 ▲笑櫻壺 ▲鷓鴣提梁 ▲供春壺 ▲玉璧蓋提梁壺 ▲如意仿鼓壺 ▲此樂壺 ▲雙圈壺 ▲高虛扁壺 ▲寶菱壺 ▲線圓菱花 套組 ▲均玉壺 ▲秦權壺 ▲匏瓜壺 ▲靈芝壺 ▲雪華壺 ▲一粒珠 ▲傳爐 ▲桑碥壺 ▲顧泉壺 ▲小六方井壺 ▲三線咖啡套具 ▲九頭醒鐘茶具 點擊下圖,進入商城 · 詳解:12款稀有泥料(收藏)· 1.68億背后的紫砂器型“四大天王”~· 段泥壺、朱泥壺、捂灰壺,應該怎么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