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大鐵路】 中俄萬里茶路的最后余暉 導讀:茶源于我國,大約從17世紀初開始,茶葉成為中西方貿易的商品。到18世紀20年代,茶葉出口超過絲綢,登上了中國外貿商品的榜首,僅茶葉一項就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 清代中國茶出口主要有兩大通道,一是向南,面向以英國為主的歐洲;二是向北,面向俄羅斯蒙古市場。 直至19世紀60年代印度(包括現斯里蘭卡)等國茶葉出口興起,結束了中國對國際茶葉市場的獨霸,中國對英國等歐洲國家出口銳減,蒙俄市場成了中國茶出口的主要方向。 產自湘鄂皖閩的茶葉,由馬幫馱載跨過千山萬水,穿越沙漠戈壁,運到恰克圖,全程5000公里,這是繼絲綢之路后又一個偉大的商貿之路,伴隨這條萬里茶路,也誕生了中國近代著名的晉商。2013年,中蒙俄三國共同發起將"萬里茶道"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倡議。 中俄萬里茶路 1896年,沙俄西伯利亞鐵路修筑到了太平洋沿岸,水鐵聯運的便捷廉價和遠東人口的激增,使產自中國南方的茶葉發現了新的輸俄商路,南方茶走水路到海參崴,再通過鐵路運輸到各大城市。 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的樞紐和遠東最大的消費市場,自然成了東北亞茶葉的集散地和分銷中心,這是中俄茶路最后的輝煌,也成就了幾位俄國大茶商的巨額身家,其中就有捐款修建索菲亞教堂的奇斯佳科夫。 前排中間是奇斯佳科夫 ⒈俄羅斯人為什么會有喝茶的習慣,說法不一,但他們對茶葉的嚴重依賴,促進了中俄貿易的蓬勃發展,甚至馬克思在1857年的一篇文章中,都專門提到了俄茶貿易,可見當時的盛況。 在早期的中俄貿易中,茶葉扮演著禮品與商品的雙重角色。即使在《恰克圖條約》之后的幾十年里,茶葉也只占中俄貿易額的一成左右,直到18世紀中葉,茶葉的比重才迅速上升。 1800年華茶對俄出口額是83838 盧布,占到當年中俄貿易總額的15%。這之后,華茶出口超過絲織品躍居第一位。1820 年超過十萬普特(俄國重量單位,1普特≈16.38千克),茶葉輸出已占中俄貿易總額的88% , 30年代后更是超過90%,這是恰克圖茶葉貿易的黃金時代。 ⒉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先后開埠了12個城市,也頒布了一系列通商優惠政策。從1861年起俄商建立了以漢口為中心,包括福州、九江的茶葉加工基地和集散地,這三地長期壟斷了中國磚茶的生產,受雇于俄國茶廠的工人,也成為當地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 這些茶廠采用蒸汽機為動力,并改進了磚茶壓制方法, 使得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磚茶銷往蒙古地區,紅茶銷往俄國本土 當年最有名的風帆茶 俄商還增辟了從漢口走長江至上海,再由上海轉運至黑海敖德薩(現屬烏克蘭)的海路通道,這一新茶路大大降低了輸往俄羅斯歐洲地區的運費,使茶葉輸俄的數量大大增加,每年都在50萬擔以上,1894年以后,俄國成為中國茶的第一大買家。 1890年俄國皇太子尼古拉(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訪問漢口,張之洞宴請了這位未來的俄國沙皇。在參加俄商新泰磚茶廠25周年的慶典上,尼古拉連贊三個偉大:以漢口為起點的萬里茶道是一條偉大的茶葉之路;漢口是一個偉大的東方茶港;在漢口的俄國茶商是偉大的商人。 早在1851年中俄兩國就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茶葉輸俄的西部通道開始運行,1852年俄國從伊犁進口了價值552000英鎊的中國貨物,其中包括71000 英鎊的茶葉。但不久西北局勢動蕩,兵連禍結,西線商路受阻,晉幫被迫轉歸北路。 隨著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西部茶路再次崛起,但此時統治這條黃金商道的換成了湖南幫,它由左宗棠一手扶持,近代湖南人也是靠茶起家的。 利潤豐厚的茶葉生意,自然少不了其它大商幫的介入,地處東南實力雄厚的徽幫,也開始參與華茶輸俄。1860年之后,在英國茶的步步壓迫下,中國茶在歐洲市場越來越困難,大茶商們把目光轉向了俄羅斯市場。 徽幫利用自己的優勢,把東南地區的茶集散到上海,然后水運到天津,再陸運到張家口。從張家口到恰克圖的2000公里路途,仍由晉幫負責。這樣比全部陸路輸運成本要低很多,而且也避免了北方戰亂的影響,使得北部茶路仍然還算有利可圖。 茶幫在天津 這就是華茶輸俄的三條線路,但這一切在中東鐵路完成后,西、北兩條陸路完全失去了價值。 ⒊中東鐵路通車后的1907年,經海參崴運入俄國的茶葉由20.53萬擔猛增到79.82萬擔,而經恰克圖輸俄的茶葉由39.53萬擔,驟減為19.05萬擔。(一萬擔約等500噸) 在持續繁忙了近300年后,中俄茶葉貿易的草原之路沉寂下來,在20世紀初淡出歷史舞臺。 哈爾濱這個剛剛誕生的城市,成了新茶路的中心。 1905年哈爾濱輸出茶葉43噸,到1913年就達1474噸。 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協約國支持的白俄軍隊武力對抗蘇維埃政權,俄國內戰全面爆發。以日本為主的協約國出兵海參崴,西伯利亞鐵路全線停運,老歐洲國家也對蘇維埃政權實施嚴格的經濟禁運,中俄茶葉貿易基本中斷,1920年輸俄茶葉僅600噸,俄羅斯國內茶葉供應嚴重不足。 此時蘇聯政府還未建立完善的國際貿易體系,他們只能用金盧布(等同于黃金)和美元來中國東北采購物資。中國商人抓住機遇,通過邊境民間貿易等形式,向俄遠東地區輸出華茶,在獲得極其豐厚利潤的同時,也在這個新茶路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1921年,中東鐵路督辦宋小濂批準了鐵路直通協議,中東鐵路開始部分通車。這條鐵路線成了蘇聯獲得食品的生命線。 哈爾濱一地對蘇俄貿易額占全中國對蘇俄貿易總額的89%,哈爾濱對蘇聯貿易順差連續十年均在幾千萬兩海關銀,火熱的行市也造就了一批中國、俄國、英國、美國等有遠見有魄力的富商。 茶葉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也迎來它的黃金十年。哈爾濱茶葉每年輸出量均在1500噸以上,1928年達到最高值4144噸,哈爾濱成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北部茶葉集散中心。 ⒋在哈爾濱茶業中,以兩家俄國商行最為有名。奇斯佳科夫商行和秋林洋行茶葉部,這兩家占全市總銷售量的60%多,占北滿鐵路沿線銷售量的30%以上。 伊萬·雅闊列維奇·秋林是哈爾濱著名的俄國商人,他在伊爾庫斯克靠茶葉起家,1900年來哈爾濱開設了秋林洋行,后發展成大型企業集團,秋林素有盛名,本文不再贅述。 ![]() 秋林公司徽章 重點說說奇斯佳科夫,他被稱為"俄羅斯茶王"。伊利亞·費奧多羅維奇·奇斯佳科夫在舊資料里譯名很多,有齊斯恰科夫、契斯恰科夫、赤查果夫等,以前不知道這是同一個人,加上他刻板低調,留存下來的資料有限,所以對他的認識非常碎片化。近年來隨著俄僑在哈爾濱商業活動研究的深入,逐漸理清了這位茶王的一部分生活軌跡。 他的茶葉公司大約在1886年成立于海參崴,1903年才在哈爾濱開展業務,并把業務總部設在了這里。最早在哈爾濱道里區,后搬到南崗區。 ![]() 紅軍街上的奇斯佳科夫公司總部 他在上海、奉天、滿洲里、海拉爾以及俄國境內的海參崴和赤塔等地還有分店18處,并壟斷了蒙古的茶葉市場。 ![]() 綏芬河市有名的大白樓,就是奇斯佳科夫的茶葉公司 1919年2月奇斯佳科夫冒著很大風險,從海參崴運入哈爾濱錫蘭茶454噸,在隨后的茶葉行情大漲中獲得暴利。 20年代之后,奇斯佳科夫一直穩坐東北亞茶業的頭把交椅。 作為虔誠的東正教徒,奇斯佳科夫在哈爾濱標志性建筑索菲亞教堂的建造翻造過程中,都作為第一捐款人捐出了巨款。 ![]() 索菲亞教堂 ⒌滿洲國成立后,將茶葉列為"甲號統治品目",對茶葉的輸入、配給、價格等實行嚴格的管制,輝煌三十多年的中東鐵路新茶路至此衰敗,中俄300年茶路的最后余暉消失在東北的地平線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