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伏羲氏發明八卦 從歷史中得知,這陰陽先天八卦乃伏羲發明,我國的遠古時代從有巢氏開始的,緊接著就是伏羲氏、神農氏、堯、舜、禹,炎帝、黃帝、夏、商、周、春秋戰國。。。。。。 伏羲發明八卦,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他生活的年代,人們對大自然一無所知。碰到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之時,人們就非常害怕,也非常困惑。而伏羲聰慧過人,他立志要解開這個迷惑。于是就經常來到卦臺山上,站在這里,仰望天文,俯察地理,有時還研究動物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他雖然非常刻苦的鉆研,但最后仍然沒有解開謎團。 有一天,她再次來到卦臺山,正在苦苦思索之際,突然,他聽到一聲奇怪的嘶吼聲,然后一只動物躍出卦臺山對面的山洞。這是只奇怪的動物,長著龍的頭,馬的身子,身上有許多奇怪的花紋。龍馬縱身一躍,就躍到了渭水河中的一塊大石上。這塊石頭形狀酷似太極,伏羲又觀察龍馬身上的花紋,忽有頓悟,于是他畫出了八卦。后來,那個山洞被人們稱為龍馬洞,那塊大石被稱為分心石。這些地名保存至今,而且,龍馬洞依舊殘留有石槽和石床的痕跡。當然,對于八卦的發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尚書》說:“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逐法之,以畫八卦。”照這種說法,伏羲氏創立的先天八卦是以河圖為藍本,或者說受到了河圖的啟示。伏羲氏怎樣發明的先天八卦已經無從考究,只流傳下這些傳說,但不論八卦是伏羲氏觀察天文地理得來,還是受到河圖啟示而得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先天八卦是伏羲氏發明的。 二、周文王演譯八卦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商時期,最后一個君王為帝辛,也叫紂,史稱商(殷)紂王。當時,有個諸侯國周族非常強大,首領名叫姬昌,史稱西伯,謚(shì古代帝王與名人死后追加的稱號)周文王。紂王害怕周族強大危及自己的權勢,便尋得一些借口誣篾姬昌企圖謀反,把他囚禁在羑(yǒu)里,(位于今河南湯陰城北4公里處)。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化記載的最早國家監獄。 ![]() 囚禁姬昌,對紂王來說,似乎除了一個心患。對姬昌而言,是天大的冤枉! 一天,紂王傳令獄卒,問姬昌在羑里是不是伏罪?獄卒告訴紂王:姬昌活得非常快活,從來不說君王半個壞字。只是每天不停地翻看當初從家里帶來的那些竹簡。紂王說,我明白了,不就是筮官、卜師們給他的那些掐(qiā)算的東西嗎?獄卒點頭插話道,可是,他卻視為珍寶,認為那都是先人的可貴記錄,能幫人們知天、知地、知人。紂王想,只要他真的把心思放在這兒,就會沖淡謀反禍水的。于是,對獄卒交待:你回去跟姬昌講,只要他與我一條心,我會成全他!獄卒將這番話轉告姬昌,姬昌聽后冷笑一聲,便以紂王的口吻說:好吧,紂王再召你去你就跟他講,只要他與我一條心,我會成全他的。停了一會兒自語道:我還得感謝紂王,給我這么個優雅、安靜的處所,讓我做我想做的事! 這天夜里,他佇立窗前,凝望星空,看到了一輪明月,仿佛得到一幅鮮活的太級圖。 先祖太偉大了!他感慨道。 他閉上雙眼,抬起右手,用手指在窗口虛畫著伏羲八卦的方位,若有所思。畫著,畫著,一遍又一遍,直到移動的月亮離開了他的視野,他還是畫著。 遠處傳來雄雞的叫聲,他知道這是夜半時分。不一會,他又聽到獄卒的迎駕聲。 這么沉寂的夜晚,誰來這里,將干什么?姬昌預感到情勢不妙。 姬昌隱約聽到來人的話語:“我們是紂王派來的使臣,專門送肉餅給姬昌吃。” 獄卒說:“你們把肉餅給我,由我遞進去就是了”。 使臣道:“不,這是非同尋常的肉餅,紂王要我們親眼見到姬昌吃進去”。 姬昌只好端坐于室,鎮定地迎接將要發生的一切! “姬昌,你聽著,這肉餅為圣上所賜,他要我們看到你吃進肚子里,我們才能離開!”使臣威風凜凜地向姬昌傳達紂王的指令。 姬昌強打著笑臉接過肉餅道:“謝謝圣上的恩典”。 姬昌瞟了一眼肉餅,那顏色,那形狀,跟平常所見的肉餅差不多;他聞了聞,卻沒嗅到豬肉、牛肉、羊肉之類所散發的氣味。 難道紂王下了毒藥來秘密處死我?這大概是“非同尋常”的真實含義吧!姬昌這么想。 “吃呀,你剛才不是謝謝圣上恩典嗎?”使臣催促道。 “我現在不餓,請允許我留下來慢慢品嘗!”姬昌回答說。 使臣搖了搖頭,厲聲喝斥:“你怎么這樣不識相!剛才不是說過,這是圣上要我們看到你吃進肚里的東西,哪能等你慢慢品嘗!” 沒辦法,姬昌只有強令自己吞咽肉餅。 待姬昌將肉餅吃進肚里,使臣得意的奸笑起來:“人們都說你能掐會算,你怎么不算一算這肉餡是什么原料?” 姬昌沖上前去質問:“你們說,這是什么肉做的餡?” “什么肉做餡?”使臣傲慢地大笑道,“還是你自己掐算吧!” 使臣走后,善良的獄卒悄聲對姬昌說:“你的大兒子伯邑考已被王殺害,然后用伯大人的肉做餡烤成餅子送來!”“昏君,這簡直喪盡天良!”姬昌的肺都氣炸了,頓時腸胃翻滾,沖出門外,將肚里的東西吐了出來,吐了一大堆!(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吐兒冢”!) 獄卒精心招呼姬昌把肚里的東西吐干凈,再攙扶他進屋。 姬昌躺在床上,痛不欲生,口中反復呼喚伯邑考的名字。 “伯邑考,為父不能白白讓你冤死!”姬昌突然心中一亮,如果自己陪兒子去死,正中紂王的下懷!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當太陽噴薄欲出之際,姬昌又一次沖出門外,看著殷紅如血的大火球從地平線蹦出,他恨不得自己也變作一個血球,融入大火球,為世間增添光彩。 就是這么著,姬昌向著太陽,向著光明!思念親人,思念家族!憎恨紂王,哀嘆自己!他像一堵墻,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頭腦里里想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多! 炎帝、黃帝、堯、舜、禹,像這樣的賢明君主,什么時候能再現! 萬物生長靠太陽,萬民生靈靠賢帝。于是,他心生一種念頭:“帝出乎震!” 這時,姬昌好像忘掉一切痛楚,眼角、嘴角都顯現出笑的翹紋。 他明白,“帝”字本指嬰兒出世切斷臍帶并以一聲啼叫宣告自己獨立的生命開始。廣而言之,天帝是人類生命之源!皇帝是臣民生命之基!“東(東)”字本是色日照木會意,表示白天之始,是萬物生長之需! 這樣,借“東”字表示太陽升起的方位。他堅定地說:“'帝出乎震’,震就在太陽升起的東方”(帛書《易經》作“辰”,通“震”)。 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給萬物以光照,加上從東南方向送來溫暖的風,更是有利于作物生長。 其他方位的風,不是過熱,就是寒涼。如果是明君賢臣,那就應該給百姓以溫暖和煦的風,順乎民意,使其與萬物齊發相契合,這才是他們勝人一籌之所在啊!因而,東南方位當稱作“齊乎巽”。 從總體上看,南方的太陽顯得熾熱,江水多是自西向東流淌。那些君主之所以面向南邊稱王,無非是表白自己追求光明,昭示萬物;背負北方,左右逢源。 有了光明正大之君,臣民也就像羅網中的魚或鳥那樣,任憑君王擺布。離(帛書《易經》作“羅”,指網),指以羅網捕獲魚或鳥,借作麗,亮麗。所以,南方之位為“相見乎離”。 君王心中裝著臣民,就像大地承載萬物。 西南方位有成片不毛之地要開發,有大量野性之民要開化,賢明君主當以天下為已任,施行養民之策,這就決定在西南方位體現“致役于坤”(帛書《易經》作“川”,古“坤”字)。 臣民有了賢明的君王,就會安居樂業,像湖澤蓄養的魚兒那樣,自由自在。“西”字本是鳥窩之象,借為表示日落方位,也在情理之中。 當夕陽西下之際,百鳥歸巢,萬民歸家,無所不安。人們高興地稱頌自己有幸得到君王恩惠。這就確定西方之位“說(通'悅’)言乎兌”。 一個國家的百姓安居樂業,另一個國家的君王卻有不共戴天之心,矛盾和斗爭不可避免,尤其在西方有異邦騷擾,就得時刻防備敵方進犯。 不管北斗七星那不停運轉的勺枘指向何種季節,同鄰邦搞好交際是長遠之計。有的鄰邦還要反復交接,不一定能成友邦。這就形成西北方位“戰乎乾”(“戰”,有交接義;“乾”,帛書作“鍵”,“鍵”通“建”;“乾”,本指北斗星,北斗星柄所指稱“建”,如,正月建寅,二月建卯)。 從總體上看,在冬春之交,相對南方地區風和日麗,草長鶯飛,北方地區卻是天寒地凍,滿樹冰掛。無論哪個季節,都需要萬物和合,萬民和合,方能歌舞升平,若行云流水。“勞”,慰勞;歌舞慰勞。 在這個意義上,鎖定北方之位為“勞乎坎”。 歲晚春回,正月建寅。寅,借代虎,唯東北山地多虎虎歸穴窟,萬物終成。任何過程有始有終,循環不已。這就比附東北之位“成言乎艮”(艮,帛書《易經》寫作“根”,有艱義),象征萬事起頭難,難如遇上攔路虎。 姬昌經過深思熟慮,針對殷商社會現實,結合自然現象表征,就這么排出新的八卦方位。 姬昌幾乎忘記自己的的存在,以致一縷縷陽光從樹葉縫里射出,在他身上留下許多小小的不等的光圈,給他一定熱度,他并不在意。當一個光圈與他的右眼突然重合時,他感受到陽光的威力,本能地躲閃了一下。他這一躲閃,心中豁然開朗,似乎悟到動靜相宜時的真諦! 多年來,姬昌反復比較河圖、洛書的陰陽象數同方位的聯系與變化,感悟伏羲八卦太極圖精蘊,懂得伏羲之所以是先圣,是因為他太偉大了!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倡導動,洛書為河圖象數動,太極圖為河圖陰陽動;再就是講究位,同樣黃河巨浪卷來出現河圖,河南的人,河北的人,站著的人,睡著的人,以及頭朝東臥、頭朝西臥,由于觀察的正反與角度不同,體位不同,結果也就不同。 硬性按一種圖式說解,是不恰當的,現在排出新的八卦方位圖,不僅與洛書對應,而且與伏羲太極八卦圖也是相通的。例如將坎中的陽與離中的陰抽出互換,不就是還原為“天地定位”嗎(后世稱為文王太極八卦圖或后天太極八卦圖,“抽離填坎”也被養生學家用于調理人體氣機)? 姬昌激動地蹦身幾下,像個孩子似的。姬昌興奮地返回住處,又覺胸口隱隱作痛。紂王使臣嘲笑自己能掐會算的惡語老在耳邊回蕩。 “也難怪,如今確沒人明白我所要做的事情。紂王越是這樣折磨我,我越要把事情辦好。”姬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就是這么著,他決意克制內心的苦痛,為周族百姓做件有益的事。他深信紂王無道會自取滅亡!他要頑強活下去! 三、孔子《十翼》用數字表示《易經》批注六十四卦《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占筮書,即算卦的書。買《易經》書的人不少,但讀《易經》書,能堅持下來、會算卦的人不多。為什么堅持不下來呢,因為不少人一看到陰陽符號,就感到神秘~“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是《易經》的精髓。符號“——”代表陽,符號“— —”代表陰。如果用數字“1”代替陽符號“——”,用數字“0”代替陰符號“— —”,這樣看起來,就有了科學感、現代感,就不神秘了。堅持下來的方法是:未學易,先學筮(音shi,即算卦)。用數字表示《易經》六十四卦后,面對“數字卦”,很容易突破“裝卦”之門坎,進入卜筮殿堂就來得非常容易了。 一、用數字表示《易經》六十四卦:數字卦 1.用數字表示八卦 《易經》始于八卦,伏羲作八卦,八卦也叫經卦。《系辭傳》明確言道:“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所謂包犧氏者,就是伏羲。八卦:坤、艮、坎、巽、震、離、兌、乾,分別是由三個陰、陽符號由下而上排列而成的;如果用“0”、“1”分別代替陰、陽符號,并且由左向右排列,八卦可表示為: 坤 000 艮 001 坎 010 巽 011 震 100 離 101 兌 110 乾 111 顯然,這是一組二進制數,換算成十進制數即為:0、1、2、3、4、5、6、7。由此可知,八卦符號原來是一組自然數數列。《易經》有先天八卦數之說,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與上述自然數數列相比較,僅僅是順序相反而已。 中國傳統的思維特點是類比推理,即戰國時期的惠施所說的“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的思維方式。因此,《易經》可以看作是一種預測“疑惑問題”的特殊的人腦專用“軟件”,學習、掌握了《易經》,人腦就裝上了這種特殊“軟件”,人腦的預測思維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大大地擴展。古人用八卦這八組符號具體地代表著構成大千世界的八類基本事物及其屬性,為類比推理提供了基礎。八個經卦含意如下: 000:坤卦。坤,順也,坤為地,為母,為西南,為牛,為腹,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于地也為黑; 001:艮卦。艮,止也,艮為山,為少男,為東北,為狗,為鼠,為手,為指,為徑路,為小石,其為木也為堅多節; 010:坎卦。坎,陷也,坎為水,為中男,為北,為豕(shi,豬),為耳,為溝瀆,為隱伏,其于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 011:巽卦。巽,入也,巽為風,為長女,為東南,為雞,為股,為木,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臭,為不果,其為人為寡發、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 100:震卦。震,動也,震為雷,為長男,為東,為龍,為足,為玄黃; 101:離卦。離,麗也,離為火,為中女,為南,為雉(zhi,野雞),為目,為日,為電,為甲胄(音zhou,甲胄:古代打仗時戴的保護頭部的帽子),為戈兵,其于人也為大腹,為蟹,為蚌,為龜; 110:兌卦。兌,說(yue,同悅)也,兌為澤,為少女,為西,為羊,為口,為口舌,為毀折,為妾; 111:乾卦。乾,健也,乾為天,為父,為西北,為馬,為首,為圓,為君,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2.用數字表示《易經》六十四卦:數字卦 《易經》又稱《周易》。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認定,《易經》作者是商末周族領袖姬昌(商紂時為西伯侯),即后來滅商建立周朝的周文王。《史記》言道:“西伯??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第一個發現《易經》對現代科學具有數理價值的是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學習高等數學微積分時,有萊布尼茨定理,——大家都很熟悉這位被后人稱頌為“大智者”的數學家。他創立了一個二進制數學體系,但遲遲不敢公諸于世,他實在沒有把握,這種二進制究竟有多大科學價值。二十二年后,他從一位法國朋友白晉(康熙皇帝的顧問)那里獲得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發現這兩個圖竟然就是他苦心研究的二進制數學體系。他興奮異常。一方面,他為從二進制數學體系角度理解了在古代中國幾千年中一直使哲學家們感到神秘奧妙的《易經》數學真諦而高興;另一方面,他也為替自己從其它民族文化中找到了二進制數學體系的根據而歡呼。用現代數學的觀點來看,以八卦分別作為橫座標和縱座標,就組成了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也叫別卦。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如下所示: 上圖即為《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圖中,橫座標八卦與縱座標八卦相交,得六十四卦。如橫座標坤卦:000,與縱座標坤卦:000相交,得000 000,即《坤為地》卦,簡稱《坤》卦。再如,橫座標艮卦:001,與縱座標坤卦:000相交,得000 001,即《山地剝》卦,簡稱《剝》卦。又如,橫座標坤卦:000,與縱座標乾卦:111相交,得111 000,即《地天泰》卦,簡稱《泰》卦。其中,橫座標八卦為外卦,縱座標八卦為內卦。八卦由三個陰、陽符號(在數字卦中為0、1符號)組成,這三個符號稱為三爻(音yao),從左到右,依次稱為:初爻、中爻、上爻。內、外兩卦接合組成“六爻卦”,即每一卦由六個陰、陽符號(數字卦中為0、1符號)組成,如《坤》卦可表示為:000 000,《剝》卦可表示為:000 001 。這六個爻,從左到右,依次稱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和上爻。其中陰爻,又稱為“六”,陽爻又稱為“九”。如《泰》卦:111 000中,初爻可稱為“初九”,二爻可稱為“九二”,三爻可稱為“九三”,四爻可稱為“六四”,五爻可稱為“六五”,上爻可稱為“上六”。如上所述,六十四卦,每卦都由六爻組成,從000 000《坤》卦開始,接著為000 001《剝》卦、000 010《比》卦、000 011《觀》卦……到111 110《夬》卦、111 111《乾》卦,把這64個二進制數換算成十進制數即為:0、1、2、……、62、63。因此,六十四卦,竟然是一列從0開始,到63至的連續的自然數數列。 二、《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的內容及應用 1.用《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即數字卦)起卦 我們知道,人腦比電腦要高級得多,人腦本身就有一定的預測功能,可以“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而《易經》就是一個人腦專用于預測的軟件,它可以從時空上大大擴展人腦的預測功能。為了發揮好這一功能,起卦時,要求嚴肅認真,集中意念。舊時算卦,要求問事求卦人,“齊潔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兩手之中合三枚乾隆銅錢,口誦: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質所疑于神于靈,吉兇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明告之。氣氛嚴肅的儀式,筮者對儀式的專注,可以使筮者將所要問的問題信息集中在三枚銅錢之上,使之看來似乎是偶然隨機的銅錢正反面之變化,卻編織出必然的預測故事,有時準確程度讓人吃驚。然后,開始搖錢,倒在桌子上,記錄,共搖六次,即可成卦。記錄時,從左到右,寫出六爻符號。每次記錄時,應看清銅錢上是“漢字”朝上,還是“滿字”朝上。三枚銅錢有四種結果: (1)一個“漢”,兩個“滿”,稱為少陰,主卦記為“0”,變卦也記為“0”; (2)一個“滿”,兩個“漢”,稱為少陽,主卦記為“1”,變卦也記為“1” ; (3)三個全是“漢”,稱為老陰,主卦記為“”,陰極變陽,因此變卦記為少陽“1”; 0, (4)三個全是“滿”,稱為老陽,主卦記為“”,陽極變陰,因此變卦記為少陰“0”。 1, 例如,主卦為《井》卦,變卦為《姤》卦,六四爻和上六爻變,可記錄如下: 主卦《水風井》: 0 1 1100應世 變卦《天風姤》: 0 1 1 1 1 1 2.在數字卦中更容易看清八宮及世應關系 六十四卦分為八宮,即坤宮、艮宮、坎宮、巽宮、震宮、離宮、兌宮和乾宮,每宮各有八個卦。八宮五行為:坤宮卦和艮宮卦五行為“土”,坎宮卦五行為“水”,巽宮卦和震宮卦五行為“木”,離宮卦五行為“火”,兌宮和乾宮卦五行為“金”。以后裝卦配六親時,是以主卦的五行為依據的。每宮的首卦,依次為:《坤》卦000 000、《艮》卦001 001、《坎》卦010 010、《巽》卦011 011、《震》100 100、《離》卦101 101、《兌》卦110 110和《乾》卦111 111 。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一個“世爻”,世爻代表問卦者自己,每宮首卦以上爻為世爻。每一卦還有一個“應爻”,應爻一般代表所問的事,世爻間隔兩爻即為應爻。為了使用方便,在《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中,每卦的世爻之下畫有一橫杠“-”。每宮首卦,分別可以變出七個卦,一般所變之爻即為世爻。每宮首卦的初爻變,則世在初爻;接著二爻變,則世在二爻;再接著三爻變,則世在三爻;再接著四爻變,則世在四爻;再接著五爻變,則世在五爻;然后,往回返,游魂卦四爻變,則世在四爻;歸魂卦內卦三爻全變,則世在三爻,見表2 如果把外卦的上爻、五爻和四爻依次稱為天、人、地三才,同時也將內卦的三爻、二爻和初爻依次稱為天、人、地三才,看一看內、外卦三才對應關系,可以發現: 如果把外卦的上爻、五爻和四爻依次稱為天、人、地三才,同時也將內卦的三爻、二爻和初爻依次稱為天、人、地三才,看一看內、外卦三才對應關系,可以發現: 六十四卦之八宮及世爻位置圖 表2 首卦:三同。如《乾為天》111 111,世在上九,內卦三才為陽、皆為“1”,外卦三才也為陽、皆為“1”,故稱:三同。 一世卦:地異。如《地雷復》100 000,世在初九,內卦地為陽、為“1”,外卦地為陰、為“0”,故稱:地異。 二世卦:天同。如《地澤臨》110 000,世在九二,內卦天為陰、為“0”,外卦天也為陰、為“0”,故稱:天同。 三世卦:三異。如《地天泰》111 000,世在九三,內卦三才為陽、皆為“1”,外卦三才為陰、皆為“0”,故稱:三異。 四世卦:地同。如《雷天大壯》111 100,世在九四,內卦和外卦的地為陽、皆為“1”,故稱:地同。 五世卦:天異。如《澤天夬》111 110(夬,音guai),世在九五,內卦天為陽、為“1”,外卦天為陰、為“0”,故稱:天異。 游魂卦:人同。如《水天需》111 010,世在六四,內卦和外卦的人皆為陽、為“1”,故稱:人同。 歸魂卦:人異。如《水地比》000 010,世在六三,內卦人為陰、為“0”,外卦人為陽、為“1”,故稱:人異。 2.根據《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裝卦(裝地支、配六親),來得很容易 (1)裝地支 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陰陽之分,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亥、酉、未、巳、卯為陰支。地支有五行之說,寅、卯為東方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巳、午為南方火,巳為陰火,午為陽火;申、酉為西方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亥、子為北方水,亥為陰水,子為陽水,丑、辰、未、戌為中央土,丑、未為陰土,辰、戌為陽土。地支有六沖、六合之說,好事喜合怕沖,壞事宜沖怕合。六沖是:子午相沖、丑未相沖、寅申相沖、卯酉相沖、辰戌相沖、巳亥相沖。六合是:子丑相合、寅亥相合、卯戌相合、辰酉相合、巳申相合、午未相合。三合局是:申子辰合成水局,亥卯未合成木局,寅午戌合成火局,巳酉丑合成金局。八卦也分陰陽,乾、坎、艮、震為陽,巽、離、坤、兌為陰。陽卦裝陽支,陰卦裝陰支。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配六親時,就要用到五行生、克的關系。 在《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中,橫座標八卦、縱座標八卦上已分別注明內卦和外卦的地支。 其規律如下圖: 裝卦時地支規律圖 表3 比如: 《坤為地》卦,裝地支后為:0未 0巳 卯 0丑 0亥 酉 00應世 《地風升》卦,裝地支后為:丑 1亥 1酉 丑 0亥 0酉 00應世 (2)配六親 每卦裝好地支后,接著便是配六親,配六親后才能取“用神”,進行斷卦。六親就是父母、兄弟、子孫、妻財、官鬼。“六親”是以主卦所在“宮”的五行為準,以此五行為“我”,以六爻地支的五行與“我”的之間關系認六親: 生我者為父母,簡稱“父”; 我生者為子孫,簡稱“孫”; 克我者為官鬼,簡稱“官”; 我克者為妻財,簡稱“財”; 同我者為兄弟,簡稱“兄”。 例如,震宮《升》之《坤》卦,由于震宮五行為“木”,所以配六親時,應以“木”為“我”進行配六親: 主卦(震宮) 《地風升》: 丑財 亥父 酉官 丑財 0亥父 0酉官 0011應世 變卦 《坤為地》: 0未財 0巳孫 0卯兄 0丑財 0亥父 0酉官 說明:主卦《地風升》為震宮卦,五行屬“木”,即“我”為“木”。主卦和變卦中有三處“亥水”,水生木為父母,故這三處“亥水”皆為父母,簡稱“父”;變卦中有一處“巳火”,木生火為子孫,故“巳火”為子孫,簡稱“孫”;主卦和變卦中有三處“酉金”,金克木為官鬼,故這三處“酉金”皆為官鬼,簡稱“官”;主卦和變卦中有三處“丑土”,木克土為妻財,故這三處“丑土”皆為妻財,簡稱“財”;變卦中只有一處“卯木”與“我”五行相同,都是“木”,比肩者為兄弟,簡稱“兄”。 3.在《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中,兩卦反吟、兩卦伏吟關系一目了然 (1)反吟:反吟有兩種:有卦之反吟和爻之反吟。卦之反吟就是卦變相沖,如乾變巽及巽變乾,坎變離及離變坎,坤變艮及艮變坤,震變兌及兌變震。 所謂爻之反吟,就是爻變相沖。《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中,有內卦爻之反吟,內卦“000”行與內卦“011”行,其兩行卦初爻、二爻和三爻的地支“未、巳、卯”與地支“丑、亥、酉”一 一對應相沖;還有外卦爻之反吟 ,外卦“000”列與外卦“011”列,其兩列卦第四爻、第五爻及上爻的地支“丑、亥、酉”與地支“未、巳、卯”也是一 一對應相沖。如 【1】主卦(震宮):《地風升》 丑財 亥父 酉官 丑財 0亥父 0酉官 變卦: 《坤為地》0未財 0巳孫 0卯兄 0丑財 0亥父 0酉官 即為內卦爻之反吟。 【2】主卦(坤宮):《坤為地》0未兄 0巳父 卯官 0丑兄 亥財 酉孫 變卦: 《風地觀》0未兄 0巳父 0卯官 0未兄 1巳父 1卯官 即為外卦爻之反吟。 【3】主卦(坤宮):《坤為地》0未兄 巳父 卯官 0丑兄 亥財 酉孫 變卦: 《巽為風》0丑兄 1亥財 1酉孫 0未兄 1巳父 1卯官 即為內、外卦爻之反吟。 【4】主卦(乾宮):《風地觀》 未父 巳官 卯財 未父 巳官 卯財 變卦: 《地風升》0丑父 1亥孫 1酉兄 0丑父 0亥孫 0酉兄 即為內、外卦爻之反吟。 卦理意義:反吟,主事之反復,內卦反吟則內不安,外卦反吟則外不安,內、外反吟,則內、外皆不安。 (2)伏吟 主卦、變卦的內卦五行相同或外卦五行相同,分別稱為內卦伏吟或外卦伏吟。《易經六十四卦座標圖》中,內卦“100”行與內卦“111”行的地支都是“子、寅、辰”,稱為內卦伏吟;外卦“100”列與外卦“111”列的地支都是“午、申、戌”,稱為外卦伏吟。 伏吟卦主憂慮呻吟之象。內卦伏吟,主內呻吟;外卦伏吟,主外呻吟;內、外都伏吟,則內、外皆呻吟,凡遇之事,都不稱心如意。測彼此之情況者,內卦伏吟,我心不快;外卦伏吟,他心不快。如: 【1】主卦(震宮):《震為雷》1子父 寅兄 辰財 1午孫 0申官 戌財 變卦: 《雷天大壯》1子父 1寅兄 1辰財 1午孫 0申官 0戌財 即為內、外卦爻之伏吟。 【2】主卦(坤宮):《地雷復》 子財 寅官 辰兄 丑兄 亥財 酉孫 變卦: 《風天小畜》1子財 1寅官 1 辰兄 0未兄 1巳父 1卯官 即為內卦伏吟、外卦反吟。 現在許多易學老師用八卦預測人們的吉兇禍福時游刃有余,準確度非常高,但如果用八卦預測數字(例如數字彩票)時,效果很多都不理想,這也是研易人的困惑,難道易理與數字沒有聯系,或者研易人不應研究數字嗎?不是的,我認為這個在古時沒有研究過的領域,無經驗可循,現在的研易人未能很好地將易理和數字轉換,是造成測不準的原因。那么周易六十四卦,它所處的方位在哪里,用什么數字來表示最恰當呢?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下二進制數學原理。一、二進制數的表示法二進制是計算技術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數制。二進制數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它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二進制數也是采用位置計數法,其位權是以2為底的冪。例如二進制數110.11,其權的大小順序為22、21、20、2-1、2-2。對于有n位整數,m位小數的二進制數用加權系數展開式表示,可寫為:(N)2=an-1×2n-1+an-2×2n-2+……+a1×21+a0×20+a-1×2-1+a-2×2-2+……+a-m×2-m= 式中aj表示第j位的系數,它為0和1中的某一個數。二進制數一般可寫為:(an-1an-2…a1a0.a-1a-2…a-m)2。 二、二進制數的加法算術運算的基本規律和十進制數的運算十分相似。最常用的二進制加法,有四種情況: 0+0=0 0+1=1 1+0=1 1+1=10 (進位為1) 按二進制的原理,自左至右橫寫,是每向右退數值減半;反回去向左進位則每進一位數值大一倍。每個位數,只能是0或1,基數為2,由低位向高位(最右為最低位)是“逢2進1”。所以最右邊是1的話,在同位上再加個1變成2,就要“逢2進1”,記作10,這個1就讀作2了,如果2再加2,即10加2,0加2就要“逢2進1”,變1+1=2又要“逢2進1”,記作100,這個1就讀作4了。 【例】求二進制(1101)+(1011)的和 解: 1 1 0 1 + 1 0 1 1=1 1 0 0 0 下面討論六十四卦與數字的轉換問題。我們知道八卦只有二個符號陰(--)用0表示,陽(-)用1表示。先看下圖: 1.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圖:[attachment=201168] 2.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attachment=201169] 3.伏羲六十四卦圖方位與二十四節氣對應圖:[attachment=201170] 4.伏羲64卦圖方位與二十四山對應圖: 從圖可知: 一、六十四卦分布在園周。從圖正中間劃一條分界線貫通上下得見: 1.右半部從下逆時針方向依次分布著: 坤、剝、比、觀、豫、晉、萃、否、謙、艮、蹇、漸、小過、旅、咸、遯、師、蒙、坎、渙、解、未濟、困、訟、升、蠱、井、巽、恒、鼎、大過、姤等32卦; 2.左半部從下順時針方向依次分布著: 復、頤、屯、益、震、噬嗑、隨、無妄、明夷、賁、既濟、家人、豐、離、革、同人、臨、損、節、中孚、歸妹、睽、兌、履、泰、大畜、需、小畜、大壯、大有、夬、乾等32卦。 二、六十四卦包圍的園周360度,每卦分佔5.625度,並將園面積分割為六十四份。 二進制的變化從右邊變動大,左邊變動小,由各卦六爻的陰陽屬性轉換為伏羲六十四卦數,下卦在前,上卦在后,下面是伏羲六十四卦所代表的數字: 坤為地000 000=0 山地剝000 001=1 水地比000 010=2 風地觀000 011=3 雷地豫000 100=4 火地晉000 101=5 澤地萃000 110=6 天地否000 111=7 地山謙001 000=8 艮為山001 001=9 水山蹇001 010=10 風山漸001 011=11 雷山小過001 100=12 火山旅001 101=13 澤山咸001 110=14 天山遯001 111=15 地水師010 000=16 山水蒙010 001=17 坎為水010 010=18 風水渙010 011=19 雷水解010 100=20 火水未濟010 101=21 澤水困010 110=22 天水訟010 111=23 地風升011 000=24 山風蠱011 001=25 水風井011 010=26 巽為風011 011=27 雷風恒011 100=28 火風鼎011 101=29 澤風大過011 110=30 天風姤011 111=31 地雷復100 000=32 山雷頤100 001=33 水雷屯100 010=34 風雷益100 011=35 震為雷100 101=36 火雷噬嗑100 101=37 澤雷隨100 110=38 天雷無妄100 111=39 地火明夷101 000=40 山火賁101 001=41 水火既濟101 010=42 風火家人101 011=43 雷火豊101 100=44 離為火101 101=45 澤火革101 110=46 天火同人101 111=47 地澤臨110 000=48 山澤損110 001=49 水澤節110 010=50 風澤中孚110 011=51 雷澤歸妹110 100=52 火澤睽110 101=53 兌為澤110 110=54 天澤履110 111=55 地天泰111 000=56 山天大畜111 001=57 水天需111 010=58 風天小畜111 011=59 雷天大壯111 100=60 火天大有111 101=61 澤天夬111 110=62 乾為天111 111=63 道體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源、本體、規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涵義有所不同。“道“這一概念,很久前就已出現。不過,它開始時并不是哲學范疇。 道原指人走的道路:古代的字書《說文解字》注釋道字,說:「所行道也,一達之謂道。」意思“道”本來是指人所走的路。路有許多種,有分岔的路,有四通八達的路,只有沿一個方向延伸的路,才被稱為"道"。因此,從它的原意又引伸出規則、規矩等含義。比如,天體運行,有一定的常規,這就是所謂「天道」。春秋時期,還有「天道煌煌,日月以為常」的說法,意思天體的運行路線非常清楚,它可以用日月的運行軌跡加以考察。不過當時在天道的概念中又加入了規則一類比較抽象的含義,便具有了「規律」的意思,天道一詞逐漸變得豐富,漸漸離開了初義,更多地指自然的確定不移的法則、規律、原則。 道的內涵:首先,道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本原: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老子說:有一樣渾然一體的東西,早於天地就存在。它空寂無聲又沒形質,它獨立長存決不衰竭,不斷地循環運行永不止息。可以做一切事物的根源。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它是那樣古老,又與眾不同,因此根本就沒有名字,也不能用通常的名稱去指稱它。不過為了表述它,不得不給它一個名字,叫做道,也可叫它為「大」。另一個道家理論家莊周也在《莊子·大宗師》中說:「道是真實可以徵信的,卻沒有作為也沒有形質,可以心傳而不能口授,可以獲得它卻不能見到它。它自己做自己的本根,沒有天地以前,從來就存在著,它產生了鬼神和上帝,生成了天和地,它處於太極之上卻不算高,在全部空間之下,卻不算深,先於天地存在卻不算久遠,自從上古就已有它卻算不得老。(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這些都說明,道本身是它存在的根源,它是最初又是最終的存在物,在時間上說它是無限。 道是無所不在:上面的論說也涉及到空間:據莊子的觀點,道在空間上也是無限的。古人所說的六合,指四方加上上、下,實際上包括了全部空間。道既在六合之下,也說意味著,它是超越空間的無限大。在此之前,老子就說過,道泛濫在我們周圍,沒辦法分出這它是在左還是在右。道,是一個綿綿不絕的存在物,想要去迎接它,卻看不到它的頭,想要跟隨它卻又找不到它的尾。總之,道無所不在,卻不限定在任何一個有限的區域。 道體是無:其次,道是無,是沒有任何規定性的存在:道的超越性,無限性,決定了它與一切有形有質有具體時空位置的事物不同。具體事物都有確定的規定性。道卻不同,它是無形無象,不具備任何具體規定性的。它是純粹的虛無。《老子》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說:道,它無名,是天地的始祖。也就是意味著,道本來沒有名號。又說,看它不見,可稱它為夷,聽它不見,可稱它為希,摸它不著,可稱它為微。這三者,沒辦法追問出究竟,所以它是一個混然的統一體。它的上面沒有光亮,下面也不晦暗。它綿綿不絕,不可名狀,仍然可以將它歸結為「無物」。這就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它就是「惚恍」。(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從“道性自然”到“道率萬物之性”——漢晉道家對道與自然關系界定的變化 “乾玄用九,乃見天則。”這句話出自《周易》《乾文言》,是解釋《乾》卦卦辭的。原文如下: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這段話是以四時變化解釋各爻爻辭,自初九至上九,陽氣逐漸上升和消退的過程,有似一年寒暑往來的變化。 “乾元”:《乾》卦所體現的天德。 “用九”:說明陽爻命爻用“九'而不用“七”。因為老陽(九)變陰,取其變化無窮的意義。 “乃見天則”:體現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的法則。 《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體象用:道體,道象,道用。 易經被稱為無字天書。一畫開天,八卦成象。它既有著對天地萬物的描述和定性,又有著深奧的預測功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神秘和最有內涵的文化典籍。 但自從孔子作《十翼》解讀易經以來,人們通過易經來洞悉宇宙奧秘的大門被悄悄地掩上了,只留下一條窄窄的縫隙。人們只能從這條縫隙中偶爾看到一絲來自上天的信息。 那么,孔子用《十翼》對易經做了哪些事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十翼》是什么,都包含了哪些內容? 《十翼》又名《易傳》,顧名思義,是解釋《周易》的著作。 它包括十篇文章,孔子形容它是解讀易經的十只翅膀。故名《十翼》。 這十篇文章是: 《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但令人奇怪的是,你今天打開易經全書,能看到《十翼》獨立成篇的文章只有五篇,另外五篇卻不見了蹤影。 獨立成篇的五篇是: 《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不見了蹤影的五篇是: 《彖》上下、《象》上下、《文言》。 這就奇怪了,不是說《十翼》有十篇文章嗎?另外五篇跑到哪里去了? 原來,孔子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五篇全文拆解開來,悄悄地附著在周文王所做的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的后面。 舉實例來說明。 周文王所做卦辭和爻辭的六十四卦之第一卦乾卦原文: 第一卦:乾。 乾為天(卦名----筆者注。以下括號內均如此。) 乾上乾下(由八卦中的兩個乾卦組成。即上面三個陽爻,下面三個陽爻。) 乾:元,亨,利,貞。(卦辭。) 初九:潛龍,勿用。(一爻的爻辭。其中:初,指這個卦六個爻中最下面的那個爻。因為起卦的時候,是從最下面開始記錄預測中所得到的卦象。九,單數。代表陽爻。另外,易經中用雙數“六”代表陰爻。)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二爻的爻辭。其中:九在前,二在后,九代表陽爻。二代表這一卦的第二個爻。下同。)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上:第六爻。)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六十四卦唯有第一卦“乾為天”多了一個用九來對卦象做進一步說明。是特例。) 孔子在周文王所做的第一卦乾卦原文后面附著了以下內容: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與施,品物流形,六位時成……。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而在周文王易經六十四卦第二卦以后,孔子將“彖曰”和“象曰”的內容直接附著在周文王所做的卦辭和每一爻的爻辭之后。 這樣一來,對后人來說,周文王易經全部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個爻的爻辭,統統與孔子所做的“彖”、“象”和“文言”混為一體,根本無法分辨到底哪一部分是獨立的,哪一部分是后人的學習和注釋。 而隨著孔子編纂的易經行世,易經真正的預測原理和預測方法就被人們遺忘在民間了。 易經為什么會有預測功能呢? 無論是伏羲的先天八卦,還是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其本質上都是用八卦和八卦所代表的物質屬性,給天地萬物做界定和描述。 八卦本身分別代表著天、澤、火、雷、風、水、山、地這八種事物。 而這八種事物,后人根據它們的屬性,分別冠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名稱。 其中天、澤為金;雷、風為木;山、地為土;水和火不變。 當古人把天和地這個大的空間全部用帶有能量的八卦來進行描述的時候,其實也把這種能量帶進了天地運行的過程中。 而如何解讀八卦能量在天地運行中對人,對萬事萬物的影響,就是易經的預測。 易經預測本身就能夠揭示天地運行和變化的道理,孔子對易經的思考和解讀,將這些道理加以闡述和引申,運用來對照人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讓人們從哲理的高度上看到了易經的內涵和價值,這是孔子做《十翼》給后人們帶來的益處。 但易經的預測部分其實包涵著天地的玄機,是上天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告知人有命運,人的生命并非如草木一秋的天與人溝通的橋梁。 孔子是在什么時候開始研究學習易經的呢?是在他過了知天命的年齡。 《史記》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為什么會在晚年喜周易呢?這其實是易經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由于易經帶給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哲理性啟發和易經預測的準確性,使人們會在自己人生特殊的時期對易經開始關注和認識。這種關注和認識通常是在人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磨礪之后,才開始睜大眼睛,向蒼天詢問自己的命運和人世的變幻。 而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會思考,為什么人會有不同的命運?為什么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其實是不平等的,人生的路也會注定是不相同的。 這個時候人們就會詢問這個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神,存在不存在另外的空間,人生是否會因為世間的行為而有生死的輪回。 當孔子把易經的預測原理和方法摒棄掉了之后,人們就再也看不到這一部分的天機了,這種情況下,人就會不相信神,而把個人奮斗當做人生的唯一目的。 孔子為什么要把易經中的預測原理和預測方法摒棄呢? 因為孔子本身雖然知天命,但卻不信天命。他一生周游列國,宣講自己的治國和治世的理念,雖然一生都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抱負,但他仍然不死心,廣開學路,教育門徒,希望他們未來能為自己實現政治抱負。 孔子一生信奉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敬鬼神而遠之! 至于有沒有神,他既不承認,也不否定。 其實以他的思想和價值觀為內核的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就缺乏對神明的敬畏。 這也是儒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雖然有仁義禮智信忠孝的內涵,卻也夾雜著重血親、重私情的利己主義,最終會使人變得虛偽和自私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說,神是否真的存在是另外一回事,但如果人的心中沒有神,沒有一個超自然力的神的存在,人就容易因為私心而變得貪婪而沒有顧慮。而當一個人沒有任何戒懼的時候,就是人膽大妄為和不講信義的時候。 所以,儒家文化發展到今天,單靠表面的仁義理智信來管理和約束人心,已經不起作用了。因為有不好念頭的人只要問一句,我就不做仁義理智信的人,又會如何?反正也沒有報應。他就會心安理得了。 而假如人相信三尺頭上有神明,那么,人的內心就會有心法約束。這種心法約束要遠遠地勝過人間的一切法律。因為法律管的是人表現出來的行為,而管不了人的內心。同時,法律也是對人最低的要求。 孔子對易經內涵的摒棄,一方面為人們研究易經的哲思創造了條件,但另一方面,卻也阻斷了人與天溝通的橋梁。 孔子最大的貢獻不是《論語》而是《十翼》 《易傳》 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彖辭”,《彖傳》就是解釋“卦辭”的話) 二、彖下傳 三、象上傳(又稱“大象”) 四、象下傳(又稱“小象”) 五、系辭上傳 六、系辭下傳 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 八、序卦傳 九、說卦傳 十、雜卦傳。 “十翼”(《易傳》)是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 孔子《易傳》共7種10篇,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yì zhuàn] 易傳 易傳是理解易經的經典著作。《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屬于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眾多學者考證今本受道家陰陽家思想影響相當多,儒家倫理色彩較濃,而帛書本陰陽家自然色彩濃厚。我們還是要強調這樣一種觀點:就《易傳》的思想體系來看,其自然主義的天道觀,其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體思維模式,其關于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思想等,有許多都與陰陽家相一致。 簡介 《易經》一書包括《周易》本經和《易傳》兩部分。 《系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是最具道家特點之作。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辭》解釋了卦爻辭的意義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義說、取象說、爻位說;又論述了揲蓍求卦的過程,用數學方法解釋了《周易》筮法和卦畫的產生和形成。《系辭》認為《周易》是一部講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種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觀變,三是制器,四才是筮占。《周易》是憂患之書,是道德教訓之書,是君子之書,讀《易》要于憂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為化兇為吉的手段。 對《易經》的基本原理,《系辭》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他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奇偶二數、陰陽二爻、乾坤兩卦、八經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陰一陽構成,沒有陰陽對立,就沒有《周易》。它把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它特別強調了宇宙變化生生不已的性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又提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發揮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強調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它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了變革的重要意義,主張自強不息,通過變革以完成功業。同時,它又以“保合太和”為最高的理想目標,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重視和諧的思想。《系辭》肯定了“《易》與天地準”,以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對自然現象的模寫,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時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認為易卦包羅萬象,囊括了一切變化法則。它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將以箸求卦的過程理論化,實際涵含著宇宙生成論,對后來的思想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易傳》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立論,認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屬性事物,相反事物的推摩作用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六十四卦即反映了這種規律。《易傳》使《周易》完成了從占筮之學到哲學的過渡。 讀《易傳》,較好的古注本是孔穎達的《周易正義》,收在《十三經注疏》中,今人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齊魯書社,1986年版,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較好的參考書。 構成 由于《周易》經文深奧簡古,春秋期的學者閱讀起來已感到十分困難,于是,解釋經文的文字開始出現,歷史上稱為《易傳》。《易傳》由七篇文章構成,其創作時間離經文形成的時間不是很長(約五六百年),它是解釋說明經文的最原始,最權威的文字。這七篇文章是:《彖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彖傳》、《象傳》、《系辭傳》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輔助”之義。 彖傳 上 01 乾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乾·彖傳〕 02 坤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坤·彖傳〕 03 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04 蒙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圣功也。 05 需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06 訟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07 師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08 比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兇,其道窮也。 09小畜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10 履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11 泰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12 否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13 同人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14 大有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15 謙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16 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17 隨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18 蠱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19 臨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20 觀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21 噬嗑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22 賁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住,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3 剝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24 復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25無妄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26 大畜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27 頤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圣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28 大過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29 坎 《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30 離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彖傳 下 31. 咸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32. 恒 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恒亨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 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33.遯 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34. 大壯 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35. 晉 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36. 明夷 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37. 家人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38. 睽 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 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39. 蹇 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40. 解 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41. 損 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42. 益 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43.夬 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44.姤 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45. 萃 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46. 升 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47. 困 困,剛揜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48. 井 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兇也。 49. 革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50. 鼎 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圣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51. 震 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不喪匕鬯],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52. 艮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53. 漸 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54.歸妹 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征兇,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 55. 豐 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56. 旅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旅之時義大矣哉! 57. 巽 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58. 兌 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兌之大,民勸矣哉! 59. 渙 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60. 節 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61. 中孚 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62. 小過 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63. 既濟 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64. 未濟 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系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第八章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乎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其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其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知神之所為乎。”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與于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機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機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行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儰,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系辭下傳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地之動,貞夫一者也。夫干,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魁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圣也。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用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澧,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也。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往知來。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說卦傳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shī],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暄[xuān]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jié]齊也。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躁萬物者,莫熯[hàn]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第七章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第八章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shǐ],離為雉[zhì],艮為狗,兌為羊。 第九章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第十章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第十一章 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jí]馬,為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于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駹[máng],為大途,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láng]竹,為萑[huán]葦。其于馬也,為善鳴,為馵[zhù]足,為作足,為的顙[sǎng]。其于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xiù]。其于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róu],為弓輪。其于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于馬也,為美脊,為亟[jí]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yè]。其于輿也,為多眚[shěng],為通,為月,為盜。其于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zhòu],為戈兵。其于人也,為大腹。為干卦,為鱉,為蟹,為蠃[luǒ],為蚌,為龜。其于木也,為科上槁[gǎo]。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luǒ],為閽[hūn]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huì]之屬。其于木也,為堅多節。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于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序卦傳 《周易·序卦傳·上》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周易·序卦傳·下》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男女之道,不能無感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晉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所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故也,蠱則飭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文言傳 《系辭》與《文言》是前人解經遺說的輯錄。 《系辭》上下兩篇,是《周易》的通論,以論述《周易》的義蘊與功用為主,是《易傳》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它闡述宇宙事物間的矛盾與發展,如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觀點,具有樸素的辯證因素,但也有一些唯心史觀的論述。 《文言》是《易傳》中專門用以解說《乾》《坤》兩卦的。解《乾》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坤文言》,內容只是借解說卦爻辭來提出一些觀點,供統治者借鑒。后出的《說卦》收錄了漢初經師的"卦象"、"卦德"說;《序卦》和《雜卦》是對卦義的兩派解說。以上這些,都是早期對《周易》的解說。 乾文言傳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現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現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而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坤文言傳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序卦傳》 《周易·序卦傳·上》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序卦傳上篇》簡易闡釋 《周易·序卦傳·下》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男女之道,不能無感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晉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所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序卦傳》下篇簡易闡釋 《易經·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故也,蠱則飭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遁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易經·說卦傳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 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第七章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第八章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第九章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第十章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第十一章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瘠馬、為 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為大涂、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Zhù)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丁躦。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苽(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剛鹵。為妾、為羊。 易經·系辭 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矣?)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 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第八章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摶(扐)以象閏,故再摶(扐)而后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第十章 是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 占。 是以君主(?)子將以有為也,將以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馬(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致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在(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執(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下傳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是故,吉兇生, 而悔吝著也。 第四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偶)。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 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 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 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不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 桑。』」 「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 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注(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曲(典)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帥(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曲(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位?)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知)來。 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漸,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易經·序卦傳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恒(遁)。(遁)者退也。物不可終恒(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垢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