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釋義— —上 《易經》的創作過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伏羲先天八卦——陰陽概念的產生,八卦創立。*文王后天八卦— —重卦,即八個單卦兩兩重疊,每卦自下而上,共六爻,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周公整理創作卦爻辭。*孔子作《易傳》,也稱《十翼》。 《易傳》是今人研究《易經》最重要的“津梁”,把《易經》上升到了哲學、倫理學的高度。我今就先從《易傳》開始給大家講《易》。 《易傳》共七種十篇,它們是:《文言》、《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這十篇是孔子學《易》的心德體會,創作宗旨均在闡釋《易經》的大義,但各有一定的側重點或特定的角度。 《文言》分前后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象征意旨,故前節稱《乾文言》,后節稱《坤文言》。 《彖》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別闡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及一卦大旨。 《象》亦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其中釋卦象者六十四則,稱《大象傳》,釋爻象者三百八十六則,稱《小象傳》。 《系辭》因自身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篇,可視為早期的《易》義通論,其要義在于發《易》義之深微,示讀《易》之范例。文辭精美絕倫,闡釋幽渺宏大。 《說卦》是闡說八卦象例的專論。 《序卦》旨在闡說《易經》六十四卦的編排次序,揭示卦卦相繼相承的意義。 《雜卦》即打散《序卦》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分成三十二組,兩兩對舉,以精要的語言概括卦旨。 現在,我們就從《易傳》的《系辭》篇講起: 周易·系辭— —上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釋義】 天尊貴在上,地卑,居下,這樣乾坤的位置就確定了。 【原文】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釋義】 當卑下與高貴陳列展現出來時,高貴與卑賤也就隨之有了各自的位置。 位,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價值與能力的發揮,就在于他(她)所處在什么位置…… 【原文】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釋義】 天地之間一動一靜有一定的規律性,陽剛與陰柔也因此而可以分斷清楚了。 【原文】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釋義】 天下的事物,都是各自以其類別而聚集,各種動物、植物……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事物都以其不同的群體習性而區分,吉兇禍福就在事物的同異中產生。所以,一個人要想有好運,首先要選對交往的人和群。 【原文】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釋義】 當陰陽、剛柔、動靜、方物分化后,在天空中形成天體等如日月星辰的形象,在大地上形成了山川、動植物等景象,事物的變化就是通過象與形得以體現。 【原文】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釋義】 所以,陽剛與陰柔相互摩擦交流而生成了八卦,八卦又兩兩重疊相互推衍生成了六十四卦,就如同天地交感,雷霆鼓動,風雨潤物,日月交替往來運行之間,形成了一寒一暑,春夏秋冬。 【原文】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釋義】 對于人類而言,乾道演變成男性,坤道演變成了女性。 乾道的智慧在于它是萬物的偉大的創始者,坤道的作為在于她在大地上生成了萬物。 乾以其平易而充滿智慧,坤以其簡易而大有作為。 事情只有平易才能使人們容易明白,事情只有簡易才能使人容易跟從。 容易為人們所知道就會讓人們親近,容易讓人們跟隨就能建功立業。 能得人們親近則可以立身長久,有立業之功就可以受人尊崇而立身宏大。 立身長久是智者賢能的美德,立身宏大是智者賢能的事業。 【原文】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釋義】 《易經》至簡至易,平易與簡約中蘊含了天下之理。明白了天下之理,就能將陰陽、剛柔、尊卑、貴賤安排在適宜的位置。此亦修身、進取、用人之道也! 【原文】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釋義】 圣人通過觀察萬事萬物之象而設立了六十四卦,又在各卦、爻下系以言辭以說明它們所蘊涵的吉兇之征兆,陽爻和陰爻一來一往,消長變化。所以,“吉”與“兇”,就是“得”與“失”的象征;“悔恨”與“困難”,是憂愁困惑的象征;“變化”者,是陰進陽退,是舊的事物退去,新的事物發展前進的象征;陽剛與陰柔的變動,是晝夜的象征。 【原文】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釋義】 六爻的變動,包含著天、地、人三才之間道理。所以,君子能居住而安穩的原因,在于他遵循了《易》所揭示的秩序;而君子喜愛和玩味的,是爻下所系的簡約而精美如詩的釋辭。所以,君子平時居住在家就觀察卦象與玩味揣摩其卦爻辭所蘊涵的意義,行動出門,則通過占卜觀察六爻的變化,揣摩占筮所啟示的吉兇,所以,能得到來自上天的護佑和力量,獲得吉祥而無往不利。 【原文】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大小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釋義】 《彖辭》,是從整體上解釋卦象的;爻辭,是用來解釋爻位的變化情況的。爻辭中的“吉”“兇”,是用來說明處事中的得與失的;“悔”“吝”,是用來說明為人處事中的小過失的。“無咎”,沒有大的災禍,是因為人們在處事中善于彌補自己的過失。所以,陳列貴賤不同的方法就存在于爻位之中,使大小不同事物齊一的方法就存在于卦體之中,辨別吉兇的方法就存在于具體的卦爻辭中,人們之所以有憂愁悔恨且遭遇困境,是在于人們往往忽略了小的過失所導致的,而使人們在行動中能免于災禍的方法就在于對自己言行的悔過改正。所以,卦體有大小之分,辭義有危險與平易之別;卦爻辭的意義,就在于各卦爻辭指點提示人們應該去的方向甚至是時間。 【原文】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釋義】 《易經》中所蘊含的道理與天地之間存在的準則相似,所以,也就能無所不包地涵蓋了天地間所有的道理。而人們運用《易經》所包含的道理和去仰觀天上日月星辰所垂示的天文,俯察大地上的山川地質地貌所呈現的條理,就能從中了解認識到幽隱無形與明顯有形的來龍去脈;考察萬事萬物初始的與終結的狀況,所以,可以知道生與死的道理和規律;精氣聚集在一起就化成萬物,反之,精氣魂魄游離耗散就會改變這種情況,所以,通過這種變化,就可以了解認識到所謂的鬼神之情況與形狀。明白了《易經》所蘊含的道理與天地之間的道理相類似,言行就不會違背自然規律;知道了萬事萬物周行不殆的道理,并運用其中的道理行走天下濟天下之生民,成就天下的事業,行為就不會有什么大的過失;處事應變旁通而不流于迂腐或泛濫,樂于天道,知道天命之定數與變數,所以,就不會有憂愁煩惱;安分于所處的境況,常存敦厚仁愛之心,所以,才能博愛天下之生民。《易經》包容了天地間萬事萬物之變化的自然規律,細致周密地成就天地萬物而無所遺失,通曉晝夜陰陽的變化之道而充滿智慧之光,所以說,神秒的變通之道,不會拘泥于一種方法,而《易》道的變化也不會局限于一個卦體之中。 仁,原本不是“亻”旁,是一豎兩橫,一豎,代表陽,單為陽,兩橫代表陰,雙為陰。實際就是八卦陰爻陽爻兩個符號組成,古始造字者本初是把“太極陰陽圖”用文字來表示,本意就是:仁者,明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之意,陰陽相依,天地之道,夫妻之道,男女之道,所以,孔子說:“仁者,愛人”。也不知何時被人加了一撇,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失去了本來的深意,甚至被解釋成“仁,二個人,兩個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好像也有些道理,但是把“仁”做為古始造字者原本是化“太極陰陽圖”為文字的初心蒙蔽了! 不學《易》,真可怕!有人在百家講壇上講《道德經》、《論語》……卻不知這些都是建立在《易經》的基礎上的,甚至其人可能就沒有學過《易經》,不學《易》而講《經》,荒謬而欺世人! 【原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釋義】 一陰一陽的相輔相成、循環往復、消長變化、和諧統一就是事物發展的“道”,即規律性。繼承和發揚這個“道”的就是善,而成就這個“道”的則是事物內在的固有的本質。有仁愛之心的人從這個“道”中發現了“仁愛之心”,有智慧的人從這個“道”中發現了“智慧之光”,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運用此“道”而茫然不知,所以,通達兼容的君子之“道”就更鮮為人知了。陰陽之道往往顯示于成就萬物的仁愛之心中,隱藏在日常生活運用之中,“道”能鼓動化育萬物,但是,因為它是法則,它是純然客觀的自然,故不像圣人一樣對生民有慈悲優慮之心,由此,可以看到,陰陽之“道”的盛美之德和宏大功業是多么的崇高博大之至啊!富有萬事萬物就可以稱作是“大事業”,所以,效仿陰陽之“道”,我們人首先應追求的事業就是富有,有人仇富,所以窮也!有人明明很想要掙錢致富,卻何必打著慈善的旗號帶著佛的面具?!每天都能使事物有新的面貌,這就是“道”育萬物的盛大美德。有人天天講“德”,卻扯了一大堆說不清楚,《易經》告訴我們:每天自強不息,每天都在進步,這就是盛大的美德。生生不息,陰陽轉化,就是“易”,易,日月也,晝夜也,循環往復,運行不止,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生生不息。能呈現天象就稱作“乾”,能效法地勢就稱作“坤”,能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之事就稱作“占筮”,能通曉陰陽變化然后采取行動就稱作“作事”:陰陽變化莫測,微妙難識就稱作“神”。 這個“道”,成就了萬事萬物,而又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所以,我們才能認識體會這個“道”,才能修“道”,正如佛家講的,眾生皆有佛性,眾生才能聽聞佛法,修習佛法,成就佛果。 在此作詩一首,以贈各位善學: 自古圣賢皆仇富, 我獨不憐貧賤人。 貧賤皆因惡與惰, 富貴乃是善與勤。 【原文】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辭,是以廣生焉。 【釋義】 坤啊!象征陰柔的“地”,當它靜止的時候,就處于閉合隱藏的狀態,當它興然而動之時,就開通了生氣,所以,萬物能廣生于其中。 【原文】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釋義】 乾啊!象征陽剛正氣的“天”,當它靜止的時候是那么的寧靜專一,當它發動起來則是那么剛直正大,所以,偉大的精神和力量就產生于此,產生于“乾”,產生于“天”。 【原文】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釋義】 《易經》啊!它是多么的廣泛而博大,用它來象征和論說遠處的事物則沒有止境,用它來論說近處的事物則精準而正確,用它來論說天地之間的事物則萬事萬物盡在其中! 【原文】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釋義】 《易》道,剛正博大可以與天相配,陰柔寬廣可以與地合,《易》的陰柔與陽剛的變化與交流融通,可以配合四季變化的規律,陰柔與陽剛所產生的作用和意義,可以與太陽和月亮相匹配,它平易而又簡約的美善能與至高無上的美德相配合。 【原文】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祟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釋義】 孔子說:“《易》的道理應該是至善至美的吧!《易》啊!是圣人用來崇尚美德而廣大事業的。智慧貴在崇高,禮節貴在謙卑。崇高防效的是天之道,謙卑效法的是地之情。天地設立了尊貴與卑下的位置,而《易》的道理就運行于其中啊。成就萬物之性,而不要傷害萬物之性,能永恒地保存萬物的存在而不要損傷萬物的存在,這樣就會找到通向道義的門戶。” 【原文】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賾(zé),幽深之意。 【釋義】 圣人發現天下之幽深難見的道理,就將它比擬于具體的形象與面貌,并以其作為適宜的物象本性的象征,所以稱作“卦象”。圣人發現天下萬物的運動變化,而觀察其會合變通,從而推行管理社會眾象的典章制度,于是,在各爻之下系上爻辭以判斷其吉兇,所以稱作“爻”。論說天下幽深微妙的道理,不可以有鄙賤輕惡的態度;論說天下最復雜的變化和運動,不可以妄談亂說。這是因為《易》比擬天下復雜的事物然后論說其中的道理,先審議這些道理然后才能揭示其運動規律,通過比擬和審議就形成了變化之道。 【原文】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釋義】 老鶴在樹蔭下鳴叫,小鶴應和著。我有甘甜的美酒,我與你來共同享用它。 【原文】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釋義】 孔子說:“君子居往在他的家里,若他說出的道理是合理而美妙的,那么千里之外也會有人應和,更何況鄰近地方的人呢?若居住在家里,所講說的道理不是合理的美妙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也會違背他,更何況是鄰近地方的人呢?言論出于自身,要施加于民眾;行動在近處開始,遠方的人也能看見。言行,猶如君子開合思想的樞機。樞機的開啟,是榮與辱的關鍵。言行,是君子之所以鼓動天地萬物的工具,怎么可以不謹慎呢?” 【原文】 “《同人》先號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釋義】 “《同人》之九五爻說:和同于人,起先是痛哭號啕,后來又笑容滿面。”孔子解釋說:“君子為人處事的方法是,有時要出門行動,有時要安靜地處在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時要保持沉默,有時要發表意見。若是兩個人能同心同德,其力量就可以如切斷金屬的利刃一樣強而有力。心意相同而說出的話,其氣味就如同蘭草一樣芬芳。”“《大過》卦的初六爻說:用潔白柔軟的茅草襯墊祭品,沒有什么過錯。” 這里先解釋一下“初九,九二……上九”,“初六,六二……上六”的概念:《易》以單為陽,九為陽之極也,故以九代指陽爻。故陽爻自下而上為“初九,九二……”第六陽爻稱“上九”。《易》以偶為陰,六為陰數之中,故以六代指陰爻。第一陰爻為“初六”,自下而上為“六二、六三……”最上一陰爻為“上六”爻。 【原文】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釋義】 《謙》卦之九三爻說:“有功勞而又保持謙虛,君子正因如此最后會有一個完美的結果,吉祥如意。”孔子說:“有功勞而不夸耀,有功德而不居功自傲,真可謂是仁厚至極啊!這說明君子有功德而又能謙虛地對處在下面的人以禮相待啊!道德貴在盛大,禮節貴在恭敬;而謙虛的含義,就在于對人恭敬以保持自己的地位。” 謙虛永遠是吉利的,存恭心方為第一等人。其可貴之處就在于有大功勞有大功德而依然能以謙虛之心恭敬之心禮敬他人。 子云易學提倡“心融萬物,恭敬萬物。” 【原文】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釋義】 《乾》卦的第六爻——上九爻說:“巨龍飛得過高就會招致悔恨。”孔子說:“身居高貴之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位置,就會因為過高而失去了民心脫離民眾,賢明的人處在下位而得不到幫助,所以行動起來就會有悔恨。” 事業的目標,立身的態度,一定要植根于民眾,關注民眾的需求,放低自己的身架。 【原文】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釋義】 《節》卦的第一爻——初九爻說:“不走出門戶庭院之外,就不會有災禍。”孔子說:“危險與動亂的產生,往往是因為言語不謹慎所致。君王不懂得言語謹慎就會失去大臣們的擁護與追隨,臣子言語不謹慎就會失去身家性命,辦事開始時不謹慎就會危害整個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言語謹慎行動縝密而不輕易走出門戶庭院!” 節,節制也,謹言慎行。 【原文】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釋義】 孔子說:“創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盜賊的心理特點吧?《易》說:‘背負著財物乘坐在大車上,這等于是自己招致賊寇的到來。’自己背負東西,這是庶民的事務;乘車,這是君子的特權。以庶民的身份而乘坐君子才能乘坐的車,那么,就會導致盜賊思謀著搶奪。處在上位的人懈怠傲慢而處在下位的人驕橫暴虐,就會招致強盜的思謀和侵伐。怠慢而不藏好財物就會引來盜賊,將體態裝扮的妖冶、艷麗,就會誘發淫蕩之心。《易》說:‘背負著財物乘坐在車上,這等于是自己招致賊寇到來。’盜失之事就是這樣招引而來的。” 管好自己的財物,不顯露于外,怎會招致賊寇?顯富必致災禍!女人去掉妖艷,學會端莊,又怎會招致奸淫?今之女子恨不穿衣褲,致淫心浮動,被奸被殺,誰之過? 【原文】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蓍,(shī)蓍草,草本植物,干硬而節節相連不分支,古代用于占筮,也用于小孩識數,沿用至近當代。 筮,(shì)占卜,筮測。 揲,(shé)古代數蓍草占卜。 扐,(lì)夾住。 【釋義】 博大精深的筮策之數有五十根蓍草來演繹,而實際用則為四十九根。任意地分為兩部分以象征天地兩儀,然后從中取出一根懸掛起來以象征天、地、人三才;每四根分成一組以象征四季,將“一儀”中揲算剩余的策數歸放于左手無名指間以象征閏月;因五年后會再次產生閏月,所以要將另外一儀演算剩余的策數放于左手中指間,之后,再起一卦,反復揲算。天的數字由一、三、五、七、九五位數字組成,地的數字由二、四、六、八、十五位數字組成,五位奇偶之數相加共計五十五,這就是《易》運用數字變化而通于鬼神的奧妙之處。《乾》卦的筮策之數有共計二百一十六策,《坤》卦的筮策之數共有一百四十四策,二者合計為三百六十策,相當于一年有三百六十天。《易》上下二經的策數相加共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相當于萬物之數。 【原文】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酬酢(zuò),運用,運作。 【釋義】 因此,通過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四個演算步驟就形《易》卦中的一爻,策數變十八次后形成一卦,而每九變形成八卦中的一個卦形只能成為小的卦象。然后,再將八卦牽引而相重后就形成六十四卦,遇到相應于卦象的事物就增長或擴大它所能象征的意義,這樣,天下的事就全在《易》中了。《易》的奧妙就在于它能彰顯天地日月運行的規律、筮數應驗的神奇、成就萬物的盛德、慎密不亂的言行,所以,運用《易》理就可以應付、處理萬事萬物,又可以得天佑神化之功。 【原文】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釋義】 孔子說:“通曉變化之道的規律的人,大概也會通曉神明所做的事情吧?”《易》含有四種圣人運用的道理和方法:*應用言辭的人崇尚《易》中的言辭之美,用《易》來指導行動的人崇尚其中的變化規律,用《易》來指導制作器物的人崇尚其中的卦象和爻象,用《易》來指導占卜預測決疑的人崇尚其中的占卜原理。 【原文】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 【釋義】 所以,君子如若將有所作為,有所行動之時,就通過占卜預測來問吉兇,然后,再根據所占得的結果掌握好自己的言行,而《易》能如同回聲一樣去響應占筮者的問題和要求,無論是遠近還是幽深,用它都能推演出未來事物的發展軌跡等情狀。若不是通曉天下最精深的道理,又有誰能做到這樣呢?! 【原文】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 【釋義】 三變五變之后,再將各爻之數交錯綜合,會通變化之數,于是就形成了天下的文采;極盡筮策占卜之數,于是就確定了天下的物象。若非天下最為復雜奇妙的變化,又有誰能做到這樣呢? 【原文】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釋義】 《易》因其能寧靜無思,清靜無為,寂然不動,所以,這就是用它占卜預測事物未來的走向與吉兇時,就能感應而通達于天地之事的原因。若非天下最為神圣之《易》理,又有誰能做到如此呢? 【原文】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釋義】 《易》啊,是圣人以極為深奧精深的道理用于研習極其微妙的事物的一部奇書。因為唯有精深的道理,所以才能匯通天下的心志;唯有研習微妙的道理,所以才能成就天下的事務;唯有把握了《易》道的神妙,所以才能夠不用急急忙忙的做事兒,反而能夠迅速的辦成事情,不用自己急急忙忙的行動,吉祥的結果反而會自然的到來。孔子說:“《易》具有四種圣人運用的道理和方法”,說的正是這個意思啊。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釋義】 天數一,地數二;天數三,地數四;天數五,地數六;天數七,地數八;天數九,地數十。孔子說:“《易》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圣人開通天下人的智慧,成就天下之事物,包容天下萬物,包容天下萬物中蘊涵的道理,如此而已。”所以,圣人用《易》來匯通天下人的意志和思想,以成就天下之事業,以決斷天下之疑難。所以,用來演算卦象的蓍草具有圓通而神奇的特征,而用以象征吉兇的卦體則具有方正而明智的特征。六爻的意義在于通過變化告知人們卦爻辭中所包含的吉兇。圣人以此來凈化心靈,然后,退而深藏于隱密之處,在吉兇方面則與百姓同憂同患。由此可知,神奇的《易》道不僅能預測未來的情況,同時還蘊涵著過去的經驗教訓,有誰能做到這樣呢?古代聰明智慧、神明英武而又不好殘暴殺伐的君主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吧!所以,只有明白天地萬物之道,才能夠清楚地了解民眾的事情,正是圣人取神妙的蓍草來占驗吉兇得失之理,并以此來指導民用之事。圣人用《易》理以肅敬警惕,以《易》理之神妙而明其道德。所以關閉門戶叫做“坤”,打開門戶就叫做“乾”,一閉一開稱作“變化”,來來往往而變化無窮叫做“匯通”;將變化的情況表現于具體的事物現象就叫做“象”,具有有形的物象的事物就叫做“器”,按照《易》揭示的原理制作出器物而用之就叫做“方法”,利用乾坤“閉合開啟”的道理來出入于宇宙萬物之中,民眾都用《易》象造就的器物,卻渾然不知這些器物從何而來,“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對民眾的教化與恩德真所謂是奇妙如神啊! 【原文】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縣,通“懸”,懸掛,顯現。 亹,(wěi),勤勉努力的樣子。 【釋義】 所以,《易》具有了宇宙生成的本原之體“太極”,由它生成了天地陰陽之“兩儀”,由陰陽兩儀又生成象征四時的四種爻象,再由這四種爻象又生成了象征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物象符號的八卦。(八卦相重生成六十卦,用來判定一件事物是吉是兇的演算系統。)有了對吉與兇的判斷,就可以確立天下之大事大業。所以,效法物象沒有什么比天與地更大的了;而變化與融通也沒有什么比四季的變化更大的了;而高高地懸起在天地間的“象”也沒有比顯示光明的日月更大的了;而尊崇高尚也沒有什么比擁有江山四海的九五之尊的富貴更大的了;具備天下之物以使之為民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使其能有利于天下之民,沒有誰能比圣人的功德更大;探求復雜的事物,索取隱密的事物,通過近處的事物而鉤取精深幽遠的事物,并以此判定天下之事物的吉兇,使之成為使天下之民能勤勉努力的做事,沒有什么能大過蓍策和龜卜的作用了。所以,天地間自然生成神奇奧妙的蓍草和靈龜,圣人深體其中的奧妙與原理;天地運行變化而產生四季的變化,圣人效法這種春萌、夏長、秋儲、冬藏的變化來創立與之相應的刑律政令;天地日月星辰等垂示本身就含有吉兇征兆的現象,圣人模仿這些“天象”創立推演出六十四卦的卦象以表示吉兇的情況;黃河中出現的龍馬背負著圖示,洛水中出現的龜背上的圖示,圣人深悟這些圖像演畫出陰陽八卦。《易》有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四象,是用來顯示事物的陰陽剛柔及其變化規律的;而在每個卦、每一爻下所系的文辭,是用來告知人們事物變化中的吉兇情況的;而根據這些變化,文辭即確定了吉與兇的信息,所以,這就是圣人用來判斷吉兇禍福、得失悔吝的依據。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釋義】 《易》說:“來自上天的佑助,吉祥而無所不利。”孔子說:“佑,就是幫助的意思。上天所幫助的人,是那些順從正道的人,順從天道的人;人所幫助的人,是那些誠實守信的人。履行誠信的人也就要時時想著順從正道,又能以這種誠信的態度去尊重崇尚有賢德的人。所以說:‘來自上天的佑助,吉祥而無所不利’。”孔子說:“書面上的文字不能完全表達作者想要說的話,而作者所說的話也不能完全表達他的所思所想。”那么,圣人的思想,難道就不可以顯現出來了嗎?孔子說:“圣人創立了象征宇宙天地萬物的圖像以全面詳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設立六十四卦卦象來揭示事物中的真假,又在每個卦、爻下系以文辭來完整詳細的發表他們的言論。又變化出三百八十四爻來會通萬事萬物以全面地有利于天下,并用以鼓舞百姓盡可能的發揮《易》的神奇作用。” 【原文】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釋義】 乾坤,這兩個卦可以說是《易》的精微深奧之處了吧?乾坤的創立與上下陳列,其中也就象征著《易》的基本原理。若是乾坤的卦象毀滅,那么也就無從發現《易》的道理了。若《易》的道理不可以發現,那么,乾坤化育萬物的道理也就大概要接近停止或熄滅了。所以居于形體之上的意識形態叫做“道理”,而處在形體之下的客觀物質叫做“器物”。化育而制裁萬物的就稱作“變化”,推廣并實行這種變化的就叫做“旁通”,將《易》中的這些道理用之于天下的民眾就可以稱之為事業。因此,所謂的“象”,就是用來發現天下幽深復雜的象征性符號的,將這些象征性的符號比擬成具體可觀的形體和面貌,以象征其所對應的事物的意義,因此,就稱作“象”。 【原文】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釋義】 圣人用來發現天下變動,并因此而觀察其中的融會與變通,以有利于制定和推行典章制度、禮儀法度,并在三百八十四爻下系上判斷吉兇的爻辭,所以就稱作“爻”。使能夠窮盡天下幽深難現的道理存在于卦象中,鼓舞天下萬物振作運動的存在于卦爻辭中,化育而裁制萬物的存在于卦爻的“變通”之中,推廣并實行這種變化的存在于卦爻“旁通”之中,使《易》道神奇而又顯明的則在于運用《易》的人;靜默潛修就會有所成就,無須言辭就能取信于人,則在于運用《易》占驗吉兇的人們的德行。 |
|
來自: 三泰書齋 > 《2.“經世易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