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邱媽最近發現,邱邱是越來越“不聽話”了,媽媽叫他吃飯:沒回應;爸爸叫他去刷牙:沒回應,邱邱現在是“十喊九不應”,總是等到家長忍不住大聲呵斥甚至“武力威脅”時才哭著行動起來。 邱邱媽就奇怪了:孩子明明聽見了為什么要裝“聽不到”?該做的事情又躲不掉,干嘛非要把大人逼急了?自己還要哭一場,也不嫌累! 孩子為什么“十喊九不應”?◆做事太專注 孩子3~6歲,專注力處于發展階段,如果遇到特別感興趣的事情,就會真的將全部的身心投入進去,有時真的會忽略家長的呼叫。 ◆孩子進入“逆反期” 孩子從2~3歲左右,會迎來一次“逆反期”,這個時間段也是寶寶“十喊九不應”的高發期之一,孩子會要求行動自由和實現自我意志,對父母的一些指令、要求、控制產生反抗,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 這一階段,孩子明明聽到了家長的呼叫和指令,但由于他想要繼續擁有行動上的自由和堅持自己的意愿,比如繼續玩玩具、不想刷牙等,但又怕家長會拒絕,所以就會裝“聽不到”企圖將事情拖過去。 ◆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限,如果養成了散漫的習慣,那么面對吸引人的動畫片、有趣玩具的吸引時,可能無法做到立刻回應家長的呼叫,過一會可能就忘了。也可能是在2~3歲“逆反期”時沒有得到有效的阻止,養成了不回應的習慣。 家長別急著“發火”,試試這3招◆提醒孩子的錯誤 有時孩子“聽不到”家長的呼叫,可能真的是太過專注、想要繼續自己的事情,并沒有想到“不回應”是不對的做法。所以家長應該跟孩子說清楚,提醒孩子這件事做錯了:“寶寶這樣做是不對的,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樣,我們喜歡及時回應的孩子。”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訴父母,如果不是十分緊急的事情爸爸媽媽也不會逼著你馬上去做的,幫孩子養成和父母溝通的習慣,也通過一次次溝通讓孩子大致了解,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重要的事要先做。 ◆與孩子做個“小約定” 當孩子明白回應家長的呼叫是基本的禮貌和規則時,家長就可以跟孩子做一個“小約定”,比如“下次媽媽叫你,如果沒得到回應就會數1、2、3,數到3你就要回應,不然有懲罰哦!”。 通過加入1、2、3的指令來為孩子制造緊迫感,讓孩子盡快做出回應,并修整孩子裝“聽不到”的壞習慣。 ◆和孩子做“你喊我答”的游戲 最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比如“你喊我答”的游戲:孩子和家長可以分別藏起來,然后分別由孩子喊:“媽媽”、媽媽喊:“寶寶”,對方要立刻回答:“哎!我在這呢!”,然后順著聲音找到對方。 孩子會覺得這種和“躲貓貓”類似的游戲很有趣,家長也可以以此來培養孩子大聲回應的好習慣。 小筆記也是親身經歷了孩子的“逆反期”才明白,很多時候家長講道理孩子聽不懂,打一頓也是“治標不治本”,后來還是靠智取,陪孩子玩各種游戲、講繪本和小故事這才讓寶寶明白很多道理和規矩。 小筆記當時用的繪本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是我可以給大家推薦一套《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繪本》 這套繪本適合0~3歲的寶寶,有30冊,以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為目標,每冊用一個簡單有趣的小故事,向孩子分享一個好習慣或行為,比如:大聲回應、懂禮貌、勤洗手、承認錯誤、不挑食、安全意識等。 繪本的故事簡潔有趣、畫面童趣幽默,通過各種可愛的小動物的做法來向孩子傳遞正確的行為習慣,教會孩子各種小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