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家娃有點厭食,一到吃飯時間,她就不肯吃。 即使她肯吃飯,那也是吃貓食一樣吃得非常慢,而且吃一點點就不吃了。 孩子每次這樣,我們該說的說了,該哄的哄了,可就是不吃飯,我們都不知所措了,這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這應該是大多數家長共同面對的問題,十分地焦慮。 當孩子不吃飯時,那該怎么辦呢? 別急,正好有《孩子不吃飯,媽媽怎么辦》這本書是為家長們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那我們一起走進它,共同探究解密鑰匙吧! 這本書主要針對孩子不吃飯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如父母以身作則,發揮榜樣力量、與孩子平等溝通、引導孩子分擔家務、鼓勵孩子自主進食、搭配多種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營造家庭氛圍、注重賞識教育、規律飲食行為等,同時解讀了兒童飲食過程中常見的誤區,以期幫助家長們在培養孩子吃飯好習慣時更加得心應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吃飯問題是生活中人們要關注的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對于0~6歲的小孩子來說,他們的身體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食用多樣食材,吸收多種營養,才能有效地增強孩子身體的免疫力與抵抗力,使他們遠離疾病的困擾。 在平時的生活與教育中,家長往往過于重視孩子的吃飯問題,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吃得少或者餓一頓或許會出狀況,于是一直讓孩子多吃,甚至不惜采用威逼利誘等手段。 這樣不僅家長自己覺得心累,也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與壓力,甚至會讓孩子對吃飯產生恐懼,不利于孩子健康飲食行為習慣的養成。 因此,當下,孩子不愛吃飯等行為受到家長們的廣泛關注,如何避免孩子出現不良的飲食行為,以及培養孩子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就成了每一位家長都迫切關注的焦點。 對此,在孩子吃飯問題上,魯迅先生認為家長首先要尊重并理解孩子,如果不先理解孩子,而只是一味地蠻做,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魯迅先生在家中宴請賓客,其兒子海嬰也同桌吃飯。在吃魚圓時,客人們都說:“這個魚圓真好吃,新鮮可口,回味無窮。”只有海嬰對媽媽說:“媽媽,魚圓是酸的!”媽媽以為海嬰是在亂說話,故意搗亂,于是責備了海嬰幾句。海嬰受到了責備,十分不開心,悻悻地放下了碗筷。魯迅見到這個情景,便把海嬰咬過的那個魚圓夾過來嘗了嘗,確實不怎么新鮮,還有點輕微的酸味。于是,魯迅感慨地說:“孩子說魚圓不新鮮,我們不加查看就直接抹殺是不對的,只有通過查看驗證才能確定孩子說的是不是真話。如此看來,僅僅讓孩子尊重我們的話是不夠的,我們也要尊重孩子說的話啊!” 其實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思想,他們不會完全地按照家長的想法去行動、生活。 所以要讓孩子好好吃飯,家長既不能對孩子予取予求、過度縱容,也不能對孩子嚴加苛責、命令教育,而應該通過平和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適當地尊重孩子的行為。 我們平時的做法很粗暴,沒有過多去感受孩子內心的想法,最終收效甚微!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也能發現自身問題。 孩子不吃飯,與父母也有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年齡小,大部分時間都跟父母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十分依賴父母。 因此,與父母有關聯的東西他們就會去模仿,而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并通過模仿與練習掌握本領是小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 俗話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 那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的大多數模仿都是屬于無意識的。 由于他們還無法判斷父母某種行為的優劣,因而無法做到父母所期待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所以,要讓孩子表現出良好的飲食行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父母就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讓孩子對飲食行為產生正確的認知,從此愛上吃飯。 好啦,如果你家孩子也有這樣問題,建議你多讀讀這本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