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公眾號caoz的夢囈,作者caozsay,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前幾篇,不管是不是廣告,AI正在改變世界,我強調了好幾遍,但并沒有具體說,改變了什么,可能很多人并沒有那么明確的意識到。 目前國內應用最廣泛的是安防領域,你看機場,火車站,以及各個酒店的身份查驗,統統都是AI人臉識別了,這個已經成標配,普及效率是非常快的,而且為什么最近幾年才爆出來張學友演唱會抓逃犯,也是因為AI識別的升級。AI在抓捕逃犯,分析危險份子的時候,不僅僅用了人臉識別,部分還用到了步態識別。所以,我們日常生活,去坐飛機,坐火車,出入海關,參加演唱會,住酒店,都已經在使用最新的AI了,就在兩年前,還是人在比對照片,現在全都是AI識別對不對。 與之最接近的是門禁系統,刷臉門禁正逐步替代指紋門禁或其他門卡門禁。對于商業寫字樓和封閉小區而言,這個市場其實也才剛剛起步,未來很可預期。 另外,AI已經用在商業地產的智能調控上,可以快速分析人流聚集程度,不同時間的人流趨勢,然后基于此可以對商業建筑內的商鋪分布規律和租金做出調整。基于同樣的思路還有交通智能管控,如何有效的調整紅綠燈間隔提升城市交通運營效率,以及如何為城市交通改造提供數據和決策支持,也是可以通過類似機制來實現的。 但這些領域,目前我們感知度沒那么高,畢竟我們不可能通過商鋪的布局揣度出他們后面用沒用到AI。只有在一些新聞文章里,你可以看到地產巨頭和AI公司這樣的合作其實已經非常多了。 交通運輸領域其實AI的應用場景還是相當多的,現在國內停車場很多都不用取卡,而且可以根據車牌給你指出停車位置,號牌識別也是簡單的AI技術,但號牌識別目前是不夠的,經常遇到未上牌的新車無法進出場的問題,其實可以做的更智能一些,號牌識別加車得整體特征,理論上是可以做到沒有號牌也能精確識別的。此外,貨運物流體系基于AI做運力優化,也是大有可為的事情,,實際上一些物流平臺也在開始嘗試。 在交通與安防結合的領域,通過AI與路況攝像頭結合鎖定識別盜搶車,套牌車,相關技術其實也基本成熟了。 在雙11的時候,阿里透露了兩個AI應用場景,一個是海報生成,通過AI可以快速生成目標海報,而且隨意調整;另一個是能源管理,通過AI優化能耗,這事之前Google已經公開過一些新聞數據,阿里也公開了一份技術資料,都是效果非常顯著的。另外,電商領域識圖搜索也是AI的一個落地領域,新加坡有個Visenze公司,就是專門做這個的,估值已經相當高了,當然,阿里這方面的實力也非常強。 媒體領域,AI寫稿其實已經有了,但目前說實話,技術可能被濫用,批量洗稿,追熱點湊流量,可能比認認真真的深度報道更容易實現,商業效果更好。至于媒體平臺的推薦算法和自動投喂,我就不繼續吐槽了,舊文里我說過我的觀點。此外媒體平臺的廣告系統,深度學習來提升收入轉化,也是由來已久的事情了。 醫療和教育領域相信AI也有很好的前景,但我不是很熟悉這方面的信息,就不贅述了。 游戲領域,很多游戲公司都希望通過AI來優化機器人,系統Boss角色等等的互動效果,這個市場非常大,但目前還沒看到特別好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此外,影視制作領域,現在影視制作成本種很多都是虛擬場景的后期制作,目測未來AI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可以用來優化后期制作成本,提高后期制作效果,目前應該有部分這方面的技術,但有待進一步成熟。 金融領域,風控,防欺詐,征信,有很多想象空間,我知道有這方面的公司在做,比如新加坡的Advance.AI。但AI的技術具體怎么用的,我并不是特別了解。 以上是對AI落地場景的一些分類介紹,其實還有更多領域正在悄然使用 ,更不用說市面上各種美圖美顏拍照優化的訴求,更是AI兵家必爭之地。那啰嗦這么多,其實想說AI真的已經深入我們生活。但本文主題,是想說一個已經徹底被AI改變的領域,就是圍棋。借助這個領域的變化,我們可以體會AI時代,人們如何適應與進步。 從AlphaGo戰勝李世石到今天,已經差不多3年了,以前我也寫過幾篇,但現在回頭看,才是真正感受到AI時代的來臨。 1、基于谷歌的論文,強圍棋AI已經層出不窮。 典型的如騰訊絕藝,微信金毛,金老師的星陣,比利時的Leela Zero,Facebook的Elf 。都已經超過了人類世界冠軍的水準,接近或達到了當年的Alpha Go Master的水準。不過由于技術相似度太高,拼的是算力,訓練集,所以有些AI測試證明后就不再更新了。在策略上,星陣是唯一的例外,下面會單獨列出。 其中,金毛,Facebook的ELF,Leela Zero均已開源,普通人可以用不那么高的成本獲得頂尖AI,對行業的影響極為巨大。 ELF開源地址 https://github.com/pytorch/ELF Leela Zero開源地址 https://github.com/gcp/leela-zero 金毛開源地址 https://github.com/Tencent/PhoenixGo 以上開源應已包含最新權重的策略,無需額外訓練,已是超越人類水平。如果默認不含權重策略,請自行在github閱讀說明獲取。 僅僅差不多兩年時間,從Google取得技術突破,兩篇論文公布,到應用領域全面開花,AI技術從突破到普及其實是非常快的,前面提到的人臉識別其實也是最近兩年突飛猛進的。 2、星陣給了人類清醒的認識。 Google算法的特點是勝率優先,所以到后半盤優勢局面下經常退讓,然后到終局保持半目領先。絕大部分目前圍棋強AI均是基于Google論文開發,所以思想繼承基本都比較一致。但這一特點有個缺陷,就是勝率優先是基于特定的規則,比如貼7目半,如果修改貼目規則或者讓先,那么這一策略就無法適應,除非重新進行大數據訓練,所以這一邏輯產生的圍棋AI,均無法真正下讓子棋,讓先棋,只能通過Pass一招的方式模擬讓先(其實是讓兩子貼7.5目)。 而星陣確實有自己的策略,是以最大優勢為目標,所謂不退讓圍棋,因此可以任意貼目,讓先,以及任意讓子進行。這一點可以看出,雖然說大家的圍棋AI都是師承Google的論文,但金老師還是在這里做出了自己的創新。 那么以優勢為目標,和以勝率為目標,除了可以適應更多的對弈場景,在與人類對決中,也讓人類更清醒的認識了自己。 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Google的那套AI,與人類對弈,好比蓋世大俠之間的對決,只分勝負,點到為止。外人看來就是倆人棋逢對手,比拼上百招后,突然谷歌大俠跳出圈外,雙手抱拳,承讓承讓,而人類職業棋手大俠則抱拳,慚愧慚愧,多謝手下留情,而業余棋迷只看的目瞪口呆,幾乎看不出誰勝誰負。很多人只看結局半目勝負,會誤以為人類和AI差距細微。 那星陣呢,就殘忍多了,直接把人類棋手摁在地上摩擦。 與職業棋手的30盤讓先棋,讓先啊!人類只贏了一盤。而且輸的基本上都是慘不忍睹。很多職業棋手,包括世界冠軍在內,被星陣全盤追殺,大龍憤死,中盤崩潰,盤面慘不忍睹。 但其實在分先對局中,星陣的表現并不如絕藝。星陣的表現,讓人類真正領悟到了圍棋的博大精深。 人類已經徹底服輸,從圍棋領域看,人類幾千年歷史經驗,比不了AI零基礎自學幾十天。 3、圍棋解說 以前圍棋世界大賽的解說,那么很多知名棋手講解,都不敢輕易形勢判斷,因為即便頂尖職業棋手對同一局面的優劣判斷都不一定相同,而且每步棋的好壞,也只能憑借個人的理解猜測。 但現在不同了,很可怕,由于開源AI已經普及,而且水平超過人類,現在業余棋手開著AI講棋,可以根據AI的勝率變化圖,很輕易的下結論,說世界冠軍棋手走了一步壞棋,敗招。說實話,職業棋手的體面是受損了不少。 當然,偶爾AI也有誤判,但從發展視角來看,這種誤判發生的概率越來越小。 4、比賽復盤 以前職業棋手對弈比賽結束后,要跟對手和一些高手復盤,尋求對局中的得失。 現在則是習慣開電腦復盤,AI告訴棋手哪幾步棋走的不好,正確走法是什么。 說明一下,幾個開源AI都非常強大,而且訓練結果已經帶入程序,也就是說,無需很大的計算量即可達到非常頂尖棋手的水平,現在很多職業棋手和頂尖業余棋手都會配備一臺帶有高配GPU的個人電腦,安裝這種AI系統用于自我分析和自我訓練,而各國棋院也會有更強大的服務器版本用于棋手分析。韓國棋院主要以Facebook開源的ELF為工具,而中國棋院則可以通過騰訊的絕藝系統進行訓練,但同時很多中國棋手也自行安裝了ELF。 5、日常訓練和圍棋教育 以前我們認為說,圍棋棋手的培養,要多跟高手交流,有好的高手給復盤講解。 現在AI可以是24小時無休的頂尖水平陪練,而且無限制復盤,還能給你指出正確下法。 最近兩年,大量舊的圍棋定式被AI淘汰了,而AI創造了很多新的定式被廣泛使用。 研究AI,與AI對弈,與AI復盤已經是職業棋手和頂尖業余棋手的日常。 前段時間作為一線棋手中少有的80后陳耀燁九段戰勝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00后棋手申真胥九段,奪得他的第三個世界冠軍,(80后在職業圍棋里已經算老將了)胡耀宇八段在網上點評的時候提到,陳九段和絕藝下了超過2000盤對弈。 我們要知道絕藝問世也不過兩年多時間,兩年2000多盤對弈,這可是比世界冠軍還強的對手,而且隨時復盤隨時分析局面,這種訓練環境在幾年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人類圍棋在最近這兩年也進步了很大,和兩年前比,頂尖職業棋手在AI的幫助下,拍腦袋估計一下,大約進步了一個讓先。而用AI訓練更多,研究更深入的棋手,進步越大,成績越好,這也成為棋壇公認的事實。 由于AI的強大,職業棋手團體討論的優勢大不如以往。業余棋手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棋手,在達到一定基礎之后,也能夠通過與AI的不斷聯系,迅速成長。 我的判斷,業余頂尖棋手與職業棋手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未來歐美有望出現頂尖職業棋手。 6,談談 關公戰秦瓊 圍棋圈有個積年已久的問題,那些歷史上的古譜,那些曾經的大國手們,到底什么水平? 最近有好事者用AI把一些經典中日古譜跑了一下,還是很有意思的。 日本古譜中被廣為傳頌的妙手,基本上全被打臉。 耳赤之妙手,丈和三妙手,等等,在AI眼里,并非多么了不起的妙手,甚至都不算當時局面下的建議選點,之所以能贏棋,完全是因為對手在后續對局中出現了錯覺和失誤。 中國古人的計算力得到了肯定,范西屏,施襄夏的當湖十局被認為是古譜的巔峰代表,在AI眼里,固然布局慘不忍睹。(當然也與中國古譜還棋頭規則有關,AI暫時沒有這方面的規則判斷)但中后盤戰斗,好幾盤雙方招法與AI自己的選點重合度很高,已經基本相當于目前頂尖職業棋手苦修AI后的表現。范施的計算力還是相當強大的。 那么古人棋力和今人相比如何呢?畢竟我們現在職業棋手訓練量更大,歷史經驗更豐富,而且又有更多同等對手可以互相磨練,如果古代國手中的強者來到今天馬上與頂尖職業棋手對弈,多半是贏不了的,甚至可能最好的只能相當于業余6段的水平。 但是,如果讓那些古人中的強者通過AI訓練,讓他們開始學習現代圍棋的布局。我拍腦袋說一下,可能六個月到一年時間,就能達到職業棋手水準,少許可能達到頂尖職業棋手的水準。 7、其他 圍棋AI普及后,圍棋比賽規則已經調整,緣由為有業余比賽出現疑似使用AI作弊贏棋的現象,所以現在圍棋比賽,無論業余還是職業比賽,已經全面禁止電子設備使用,并且很多取消了午休。 另外,日本出現了布局大賽,雙方只下前60手,勝負由AI判定。AI作為人類比賽的裁決者,這也算是開創了新的歷史。 除此之外,當年Google戰勝柯潔后,有棋迷出來散播陰謀論,說柯潔放水,說聯合做局,還有很多人信以為真。 今天,我重復一句,在這件事上散播陰謀論的是純傻。24K的。 所有重要圍棋比賽解說都在用AI,所有職業棋手和頂尖業余棋手都在用AI訓練,被AI推翻的定式在職業圍棋比賽中幾乎已經不會再出現,而AI推崇的定式已經在重要賽事中讓人看的審美疲勞。 最有意思的一幕是這樣的,在比賽解說中,開著AI的解說員用上帝視角給出下一步的建議,說這一步是AI推薦的好點,但以人類的視角,對局者是不太可能想到的,言畢,人類高手下到了這個點上。為什么呢?這個人類高手和AI不知道訓練了多少盤。 這么多鐵一樣的事實在這里,如果還有人會信陰謀論,那就真的沒救了。 從對AI顛覆圍棋常識經驗的震撼,到現在以AI為師,圍棋領域已經見證了人類如何與AI相處,適應,以及利用AI來提升自己的經歷。 我知道圍棋這個領域很冷門,可能大家只知道柯潔。AI可能不會讓這個領域變得熱門,不過還好,喜愛圍棋的人依然喜愛,AI也并沒有讓這個領域消亡,至少現在,AI也并沒有徹底找到圍棋的必勝手段。 在其他領域,我相信,這樣的事情還會發生,學會與AI共處,學會以AI為師,可能是我們很多人未來需要去適應的。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