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是河南省的一個省轄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居于太行山東邊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西依太行,峰戀疊嶂,因相傳“仙鶴棲于南山哨壁”而得名。鶴壁市總面積為2182平方公里, 1957年3月因煤建市,當時的湯陰縣鶴壁鄉還有一些其他地方,一起升級而成了鶴壁市。現轄浚縣和琪縣兩個縣,山城區、鶴山區和琪濱區三個區,以及鶴壁經濟開發區。截至到2012年末,鶴壁市人口達到160萬。 夏朝時,鶴壁當時的地域分別歸屬于冀、兗、豫三個州。 商朝,鶴壁地域歸屬于畿內陸。春秋時期,則歸屬于衛國和晉國。戰國時期, 鶴壁地域又先后歸屬趙國和魏國。到了公元前510年,齊桓公在當時的鶴壁西面的牟山一側設置了中牟邑,到公元前425年,趙國把國都遷到了中牟,用了三十九年。 西漢初年,在這個地方又設置了黎陽縣、朝歌縣和蕩陰縣,也就是今天的浚縣、淇縣和鶴壁。公元543年,東魏孝靜帝廢除蕩陰縣并把這個地方劃入鄴。 公元586年,隋朝開皇六年又在這個地方重新設置蕩陰縣。到了公元596年,又把蕩陰縣改為蕩源縣,治所在故縣,也就是今天的鶴壁市郊。 唐、宋、元時期,鶴壁地區發生了很多變化。例如,黎陽這個地方曾經先后被郡、軍、府、州所治理,朝歌也曾經被州、郡所治理。 到了明朝初年,設置浚縣、淇縣、湯陰縣,這幾個縣分別歸屬于當時的大名府、衛輝府和彰德府。 到了民國時期,鶴壁地區就已經歸屬于當時的河北道所管轄, 淇縣、浚縣屬于河南省第三行署所管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鶴壁地域歸屬于晉冀魯豫、冀魯豫革命根據地。 新中國成立以后,這時的鶴壁煤田成了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重要性也突出起來。于是,在1957年,國務院批準建立了鶴壁市。管轄湯陰縣以西的十二個鄉、安陽縣的一個鄉為轄區,行政機關設置在當時的鶴壁集。 1957年,鶴壁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8年,鶴壁市經國務院批準,委托給新鄉專署管轄。一年以后,鶴壁的行政機關由中山搬遷到大胡紅旗街。又過了一年,又把湯陰縣劃給了鶴壁市領導。1961年,鶴壁市被劃歸給安陽專署代為管理,湯陰縣由安陽專署所管理。同年,又設置了山城區和鶴山區,到了1966年又設置了郊區。1974年,鶴壁市正式成為了省轄市。1986年實行市帶縣的體制, 這時的浚縣和淇縣都劃給了鶴壁市所管理。1992年12月,鶴壁市淇濱經濟開發區被批準建立。1999年,鶴壁市的行政機關由山城區整體遷移到開發區九州路。2002年,鶴壁郊區更名為現在的淇濱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