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因為疫情,年輕人和長輩們,人設互換了。 平時看似啥都不在乎的佛系年輕人,現在也不泡吧不蹦迪,乖乖戴起口罩,勤洗手,講衛生,別提多惜命了。 之前一天發現一種致癌物質的長輩們,現在非常淡定,逛活禽菜場不戴口罩、回家不洗手、哪里人多去哪里。 當假期被延長,活動范圍被限制,我們不禁感慨:“都蹲在屋里時,家庭問題終究無處可藏!” 為什么長輩們這么難搞了?我們從心理學角度,看看他們是怎么了。 這屆家長說啥啥不聽,傳播謠言第一名。 這或許和我們的和父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關系。 在心理學中,信息不對稱指的是不同個體所掌握的信息的多少不同,信息在不同個體之間分布的不對稱的狀態。當信息稀缺或過剩都會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簡單來說,信息不對稱就是指你掌握的信息量,和爸媽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樣。 年輕人和父母的信息不對稱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科學知識儲備不同 我們的父母們有些并沒有讀過本科,而爺爺奶奶則更可能只有小學和初中的文化水平。因此,當年輕一代知道面對傳染病應該戴口罩時,年長一代則開始搜集偏方,甚至吃大蒜喝白酒。 信息獲取能力不同 有人會問,年輕人也是最近才開始了解疫情,不是儲備知識,可為啥爸媽還不行呢? 首先,這是因為年輕人和父母一輩兒的圈子不同。威斯康星-密爾沃基大學教授 Johnson 的研究發現,人們主要通過生活圈子里的強鏈接,也就是聯系更緊密的人來獲取信息。想想七大姑八大姨都在關注啥,就不難理解老媽為啥什么都不懂了。 研究還指出,更高學歷的人因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而占有更多的信息資源。所以,多讀了幾年書的年輕人,更容易掌握疫情的真相。 信息鑒別能力不同 還有人問,現在到處都是疫情的相關信息了,我爸媽咋還是啥也不懂?這是因為,面對海量的信息,我們還有鑒別信息能力的差別,父母們在這點上也和我們有差距。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獲取信息的渠道,會塑造我們的認知偏好、信息處理方式和思考方式。 研究表明,不同媒介的特性對個人認知的影響甚至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 年輕人上網的時候還小,早就習慣了互聯網的那一套,更懂得如何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父母一輩上網的時候年紀大了,奶奶爺爺則主要依靠電視來了解世界,互聯網對他們來說,還是挺陌生的。 這么說,是不是教會爺爺奶奶刷微信就好了? 遺憾的是,就算是使用新媒體,老年人的使用習慣也和我們很不一樣。 研究發現,老年群體的新媒體應用聚焦于熟人社交,其網絡信息的接觸與鑒別對社交網絡依賴程度較高。所以,他們會相信什么,不僅僅取決于權威媒體說了什么,更取決于單位的同事,一起跳廣場舞的老伙伴們在轉發什么。 總的來說,疫情面前,父母的知識儲備少,新信息也不會獲取,獲取了不懂鑒別,還很容易被周圍人帶歪…… 這造成了兩代之間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在疫情的面前,家庭關系更棘手了。 聊到家庭矛盾,有年輕人表示:“有時候,是他們的滿不在乎,讓人心寒”。 為什么和其它人相比,父母的態度會讓我們如此難過?一方面,親人之間的交往頻率更高(尤其是現在大家都一塊兒蹲家里),增加了發生摩擦與分歧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親近的人之間缺乏陌生人之間的神秘感與權威性,熟悉使我們不擔心后果,更多的依據主觀而非理性分析來做決定。大家有沒有感覺跟爸媽講道理腦子容易短路,一吵架還賊上頭? 所以啊,正是因為親近,才會產生這么多矛盾。也正是因為親近,我們才需要更認真地解決矛盾。下面我們就給各位支支招。 1、用父母能接受的方法傳遞信息 在疫情面前,最大的孝順是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傳達好準確且重要的信息。 尊重父母的自尊心 “小孩子們能懂啥?”是很多年輕人科普的時收到的反饋。父母反對的并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自己不再是家里的主心骨,不再是家里的權威的感受。 所以,我們可以問問父母:“非典的時候我還小,你還記得那個時候的經驗嗎?”讓他們通過回憶,找回自己還是家里的頂梁柱的感覺,這會幫助他們做出更負責任的決策。 采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 有時候溝通的不順暢也許是因為我們的言語讓人不舒服,激起了反抗之心,此時,用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會對大家更有幫助。 非暴力溝通包括四個核心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就拿口罩的事情舉個例子吧。 “媽,我看到你今天出門沒帶口罩(觀察);我很擔心你,也感到焦慮(感受);咱們家人都做好防護,我會感到更安心一點(需要);所以,能不能請你盡量少出門,實在要出門也千萬把口罩帶好啊?(請求)” 2、和父母一起,借助疫情了解家庭 這次疫情使很多人擁有了長且悠閑的假期,而這正是我們一起去了解家庭,探索家庭對我們的意義的好時機,不如多和父母聊一聊。 之前和爸媽可能沒話說,現在疫情就是難得的共同話題。可以和爸媽一起聊聊對疫情的看法和感受,打開話題。 接著,大家可以聊一些深入的話題,比如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在學校、在工作上的事,等等。 最后,如果你想要趁這個機會,和父母一起深入了解自己的家族,大家可以和父母一起畫一畫家譜圖,一起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家庭。 高亞麒老師在采訪中曾說:“小時候是父母牽著你認識世界,現在輪到你帶著父母追趕時代。 疫情教會我們守護爸媽的信息源,給我們時間和家人共處。 讓我們學會彼此守護,找到自己的根和力量。 世界和我愛著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