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青銅時代青銅時代(夏商周春秋)的陶器——硬陶出現 世界各地陶器和青銅器都有發展,時間有早有晚,不甚一致。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銅器的時代不能認定為青銅時代,青銅時代必須具備這樣一個特點:青銅器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 中國所謂青銅時代,是指從夏王朝之初,青銅器已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時開始,到春秋時期為止這段時期,歷時大約2500年左右。 青銅器在夏王朝就已經廣泛使用,在商周時期到達頂峰,后來由于從隕石中發現了鐵物質,鐵器誕生并發展很快,青銅的位置和重要性逐漸下降,到春秋時期,人類又開始步入鐵器時代... 夏王朝是人類歷史上,從原始氏族社會基礎上產生的、更為先進的社會形態——奴隸社會,也是華夏文明的開端。 中華文明之始多以傳說的形式被后人傳頌,由于年代久遠和文字問題,極少見具體物證和當時的確切文字記載。包括:炎帝、黃帝之戰,炎帝(神農氏)發明陶器、嘗百草開啟農耕文明,大禹治水等等,口口相傳,再在被幾千年之后的書籍和文學作品記載和戲說,已經云山霧罩,難見真相了。世人皆以三千年之后司馬遷所編撰的《史記》為準,可那也經過三千年之后,估計當時司馬老師也是用傳說故事來寫書的。 關于夏王朝也一樣,多以傳說為據,鮮有確切證據。夏王朝為黃帝軒轅第六代孫子大禹所建,開始還是以氏族部落形式存在,之前的傳統——帝位都是禪讓制,誰賢德誰當。到了夏朝的大禹,改為世襲制,他將地位傳給了兒子啟——從此正式進入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的顯著標志是:金屬工具廣泛使用,生產力空前提高,勞動剩余增多,一部分人可以不用勞動也可以收獲——剝削與被剝削產生,社會分工與管理出現,通過戰爭和買賣的形式,把一部分勞動力變為奴隸,并視奴隸為私有工具...好了打住,本文不是來講歷史的。 關于夏王朝的事件,多為傳說,但那時的文化,卻留下確鑿證據。下面介紹與夏王朝同期、同地區的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而得名,距今約4600-4000年。龍山文化是一個體系,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王朝開啟時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這類文化遺存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制陶技術也有了進步,同時,青銅器已經開始出現,石器也普通工具轉為功能性工具或飾品,如玉器等。所以,龍山文化是陶、銅、石并用的時代文化。 中原地區龍山文化早期的的陶窯,以河南廟底溝陶窯保存較好,這時期已經淘汰了仰韶文化時期的橫穴窯,升級為豎穴窯了。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采用器身、器底分別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燒成溫度約為840℃左右。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干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左右。這時期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龍山文化的一個分支——山東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達到制陶技術的鼎峰時期。 “蛋殼”黑陶由于做工精巧,器型很快被迅速發展起來的青銅器所仿制并被取代,后來失傳。歷史就是這樣,一個新生技術誕生之時,總是借模仿當前最為流行而普遍使用的技術來上位,一旦發展壯大就迅速取代這個模仿對象,幾千年來,這樣的故事重演的多少次?青銅器也不例外,發展之初,也是借仿制陶器上位的。 龍山文化時期玉制工具、飾品也很多,由于主題不對,不展開說。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市轄偃師市境內,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1988年1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文化遺存為代表,介于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首先發現于河南省鄭州市洛達廟遺址,但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 二里頭文化的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紋飾以繩紋為主。炊器深腹罐、圓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貯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種罐甕類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構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 二里頭文化從夏王朝晚期開始,橫跨夏商。此時已經是青銅時代,青銅器皿已經成為被權貴階層和社會主流——奴隸主廣泛用具,陶器已經從顯赫地位慢慢變成普通的日用品,包括奴隸也可以使用。 陶器的發展——硬陶出現 進入青銅時代,陶器逐漸從顯赫的位置,退出歷史舞臺。但各階層對陶器的使用卻越來越普遍,用途也越來越廣泛。除了日常生活的炊具、飲具、盛具、祭祀用具之外,還廣泛用作建筑用具、工業生產用具等。其中,陶器作為祭祀用品主力軍,越來越被權貴階層廣泛使用并發揚光大,從而被深埋并保存下來,這些已經成為當今古陶瓷的主要來源。千萬年來,古人這一傳統殯葬行為,既完好保存了古代的實物證據、傳承了文明,也使得如今的人們,還能有幸目睹一些遠古先民們的生活習性、工業技術和藝術創造。 陶器不僅催生了青銅器的誕生,而且在青銅器的發展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各個年代各個地區出土器物看,除小器皿外,絕大部分的青銅器都是用陶范來澆筑的。范——就是金屬鑄造中的圍擋,陶范也用陶制的模子來做,模子就是模仿并作出實際的銅器的形狀,為加工范而做。陶范由多塊拼成,一部分稱為外范,上面并且有花紋。外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內范,在翻鑄時形成銅器器形的內面。外范和內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時,內外之間空隙部分,留待銅液填充而形成所要制作的銅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與實際器物上的凸凹和左右應恰恰相反。陶范的制作非常精細,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來定位。最初的鑄型只有一個型腔在商代中期已有一型能鑄7~9件的鏃范。多數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山西侯馬春秋鑄銅作坊所出镢范,可以重復使用十余次。在安陽曾發現很多陶范和為了制造陶范所用的“模”。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工藝措施,鑄件表面質量,特別是一些精品,紋飾清晰美觀,鑄縫極窄,鑄造缺陷很少,達到了良好的技藝水平。 陶范的制作和使用,在商周時期已經到達頂峰,這時期,青銅器的發展和制作也達到頂峰。特別是西周中期以后形成獨特的風格,出現許多新的器形、紋飾,有些青銅器內鑄有專篇銘文。 考古學家認為,青銅器的發展也取決于青銅的冶煉爐的不斷發展,燒陶窯爐的發展為冶煉青銅煉爐的創制提供了啟示,而能用火候較高的溫度冶煉青銅,又為改進燒陶窯爐進一步提高火候、燒制出耐溫較高的白陶器和原始瓷器創造了條件。到了商代中期,制陶手工業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除繼續燒制一般灰陶器和白陶器外,創制出了印紋硬陶和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原始瓷器。隨后,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由于硬度高、透水低、堅固耐用變成了陶器的主流,印紋硬陶占多數。如果細分,此時期應該叫印紋硬陶時期。 此時的工業發達程度和技術條件,比如窯溫的提高和原料的凈化等,已經到了蛻變的邊緣了,所以原始瓷的出現,也是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但為什么不把原始瓷的出現叫瓷器誕生呢?理由有三: 一是和成熟瓷器相比,燒結溫度還不夠,胎體沒有完全燒結,吸水率和顯氣孔率都比較高,釉層薄而且容易脫落,制作工藝比較原始。一句話,離瓷器還很遠。 二是可能由于偶然使用了高嶺土,才變成了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的燒制并不是人為控制所為。一句話,當時還沒有掌握瓷器的燒制關鍵和技術,燒出原始瓷有些偶然。 三是把它們叫做原始瓷,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使用了高嶺土,原始瓷只是現代人的一個叫法而已,實際還沒有實現真正的突破。 所以,原始瓷的出現,還不能叫瓷器的誕生。 |
|
來自: 李平東方明珠 > 《中國陶瓷史(歷史,窯,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