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補瀉法則是《輔行訣》組方的理論基礎,不明補瀉法則或舍法則而論其它,則學習《輔行訣》寸步難行。 《輔行訣》五臟補瀉法則 “肝德在散,故以辛補之, 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德在耎。故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緩。故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故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輔行訣》五臟補瀉,皆以本味補不足,以克我之味瀉有余。辛味能散為肝之本味,故以辛散之,以補發散不及,酸性收斂屬金,金能克木,故以酸味收斂,以瀉辛散太過;咸味能軟,故以咸味軟之,以補柔軟不足,苦性能堅屬水,水能克火,故以苦味堅之,以瀉咸軟太過,其余脾、肺、腎之補瀉皆是如此。 然而《輔行訣》五臟補瀉法則與《藏氣法時論》所述五臟補瀉之間有所差異,讓人心生困惑。 《藏氣法時論》五臟補瀉法則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值得注意的是,結合《藏氣法時論》前文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可知《藏氣法時論》亦是嚴格按照五行生克而言,而在五臟補瀉方面則與五行生克有所差異。有人認為年歲久遠,版本流傳,《藏氣法時論》所載可能存在偏差,而《輔行訣》五臟補瀉法則可能更符合文章原貌。 爭議暫且擱置,看一下二者關于五臟補瀉的差異。 肺苦氣上逆,《輔行訣》言“急食辛以散之”,而《藏氣法時論》云“急食苦以瀉之”,前者有麻黃湯、小青龍湯治療氣喘上逆,后者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厚樸麻黃湯治療咳逆,理論與臨床證據都很充沛,怎分對錯?其實二者所適應證型不同,前者治療肺氣郁閉不宣,后者治療氣機上逆,故而治法有異。 《輔行訣》言“心德在耎,故以咸補之,苦瀉之”,而《藏氣法時論》云“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何以會有苦瀉與甘瀉之區別?二者區別既是苦寒直折(大黃黃連瀉心湯)與甘溫伏藏(補中益氣湯)的區別,也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與“老者溫之、損者益之”的實與虛的區別。 腎苦燥,《輔行訣》言“急食咸以潤之”,而《藏氣法時論》云“急食辛以潤之”,前者以咸味補腎之津液精氣不足,后者以辛味發散致津液通氣也。 五臟補瀉法則是《輔行訣》組方成書之根本,五臟大小補瀉方皆憑此而成,牢記于心,才能進一步學習《輔行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