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 生而為人,苦難是我們這一生都逃不了的必修課。如果要說中國文學史上有哪位作家將苦難寫得最接地氣,也最震撼心靈,那必定是路遙。他所創作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非凡的苦難之書,被喻為“矛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 故事發生在1975年到1985年,那是我國政治、經濟乃至社會方方面面都處于動蕩混亂時期。小說講述了在大時代巨變下,陜西農民青年孫少安,孫少平充滿挑戰與挫敗的奮斗之路。真實還原了一段小人物在黃土地上掙扎謀生的生命征途。小說里沒有英雄,只有面對苦難無奈痛哭卻又永不放棄的普通人。作者無意塑造偉大的鐵漢形象,他允許男人在面對巨大壓力下的軟弱與柔情,哭完了繼續與命運抗爭,這就是人性的堅韌。 路遙通過這部長篇小說謳歌了一大批普通勞動者,塑造了一大批讓人肅然起敬的普通老百姓。這些普通的勞動者身上折射出來人性的光輝讓人溫暖。 “生活的大剪刀是多么的無情,它要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對每一個人的命運進行剪裁。”孫少安,這個精明強悍,有著可怕的吃苦精神的漢子。他從黃土高原的寒冬里走來,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手里的每一抔黃土,黃土地上滴落的每一滴汗珠,都是他苦難生活的見證。他對生活有著滾燙熾熱的深情。面對飄搖爛包的光景,面對落后的生產,面對沉浮的事業,他曾碰得頭破血流,也曾淚眼迷蒙,可心中的熱情從不曾消減半分,就像貧瘠的黃土高原,大風曾從坡上刮過,厚重未減半分。他深愛他的家人,骨肉親情是他奮斗的源泉。他古道熱腸,扶貧助困,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自己鍋里有肉,就不會心平氣靜的看別人吞糠咽菜”。這份樸素的情懷,讓他平凡的人生中閃耀著不平凡的光輝。 “在我們短暫而又漫長的一生中,我們在苦苦的追尋幸福。”孫少安雖然失去了田潤葉,可上帝又給他一個賀秀蓮。浪漫的愛情對于窮小子是奢侈的,他需要的是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是讓他在苦海中看到希望的暖流。這種踏實讓堅韌如磐石的他平凡的真實,平凡得耀眼。可平凡的人生,卻可以安放不平凡的靈魂。黃土地不僅給了他勤勞與堅韌,也給了他勇敢和抗爭。他大膽地邁出改革的步伐,他要改變現實,掌握自己的命運,即使四處碰壁。這個勇敢的拓荒者最終贏得了生活的尊重。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作者還塑造了一個堅韌的奮斗者——孫少平。他從出生就陷入苦難的沼澤里,但作者的著力點卻是放在了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以及這個普通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盡管出身貧寒的他有著深深的自卑感,他沒有勇氣光明正大的拿起兩個黑饃饃,沒有勇氣破衣濫衫地站在田曉霞面前,但是他沒有因此低下高貴的頭。他努力地讀書,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富有。盡管他歷盡苦難,掙扎在貧困線上,但他內心善良,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他擁有頑強的毅力,通過自我的辛勤工作來改善自己的生活,與命運做抗爭。在污濁的洪流中,沒有迷失人生的方向。他在追求自我價值時,依然堅守自己精神家園的純凈。面對這個勇敢的奮斗者,你會禁不住內心涌動,甚至流下同情的熱淚。 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塑造了許多光輝的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是那些看上去比較消極的人物,諸如孫玉亭、田福堂、王滿銀等人,也折射出一定的人性光輝。小說中大量的關于親情的描寫,更是讓人倍感溫暖。文中作者描寫了很多的苦難的場景和苦難的人生,無疑,這部《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文學經典,值得一代一代的讀者閱讀,從苦難的人生中、從人性的光輝中汲取前行的動力。 歷史總是不斷前進的,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作為青年一代,苦難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逃避苦難只會讓我們的人生留有遺憾,平庸卑微。我們要學會在苦難中體驗人生的滋味,把它高高舉起,重重的摔在腳下,踏著苦難勇敢前行,最清晰的腳印,就是走在最泥濘的路上。雖然現代的社會像一股躁動污濁的洪流,充滿了誘惑。只要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夢想和希望就在遠方。
2017年12月寫于靖邊 作者簡介 賈秀蓮,漢族,本科學歷,2002年參加工作,中學語文中級教師,縣級“教壇新秀”,縣級“教學能手”,市級“優秀教師”,市級“教壇新秀”。用心經營著教育,用愛溫暖童心,引領孩子沐浴陽光,引導孩子浸潤書香。好讀書,不求甚解。我相信,生命因閱讀而幸福,,教育因執著而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