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是經方的基礎方,就像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樣,學透了桂枝湯,經方的其他方劑就都容易理解了。所以易峰醫生在教授桂枝湯時,說的是非常詳盡,由淺入深。以至于我聽完非常驚嘆,原來小小5味藥,其中的奧妙是那么多。話不多說,現在就開始學習。首先是桂枝湯的原文;《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差者,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中醫治病,首先是看癥狀來辨證,1、太陽中風:這里的中風要區別于西醫的中風。其表現在脈象上,陽浮而陰弱,就是是脈緊。當然中醫中的脈勢比較復雜的,望聞問切是診斷過程:觀察、聽、查問,最后才是把脈。其作為參考,放在最后。陽浮說明病在表,表熱;陰弱說明汗出太多,津液虛了。像剛游完泳,出水面后怕冷怕風,又有像鳥兒合上羽毛,很悶熱的感覺。所以人體的氣血大量往體表走,淤塞多于的氣血自然會沖上頭部,就會形成鼻腔充血,因此鼻塞有鼻音,同時也能阻止寒氣進入肺部。所以鼻塞洗鼻子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干嘔”也是氣血行于體表,里空虛了,接納不了食物了,扶正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傷寒論》治病原則:首先是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健脾胃之運化。桂枝湯劑的分析①桂:桂枝、桂枝尖和肉桂,肉桂粗皮去掉為油桂《本經》: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產安南及云南兩廣等地。芍:赤芍和白芍,外感用白芍,內傷用赤芍《本經》:味苦酸、性平,無毒。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處處有之。甘草:生甘草和炙甘草,蜜炙甘草和炒甘草《本經》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河西沙山及上郡。倪海廈:甘草緩中,故遇排腹積水時忌用,因其能守,故不利于排水。生姜:生姜和干姜,散寒利水和溫脾腎之陽《本經》:氣味辛、微溫,無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大棗:鮮棗和干棗,掰開,十二枚,易經的數,醫者易也。《本經》: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產山東山西河北等省,他處亦有,生棗曬干,即名大棗。 紅棗溫脾健胃,黑棗滋陰養胃,黑棗生南方,粘液多而溫性少,又名南棗。五味藥,巽卦,主風。*實操環節:觀察認識飲品②漢制度量衡與今制換算:兩、升③服藥方法:桂枝湯一般不發汗,覆杯喝熱稀粥才發汗。不可發大汗:津液虧虛,氣隨液脫太陽中風用桂枝湯可發汗,太陰中風用桂枝湯不需發汗,太陽中風+胃弱=太陰中風后服小促其間:稍微縮短兩次服藥的間隔時間周時:一晝夜④飲食禁忌:生冷會加重芍藥法力度,牽制桂枝發表力度;粘滑加重芍藥甘草湯增加胃中津液的力度,牽制發散胃陽的效果;肉面補益、養血,加重芍藥滋養力度和生姜甘草補益胃陽作用,牽制苦泄作用;五辛會加重辛味,牽制芍藥甘草濡養;酒會加重辛散;酪會加重酸泄;臭惡會讓胃氣不輕靈。⑤三材分析:陽性藥:桂枝、生姜平性藥:甘草、大棗陰性藥:芍藥熱性藥多于寒性藥 寒多熱少⑥桂枝湯:桂枝甘草湯——溫衛散寒 生姜甘草湯——溫中陽 芍藥甘草湯——濡養陰血桂枝甘草湯為基本方干:原方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涵蓋表里觀(溫煦解表)、正邪觀(補虛溫胃)和津液觀(降逆化飲)⑦桂枝湯可通治太陽病和太陰病共同點:惡寒,身痛太陽病:發熱 全身疼痛太陰病:不發熱,支節疼痛⑧方歌:項強頭痛汗憎風,桂芍生姜三兩同。 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還籍粥之功。項強:后項部拘緊不柔和,強直,容易伸懶腰,喜欠伸。汗出:全身或局部出汗,微汗,非大汗,易汗,皮膚潮潤,隨出隨止,可以摸背部和手心,鼻流清涕。有汗發熱,體溫不高。憎風:惡風,無風則止,局部覺得進風怕冷的感覺。解肌:輸送能量到肌肉肌和肉:肌——繃緊、剛硬、發力的肉 肉——松弛、放松、柔軟的肌;亦指蔬菜瓜果的皮下肥厚的纖維組織。肌肉受寒則緊張、僵硬、疼痛。口中和:胃口好,飲食如常,口不渴。*試藥環節:喝藥后決不能吃煮過的藥材,如紅棗、黨參等。混煎和單煎效果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