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原文】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姜四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余依桂枝湯法。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作者】 張仲景 【出自】《傷寒》 【經典回顧】 1、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組成】 人參 甘草 桂枝 大棗 姜 芍藥 【時機】 1、發(fā)汗后,身體疼痛,仍有表證,但是汗發(fā)得太多導致脈沉遲、津液已經喪失。 2、沒有汗不止。如果流汗不止時,用桂枝加附子湯。 【應用集錦】 1、桂枝新加湯不論有無表證,但見身疼痛,脈沉遲,屬于營血不足者,即可選用; 2、產后桂枝湯癥是可用新加湯,因為產婦氣血兩虛; 3、不宜發(fā)汗的桂枝湯癥,比如咽喉干燥者,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 4、產后氣血兩虛,如果有桂枝湯癥,身疼痛,可用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倍芍藥加人參為桂枝新加湯。 2、桂枝人參湯和桂枝加人參湯不一樣 (1)桂枝人參湯是表里雙解,是寒利在用的,胃里面也難過,心下痞鞭,有表證也有里證。 (2)桂枝加人參湯是津液不足了所以加進去的。 3、桂枝湯加減: (1)腹拘急時痛者,加芍藥湯(桂枝加芍藥湯); (2)大實痛者,加大黃湯(桂枝加大黃湯); (3)拘緊甚而急痛者,用小建中湯; (4)心下痞硬拘攣者,加芍藥生姜人參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5)渴而口干者,加瓜蔞根湯,栝蔞桂枝湯; (6)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湯); (7)若心下滿、小便不利,去桂加苓術湯(《醫(yī)宗金鑒》作“去芍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4、(汗后,)脈微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身疼、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5、(太陰脾虛)虛人感冒,桂枝湯,如兼有里證有三種情況: (1)兼腹痛,用桂枝人參湯; (2)兼下利,用桂枝人參湯,即人參湯加桂枝; (3)兼有身痛、脈沉遲(關脈沉遲),用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名家論述: 1、新加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發(fā)了汗,身體還在痛,照理說傷寒的時候,因為寒束在表上,所以身體會痛,發(fā)了汗身體還在痛為什么?就是因為處方開太過了,發(fā)汗的藥開太強了,這個疼痛是因為津液傷到了,孫絡沒有津液干掉了造成的,病人的脈沉遲,沉代表病在里,遲代表寒,這時候如何把發(fā)太過的津液補 回來,就是用新加湯,還是桂枝湯的加減,桂枝是融和營衛(wèi),它是非常好補氣血的藥,因為身體的四肢末稍都在疼,所以加重芍藥,讓靜脈流回心臟的力量加強,為什么用生姜?藥吃到胃里面 的時候,生姜的功能就是讓胃一吸收到以后,散開來進入到肺里面去,生姜的功能就是能夠散 寒,把藥力發(fā)得更強,能夠透到肌表去,為什么加人參?津液因為發(fā)汗散失太多了,用人參把津液補足,這時候用大棗、甘草來補津液都來不及了,桂枝湯褢面重用芍藥,重用生姜,再加人參就是新加湯,專門用在發(fā)汗發(fā)太過了以后吃的處方。但是如果發(fā)汗發(fā)太過,汗流不止的時候,就不是這個方,是用桂枝湯加附子。 |
|
來自: 仲景中醫(y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