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沒錯。人類學家William和Gerth就發現,在電影或文學領域,同時愛著兩個人的故事比比皆是;而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關系則更為復雜,人們也越來越不愿意結婚了。 娛樂圈中,陶虹和徐崢的“寬容式婚姻”為人津津樂道。
為了探索“并存的愛”(concurrent love)的可能性,研究者猜想:人們可以在不同戀人之間層次分明地來回切換自己的愛,而且每個人都能深刻地描述自己愛的體驗。“第一階段,他們找到37名表示自己曾同時愛超過一人的參與者,然后發問卷詢問ta們如何遇到自己的戀人、每個戀人的性格、如何做到同時愛著、有沒有什么焦慮、對這段經歷滿不滿意;第二階段,剩余27個人進行面對面的深度訪談。每個人會被問到對愛的定義、與愛人互動的體驗以及如何平衡這樣的關系。” 研究者因此得出結論:人有能力同時真正地深入愛著多個人。 這種“復數的愛”的可能性讓我想起,在《挪威的森林》里,渡邊君同時愛著直子和綠子。村上春樹這樣寫道:“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蕩舟于美麗的湖面, 我們既會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體驗到的愛則是對‘愛’的對象的限制、束縛和控制。” 他認為,愛應該是一種積極力量,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Nathaniel Brandon教授在《羅曼蒂克心理學》中指出:“浪漫之愛的核心是心理可視性(Psychological Visibility)。” 愛既讓你在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Ta好像我”),又讓你從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感知自我(“Ta理解了我,原來我是這樣的”)。這樣來說,愛不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針對所有人而言的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特征的傾向性。其實,同時愛著幾個人的穩定關系形式,在現實生活中早已存在——p o l y a m o r y / p o l y a m o r o u sPolyamory的驕傲旗幟。2014年由Jim Evans設計,藍色代表開放和誠實,紅色代表愛與激情,黑色代表團結一致,中間金色的希臘小寫字母符號“pi”代表polyamory的第一個字母。
Polyamory一半希臘詞根poly“多”,一半拉丁文詞根amore“愛”。又稱多邊戀、多角戀、多角忠誠、多重伴侶關系。它指的是,關系中人數大于“兩人一對一”且參與者皆“知情同意”的戀愛、交往、伴侶的關系。比如,在某些宗教文化(伊斯蘭教)和地區(非洲、中東),一夫多妻制仍具有合法性;而罕見的一妻多夫制,至今還在中國西藏和印度南部盛行。盡管備受爭議,多元伴侶制符合人類的本性,這個觀點得到了多個學術領域的認可。動物學家、心理學家Barash和精神病學家Judith Lipton等人研究發現,近5000種哺乳動物中,絕大部分物種傾向于多偶制,且這種傾向并沒有體現出雄性和雌性的區別。只有3-5%的動物一生只有一個配偶,比如狼、狐貍、水獺等,也包括人類。即便如此,當這些動物的配偶突然死去或者失去性能力時,它們也會迅速找到新的伴侶。多元伴侶制,其實屬于“自愿/道德的非一對一關系”(consensual / ethical non-monogamy, CNM/ENM)中的一種。下面這張圖就為我們展示了“自愿/道德的非一對一關系”的詳細分類,“多元伴侶制”就是其中紫色的部分(Polyamorous Relationships)。你品,你仔細地品。Franklin Veaux. https://www./ 2014年有統計顯示,美國有120萬到980萬的多元伴侶。那么,多元伴侶制到底長什么亞子?著名多元伴侶作家Franklin Veaux 稱,多元伴侶是游戲規則的變革者(the game changer)。根據Wolfe(2003)的調研,最常見的是多元伴侶制形式是以一對關系穩定的伴侶為核心,逐漸接納他人,形成三人(Triad)或者四人關系(Quad)。一項新的多元伴侶研究顯示,盡管多元伴侶制的關系大多是分等級(Hierarchical)的,比如,主要關系會比次要關系的伴侶共享更多生活時間;但是還有一些是不分等級的(Non-Hierarchical),也就是說,每一對伴侶關系都是平等的。Tumblr@vurren. https://vurrart./post/187431848949/a-little-infographic-on-relationships-i-wanted-to 事實上,關于多元伴侶制的污名不在少數。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兩個誤解來進一步了解多元伴侶制。一對一關系的單偶制(monogamy),狹義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一夫一妻制。雖然這是現行的婚姻制度,但出軌、離婚和再婚的案例都在顯著增加。目前,我們還無法回答哪一種制度更好,因此也想打破這個誤解;只是想讓大家看到多元伴侶制的存在,并嘗試理解多個人為愛共同生活的可能性。有人認為,兩人之間的問題就夠多了,多元伴侶制的關系中少則3人,多則N種排列組合,那還不亂成一鍋粥了?Conley等人(2017)對1507位處在一對一關系中,以及617位處在非一對一關系中的人進行研究,測量參與者對關系的整體滿意度、承諾、激情、信任以及妒忌的情況。結果發現,在滿意度、承諾與激情等量表中的得分上,兩種關系中的人并無顯著差異;但在信任程度這一方面,非一對一伴侶顯著高于一對一伴侶。這是因為,多元伴侶制正是基于知情同意后的信任,才能得以維持。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多元伴侶制就很理想,比起一對一關系,面對嫉妒、溝通、時間管理等問題,踐行多元伴侶制的人群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都2020年了,請大家捫心自問,你只會對一個人產生性欲嗎?哲學家Brake認為,多元伴侶制在性欲方面,更符合人的本性。最新的科學研究也證實,多元伴侶制給個體提供了享受更持久的激情和親密的獨特機會。忠誠、承諾本身,從來不是排他的。透明度(transparency)是將多元伴侶制和不忠區分開的要素。多元伴侶關系中的人不接受謊言,所以只要知情同意,并誠實地信守承諾,每個人是有可能同時擁有多個性伴侶和多重親密關系的。此時可能有人會說,多元伴侶制的性生活這么豐富多彩,感染性傳播疾病的風險肯定更大吧?首先,多元伴侶制不代表一定要和關系中的每個人做愛;其次,科學研究證據請你閉麥:比起多元伴侶制的人群,那些在關系中性不忠(Sexually unfaithful)的個體,更少采取保護措施,也不太和另一半討論安全性行為,多元伴侶制的人群更傾向參加性傳播疾病的篩查和檢測,感染率低得多。
對多元伴侶制了解了這么多,想必有些人已經躍躍欲試了。且慢,讓我們將討論焦點從愛幾個人回到人性和親密關系本身——人性的愛,是發自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根本而真實的需要。人們需要親密關系的獨特性和真實性,并不會因為愛的對象的個數而改變。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多元伴侶之間的依戀類型,也是彼此獨立且特別的。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人性的、成熟的愛,同時具備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這四種積極態度。比如,你生病了,真正愛你的人不僅想知道你的狀況,也不會因為你的病癥而嫌棄你,還會把想讓你痊愈的心愿當成自己的責任并付諸行動。異化的親密關系,是像商品交換一樣的非人性化的工具交往行為。這樣的關系被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稱為“偽交往”。異化的關系中,人喪失了愛,淪為機械般被動地消遣。而這個人的關系對象,只會被當作讓ta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零件,容易替代。不行就換,但每換一段關系卻又是重復和無差別的,本質上還是僵死的。異化的交往中,語言淪為了自說自話的獨白或利益交換的手段。最直觀的感受是,兩個人聊天牛頭不對馬嘴,一方只顧自己暢所欲言而不聽對方講話。最絕望的是,一個異化關系的人自己本身,可能看似還在努力地找人緊密結合,但ta還是極度空虛并充滿了強烈的不安全感。因為ta也意識不到自己人性的最根本的欲望。今天我們之所以介紹多元伴侶制,并比較人性與異化的親密關系,不是在提倡任何一種具體的生活方式,也不打算為你樹立什么規范和禁忌。而是讓你看到,真實的、人性的需求是復雜的,“愛”首先必須是由人構建起的關系,親密關系才有可能是幫助我們更好地愛和成長的契機。話說回來,即便我們相信并想要去愛,愛的實踐又談何容易。心理學家Mary hotvedt認為,如果人真的能同時愛超過一人,這樣的情況也很少是人們主動計劃好的,人們也常因此會產生內心的矛盾沖突。雖然最開頭提到的那篇文獻告訴我們,人能夠同時愛超過一人,但其中所有訪談對象都遇到了反復出現的情感和道德困境。Ta 們感到痛苦并難以抉擇,因而ta們的關系變得脆弱、不穩定,最終難以持久。所以,研究者也得出了另一個結論:并存的愛隨著時間就會陷入激情和陪伴的困境,維持這樣的關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否則很難長久。2016. 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什么關系,“知情同意”都是一段健康的關系中的重中之重。它意味著以達成共識的承諾建立誠實且信任的關系基礎。當大家要對一個承諾達成共識,反映的是每個人主動思考后的個人意愿,承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關系的發展和變化,需要持續的公開溝通去調整。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或許會好奇,如果和伴侶之外的人發生知情同意的性關系,但仍然只和伴侶談戀愛,這算是怎樣一種親密關系呢? 答案你或許也猜到了:這就是(非多元伴侶的)“開放式關系(open relationship)”。這一類開放式關系仍然是兩個人之間的穩定的親密關系,只是雙方各自都可以向外有一些其他的關系,其他人并不進入到兩人的共同關系中。 開放式關系會發展成多元伴侶制嗎?這樣的發展會讓關系產生哪些變化?那些實踐開放式關系的人,后來怎么樣了?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關鍵詞【開放關系】,探索更多! Balzarini, R., Campbell, L., Kohut, T., Holmes, B., Lehmiller, J., Harman, J., & Atkins, N. (2017). Perception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lationships in polyamory. PLOS ONE, 12(5).Balzarini, R. N., Dharma, C., Muise, A., & Kohut, T. (2019). Eroticism versus nurturance: How eroticism and nurturance differs in polyamorous and monogamous relationships. Social Psychology, 50(3), 185–200.Barash, D. P., & Lipton, J. E. (2002). The myth of monogamy: Fidelity and infidelity in animals and people. Macmillan.Brake, E. (2017). Is ‘Loving More’Better?: The Values of Polyamory. The Philosophy of Sex: Contemporary Readings, 201-220.Branden, N. (2018).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Romantic Love in an Anti-Romantic Age. Tarcher Perigee.Conley,T.D., Matsick, J.L., Moors, A.C., & Ziegler, A. (2017). Investigation of consensually non-monogamous relationships: Theories, methods, and new direct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2), 205-232.Conley, T., Moors, A., Ziegler, A., & Karathanasis, C. (2012). Unfaithful Individuals are Less Likely to Practice Safer Sex Than Openly Nonmonogamous Individuals.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9(6), 1559-1565.Jankowiak, W., & Gerth, H. (2012). Can You Love More Than One Person at the Same Time? A Research Report. Anthropologica, 54(1), 95-105.Moors, A., Ryan, W., & Chopik, W. (2019). Multiple loves: The effects of attachment with multiple concurrent romantic partners on relational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7, 102-110.Veaux, F. (2015). The game changer (1st ed.). Thorntree Press.Wolfe, L. (2003). Jealousy and transformation in polyamorous relationship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of Human Sexuality, San Francisco, CA.埃里希·弗洛姆.(2014).占有還是存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埃里希·弗洛姆.(2008).愛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村上春樹.(2007).挪威的森林.上海譯文出版社尤爾根.哈貝馬斯.(2004).交往行為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