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十四節氣,還是必須講一下中國的傳統的歷法,因為節氣來源于歷法,而歷法是古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農業社會,是典型的“看天吃飯”的社會,所以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歷法,歷法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舉足輕重。只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只要不發生特大自然災害,一般的自然變化基本對農業生產沒太大的影響了。現在的日歷對大部分人來說,基本只剩下記錄時間的功能了。 好,我們先從目前使用的日歷開始講,現在的日歷紙上都是上面一個大大的阿拉伯數字,下面一個漢字的數字,如圖: 這兩個數字就是代表兩種歷法的日期,阿拉伯數字代表的是新歷,或者說西歷、公歷、陽歷,漢字數字代表的是舊歷,或者說陰歷、夏歷。 說到這里,可能有的讀者就舉手了,表示舊歷也叫農歷。 Mmm~,怎么說呢,這個其實是普遍的誤區,農歷并不等同于舊歷、陰歷,上面貼圖也是有誤,甚至包括新聞聯播報日期也犯此錯,報完新歷之后就接著報“農歷幾月初幾/十幾”。 這也是我想說清楚的內容,這得從幾個方面理清楚,還得回答我們的正題講: 首先是歷法的分類,歷史上世界各族人民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歷法,但按照天文的角度,總的來分,只有太陽歷和太陰歷兩類,簡稱陽歷和陰歷。 學過中學地理的都知道,關于年、月、日的概念,都是從地球、月球、太陽,相互之間的自轉或者公轉來定義的。 日是以地球自轉1周來定義的,這個在陽歷和陰歷里都是一樣的。 而太陽歷則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1周為1年,陽歷年的日期記錄的是地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陽歷1年分成12個月,怎么分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就是“1月大,2月小......7月大,8月大,9月小......12月大”這么分的,她來源于西方的格里高利歷,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太陰歷則是以月球繞地球公轉1周為1月,陰歷的日期記錄的是月亮相對地球的位置,所以陰歷每個月的十五晚上都是圓月之夜,另外就是日食都是再初一,月食都是再十五,對天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以前的記錄。陰歷平年12月1年約355日,閏年13月1年385日或386日。 知道了太陽歷和太陰歷之后,然后我們再說說農歷。 農歷,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指導農耕的歷法。這就必須說清一個問題了,就是普遍被我們誤以為是農歷的陰歷,對春耕秋收沒有絲毫指導意義,因為太陰歷的制定原理就是用來看月亮的陰晴圓缺的,所以把陰歷稱為農歷是不符合邏輯的。陰歷有陰歷的用處,這個內容我們暫時不涉及。 因此,24節氣是必然包含于農歷中的。小編前面的文章說過,從天文的角度,24節氣就是是地球相對于太陽的24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固定位置。顯然,24節氣是太陽歷的內容。重新引用之前的貼圖: 所以其實農歷是陰陽合歷。 可能大多數人對農歷的印象都停留在陰歷部分,畢竟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按陰歷算的。但是要發揮農歷在生活中的作用,基本都是陽歷部分的內容。 可能有有人會問,現在我們用的陽歷,跟陰歷一樣用幾月幾日來記日期的,那農歷的陽歷部分有幾月幾日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進一步解釋了為什么大家對農歷的印象都停留在陰歷上,我們在下一篇里結合上一篇文章十二地支和本篇歷法再擴展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