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總是磨磨蹭蹭? 每逢開學季,是寶爸寶媽最頭疼的時候。 因為,孩子進入terrible 3(可怕的3歲)之后,懷里香香軟軟的小天使就不見了,開始一步步變成磨人的“小怪獸”。 一位學員媽媽發私信說,今年兒子上小學了,原以為能勤快、懂事一點,可兒子這股磨蹭勁兒,快把自己逼成“催命三娘”了! 吃飯三心兩意慢吞吞,總是吃一會兒玩一會兒,要么對著水杯吐泡泡,要么發會兒呆,就是不肯大口大口吃。 馬上遲到了,催他快點收拾,誰料鞋子半天穿不上,好不容易穿上了,覺得不舒服又給脫了,真讓人恨得牙癢癢。 晚上9點催他上床睡覺,一會想喝水,一會想上廁所,一會又纏著講故事,講完一遍還不滿意,就在床上打滾..... 明明自己急得怒發沖冠了,孩子依然巋然不動,干什么都磨磨蹭蹭,還故意唱反調,真的好生氣啊~ 如果做個排行榜,投票選出最讓家長苦惱的育兒難題,我想,“孩子磨蹭”能進前十,這一大頑癥,從三四歲到青春期,橫掃各個年齡段,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一把辛酸淚。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為什么怎么催都改不了? 對待孩子,我們是不是太焦慮了? 首先,有一個事實大家要知道:有時候,不是孩子故意磨磨蹭蹭,而是他們想快,偏偏快不起來。 大部分處于幼兒園、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孩子,由于神經、肌肉發育不成熟,身體的協調性比較差,大腦和手腳的配合不是很靈活,所以他們在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時會比較吃力。 比如穿衣服、系扣子、用筷子、握筆等,時常顯得“磨蹭、拖拉”。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其次,還有一個真相是,對待孩子磨蹭,最不管用的方式就是催催催。 不斷的催促容易給孩子產生心理壓力,孩子一著急反而更加手忙腳亂,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激起叛逆心理對著干,然后再招來父母更多的催促,落入一個惡性循環。 最重要的一點,孩子磨蹭的習慣,大部分還跟父母的引導有關。不妨捫心自問,對待孩子,我們是不是太焦慮了?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嫌孩子吃飯慢,就給孩子喂飯,不讓他自己吃;嫌孩子玩具亂糟糟的,就去幫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學遲到,就幫孩子穿衣服…… 雖然父母都是出于關愛,但我們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剝奪了孩子一次成長的機會,到頭來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自己吃飯、穿衣服、收拾玩具,咱家的還得喂、還給幫忙收拾。 而且父母為孩子代勞太多,還會讓孩子滋生依賴心理,有些事不愿意做就不做、想磨蹭就磨蹭,反正有爸爸媽媽跟在后面“擦屁股”。 正確的引導,比催促、責罵更有效 養孩子是個細活兒,并不是養花花草草,我們不能為了追求美觀,一味給他修剪掉不聽話的枝丫。 在孩子磨蹭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多給點耐心,正確的引導比不斷催促、責罵更有效,多讓孩子學會主動參與,學會主動給予反饋。 沒有任何父母天生就會育兒,也沒有任何父母天生就懂孩子心里想什么。就像我們諸多工作一樣,育兒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知識領域,每天多花5分鐘學習,說不定就能改變孩子一生。 如果你也在被育兒難題困擾,不清楚如何引導孩子改掉磨蹭的習慣,不知道去哪里尋找最科學的育兒指導......那么,書院推薦你加入佟春鳳老師系列課程——10節父母必修課,幫你清掃50個育兒高頻難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