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洛陽 【成周——雒邑 Luòyì】 如果按照“當今城市的城址持續(xù)不變遷”原則算,今日洛陽始于建立于605年的隋洛陽城。 不過要比該城的歷史繼承關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代的雒邑(大約前1046年前后)。周公在洛水北、瀍水東、西筑了兩座城,總稱雒邑,西面是王城,是宮寢之所在;東面是成周,是宗廟之所在,亦是殷移民所遷之處。 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雒邑,開啟東周史。前770-前256年為東周首都。東周初期,雒邑登頂世界第一大城市(后被尼尼微超過)。 秦滅東周后,改成周為洛陽(改雒為洛),為河南郡治,改王城為河南縣治。此后成周逐漸擴建為漢魏洛陽城(今洛陽以東19公里)。 秦亡后,前202年劉邦于雒陽稱帝(改洛為雒)。曹丕篡漢,221年定都洛陽(再次改雒為洛)。 前202年為西漢首都; 公元23-24年為更始漢首都; 26-190年為東漢首都; 221-265年為曹魏首都; 265-312年為西晉首都; 493-534年為北魏首都。 605年,隋煬帝命宇文愷在今洛陽市區(qū)營建東都,并遷至此常住(但隋朝從未將洛陽作為正都,一直都只是陪都)。 619-622年為王鄭首都; 684-701、703-706、717-736、904-907年為唐(武周)首都; 909-913年為后梁首都; 923-936年為后唐首都; 936-937年為后晉首都; 這段時期,洛陽并做過后漢、后周、北宋的陪都西京。 該城毀于宋金戰(zhàn)亂。 金朝定洛陽為中京,因隋唐洛陽毀棄,便以隋唐城的東北角為基礎重建洛陽城,便是今日洛陽之老城,一直傳至元明清。 點評 洛陽優(yōu)點:中原帝都,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城市。 洛陽缺點:十大帝都,按國別算,洛陽繼西安后的加盟,貌似有些重復。在歷史上,洛陽也一直弱勢于長安。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