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那些看過的熟悉和陌生(四) 文/張越 對泰山的崇拜,始于幼時的記憶… 傳說是盤古開天,身化五岳,頭化成了泰山。 記憶儲存著我們所走過的路, 我們學過的東西, 我們珍惜的時刻以及我們對美好事物的回憶。 也許小時候不知道, 但長大后發現或許會覺得很苦或甜, 歲月帶走了許多無可挽留的事物, 歲月也留下了無法抹去的記憶。 回味過往的月下閑情, 景致雅美感染著淡淡的思緒; 聆聽陽光中的生命戀曲, 秋風襲來輕輕俯身一拾那已飄落的繁華; 聯想雨中朦朧詩意的輕飄, 是我默默想念你的身影, 那也是有幸福的。 一個人的記憶, 記載著一個人對一段時期的經歷; 一個民族的記憶, 記錄著一群人的歷史變遷; 而一個國家的記憶, 譜寫著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對數千年過往的感懷與傳承! 上到重大事件,下至點點滴滴,對于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而言,最為珍視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文化記憶。 看歷史的車轍輾轉,留下了輝煌的痕跡,古往今來,風流人物數不勝數,那樣的恣情率性,那樣的豪放不掬...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017年6月10日,是中國的第十二個文化遺產日,也是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央電視臺特推出了大型文化特別節目《中國記憶》,紀念中國成功申遺三十周年。該節目以中國第一批成功申遺的自然、文化遺產單位為主線,展現中國在世界遺產保護事業方面的成就。泰山作為中國第一批成功申遺的單位,而且最終被評為“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成為世界首例“雙遺產”,開創了“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先河。 先民所崇拜的大山大水,大開大闔的壯闊之美與天地孕育萬物的柔情缺一不可的組成了這片土地,他們忠實的記錄著我們的創造與情懷,我們對大美的追求也由此啟蒙。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于6月10日22:35推出大型融媒體文化特別節目《中國記憶》,央視科教頻道于6月11日10:00和22:00重播。 節目帶您領略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雄奇壯美,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何為申遺? 說起申遺的起始,不能不提到侯仁之先生,他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作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開拓者,侯仁之畢生研究北京城,被人稱為“活北京”,他解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展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等關鍵性問題,為北京舊城的改造、城市的總體規劃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4年,他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在與幾位專門研究華盛頓城市建設的專家聊天時,第一次獲知國際上有一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交談中,幾位教授都說,中國歷史悠久,有無數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址和著名的風景勝地,為什么不加入這個公約,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呢?他很快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后,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侯仁之回國后急忙起草了一份提案。提案寫好后,他征得了陽含熙、鄭孝燮、羅哲文3位政協委員的聯合簽名,在1985年4月召開的第六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并被采納。 1987年,長城、故宮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批成功入選的世界遺產。侯仁之也因此成為中國“申遺第一人”。中國從此踏上了申遺之旅。 這一年,除了長城之外,還有明清皇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泰山則作為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入選。 世界遺產是什么? 《世界遺產名錄》是什么?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中國如今世界遺產總數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 《世界遺產名錄》是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時建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次大會上正式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其目的是為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公約》,1999年10月29日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截至2015年7月中國有世界遺產48處。 世界遺產公約的全名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那么問題又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什么組織機構?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是聯合國(UN)旗下專門機構之一,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立于1945年11月16日,總部設在法國巴黎豐特努瓦廣場。其宗旨是促進教育、科學及文化方面的國際合作,以利于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維護世界和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要設大會、執行局和秘書處三大部門,其中大會為最高機構,由會員國的代表組成。 中國是教科文組織的創始國之一,自1971年10月29日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地位以來,中國在該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13年11月5日,在該組織成立67周年之際,中國 教育部副部長兼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席 郝平當選為該組織的第37屆大會主席,這是中國人首次當選為該組織的大會主席,同時也是繼法國、美國和前蘇聯之后,第四個擔任該組織大會主席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代表。 1987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派當時的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副主席盧卡斯先生到中國考察。1987年5月27日上午,盧卡斯從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來到泰山。作為特派專家,盧卡斯顯然是有備而來,不僅非常清楚世界遺產的分類和自然遺產及文化遺產的標準,還認真閱讀了泰山的申報材料。 “在泰山考察期間,盧卡斯一直非常興奮,他對泰山遺產價值,無論是自然遺產價值還是文化遺產價值評論頗多,還透露了一些讓我們非常高興的消息。”呂繼祥說,當時盧卡斯說他特別欣賞泰山既是自然,又是文化的雙重遺產。 一般說來,列入世界遺產的不是自然的就是文化的,很少有雙重價值的遺產在同一個保護區內。 而當年將通過的新項目其中兩項雙遺產項目:一是有居民居住在保護區內生活了幾個世紀的英國某海島,再一個就泰山了,盧卡斯強調泰山是自然與文化遺產。 當時盧卡斯把所講的話也寫了出來,他題寫的文字內容翻譯成中文是:泰山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并使人們在人與自然的觀念上開闊了眼界,這也是中國對世界人民的巨大貢獻。 說一下遺產類型: 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 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筑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 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他還有: 文化景觀 廬山、五臺山和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我國41處“世界遺產”中僅有的三處文化景觀。 世界農業遺產 國際濕地遺產 已經在中國計劃開展濕地世界遺產評估的項目有青海湖、洞庭湖、瀘沽湖等濕地。 【泰山】 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 那么什么是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又名復合遺產,是同時具備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種條件者。 中國有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 他們是:黃山、泰山、峨嵋山與樂山大佛、武夷山。 經國務院批準,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申遺到底有多漫長?在這條漫漫的申遺路上,最終的申請成功,意味著對其價值的認定,這有利于要留存和保護遺產的文化價值。 只有當你親身經歷了這些之后,才明白每一個文化遺產背后都有一種責任,這種責任也是一種壓力。 在古代,中國是東方第一強國。中國有著最璀璨輝煌的一段歷史,它更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門,為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因為所有的世界遺產,都是“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是世界留給人們最偉大的奇跡。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 如果大家都能夠充分的享受, 享受中國文化獨有的魅力, 那么穿越歷史的云煙, 拋開所有的功過是非, 這時候單純欣賞名人的題刻文字, 也能領略到題寫者博大開闊的境界、雷霆萬鈞的氣勢。 走在滄桑又平滑的石板路上, 邊登山邊觀景, 不追求登山速度, 可是那些名人卻催醒著我的意志, 泰山之無窮魅力給人帶來的感悟必將倘佯在文字的世界里,與泰山對視,與泰山交談, 與它一起感覺彼此的呼吸。 數風流人物... 峰回路轉,絕妙佳景,果不其然... 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 千山聞鳥語,萬壑走松風。 楚圖南于1984年隸書 楚圖南1899~1994, 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名譽主席。 雄山勝景 蕭華 甲子年冬 岱岳雄姿 甲子五月 何海霞 登上云梯,跨過南天門,就踏入天街了。玉皇頂下這里的山壁上,共和國幾任委員長的題記相映成輝。 陳毅行書“泰岳高聳萬山從” 登高壯觀天地間 一九八三年三月 徐向前題 登泰山看祖國山河之壯麗 鄧穎超一九八四年六月 時年八旬 彭真行書“山高望遠” 雄峙東海 乙丑,方毅。
與天地永大 臧克家 壬戌之夏 時年七十又七 劉海粟草書“云海” 保護世界遺產 建設東岳泰山 李鵬 一九九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海岱縱目 原人大委員長喬石的題刻 煙橫云倚 周而復 造化鐘神秀 趙樸初 一九八三年九月 呂繼祥說:“就泰山而言,開創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之先河,改變了世界遺產的分類,這是泰山對人類遺產保護的貢獻,也是中國對人類遺產保護的貢獻。盛名之下,名實要符,泰山在世界遺產保護方面,多年來已走在了前列。 中國記憶 (2007年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圖書) 《中國記憶》是2007年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CCTV-10中國記憶》攝制組著。 圖書目錄 第1章:國際博物館日的由來 第2章:中國記憶(1) 第3章:中國文化遺產日的由來 第4章:中國記憶(2) 第5章: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6章: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整理:三遠堂 三遠堂原創精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 |
|
來自: 三遠堂 > 《張越聊山水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