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 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范圍 1.經緯度位置:30°N—80°N 170°W—90°W----20°W 2、海陸位置:美洲北部,北起北冰洋, 南至墨西哥灣,東靠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二:地形 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以山地、平原為主 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 西部高山區:落基山、海岸山、內華達山等組成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山脈盆地 高原相間; 位于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年輕,海拔高。(多4000m以上高山) 東部高原山地區: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地,古老,海拔較低。(多1000m以下) 中部平原區:中央大平原,北部多冰蝕湖,南部密西西比河平原 三: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特征:冬冷夏熱,降水較少,夏雨稍多。 地形對北美氣候影響較大 1.海岸山脈緊逼著太平洋沿岸,迎風坡地形雨豐沛。但是,海岸山脈阻擋了太平洋上的暖濕西風向東深入,限制了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向東延伸,使上述二種氣候呈南北向帶狀分布于沿海地區。山間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因此,氣候干旱,呈現出荒漠的景象。 2.東部山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風,常造成大雪;東南坡面對大西洋水汽產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東部高低緩,連續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風可影響到東海岸,夏季從大西洋的暖濕氣流亦可越過高地,進入內陸。 3. 中部平原地區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這是因為中部平原地勢低平,貫通南北,致使南北氣流暢通無阻。冬季極地冷氣團可長驅南下,驟然降溫,形成大風和寒潮天氣。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熱帶暖氣團可自由北上,使本區普遍暖熱。中部平原在冷暖氣團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據烈、大陸性較強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北美洲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征 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到太平洋沿岸又增多 形成原因1、東部山地低緩,對大西洋的濕潤氣流阻擋不顯著,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 2、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受高山阻擋,在迎風坡形成豐富降水,且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 四:河湖 1:密西西比河:發源于美國西北的落基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最后在北緯30度,東經90度注入墨西哥灣,支流眾多,呈不對稱的樹枝狀水系,東側支流少,流域面積小;西側支流多,流域面積大。是世界上第四大河。 2:圣勞倫斯河:五大湖的出水道 ,流域內降水較豐沛,加上有五大湖調節,水量大而穩定。 3:科羅拉多河:科羅拉多河源于落基山西坡,流經大盆地和科羅拉多高原,注入加利福尼亞灣。該河流經高原時,由于高原抬升,河流深切,形成氣勢雄偉的深切峽谷,其中最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是世界級的旅游區。 4: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位置:中央大平原美、加交界處;成因:冰川作用 其中蘇必利爾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五大湖各水面高低不同,由西向東逐級降低,伊利湖與安大略湖之間的有將近100米的落差,并有一個斷層陡岸,從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尼亞加拉瀑布。 交通作用:五大湖之間有運河相通,并經圣勞倫斯河與大西洋相連。大型海輪由大西洋可直抵五大湖沿岸,促進了北美的經濟繁榮。 補充湖泊成因的歸類 構造湖:地面斷裂沉陷積水成湖。我國西部多為構造湖, 貝加爾湖、維多利亞湖、死海、東非裂谷湖群等。 河成湖:與河流關系密切,我國長江中下游湖泊多屬此類。 堰塞湖:河道被堵塞而成,如五大連池。 冰川湖:由冰川挖蝕成的洼坑和水磧物堵塞積水而成的一類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北歐和瑞士的湖泊等。 瀉湖:灣口處由于泥沙沉積而將海灣與海洋分隔開而成為湖泊,如太湖、寧波的東錢湖和杭州的西湖。 風成湖:沙漠中沙丘間的洼地積水而成; 海跡湖:如里海、咸海等,系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火山口湖:如長白山白頭山的天池 牛厄湖:河流彎曲的地方,因長期有水沖刷,河流會改道,彎曲的河段形成的. 人文地理概況 3億多人口,白色人種為主,城市化水平高,自然增長率較低,通用語言是 英語。土著居民為 印第安人,因紐特人。 美國 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和領土組成 1、緯度位置:本土以北溫帶(30oN-50oN)為主, 阿拉斯加寒帶,夏威夷熱帶。 2、海陸位置(本土):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 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3、相關位置:北臨加拿大,南臨墨西哥。 4、領土組成:本土:48個州和一個特區:哥倫 比亞特區;兩個海外州:阿拉斯加、夏威夷(大洋洲)。(總面積居世界第四位) 二:優越的自然條件 1、本土所跨緯度(30oN-50oN) ,絕大部分在溫帶(南部在亞熱帶),阿拉斯加屬寒帶和亞寒帶,但面積較小,夏威夷屬熱帶。 2: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利于灌溉、航運、發電; 3:本土三面臨海,沿海多優良港灣,冬季不凍,海上航運便利。 4:平原面積大(占全國一半以上),耕地廣大。 5:美國的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 鐵礦——五大湖附近 石油——墨西哥灣沿岸 煤——阿巴拉契亞山區 有色金屬——西部山區 美國雖然資源豐富,但本國資源消耗量大,仍進口大量資源,特別是石油,鐵礦等 社會經濟特征 美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工業總產值居世界首位。 一:工業 (一)三大工業區 東北部工業區:美國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 1:工業部門:鋼鐵、汽車、化學等 :2:區位條件:①歷史條件: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 ②資源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五大湖西部有大量的鐵礦,阿巴拉契亞山區有豐富的鐵礦。 ③交通條件: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為這里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和便利的水運條件,大西洋沿岸有許多優良的海港。 ④農業基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農產品豐富; ⑤勞動力、市場條件:人口眾多、城市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廣闊。 3:主要城市及職能(位置) ①紐約:美國最大的城市、最大的經濟中心,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國際金融中心。 ②華盛頓:首都。 ③芝加哥:中部的工業、交通中心(鋼鐵工業發達)。 ④底特律:汽車城; ⑤匹茲堡:鋼都 4:問題:二十世紀后半期工業污染嚴重,土地價格上漲,大量人口和工業向西部和北部遷移。 南部地區工業區 1:工業部門: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 2:區位條件:墨西哥灣西北部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3:城市 休斯頓:石油化工、航天研究和發展中心 西部地區工業區 1:工業部門:宇航、電子、飛機制造等 2:硅谷的區位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②地中海氣候,氣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的支持④靠近航空港,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利⑤美國國防部穩定的軍事訂貨。 除了軍事訂貨是“硅谷”發展的特有條件外,其它因素基本是高新技術工業區的共性因素。 3:城市 舊金山(“硅谷”微電子工業中心,華人最多的地區)、洛杉磯(美國西部最大城市,好萊塢影視中心) 二:農業 美國是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 進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咖啡、可可、香蕉、天然橡膠等熱帶農產品。(熱帶農產品最大進口國家) (一)地區生產專業化 農業地區生產專業化的好處: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乳畜帶:分布在五大湖及東北部地區。條件:①氣候濕冷,無霜期短,生長期短,不適合發展種植業,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②土壤貧瘠③工業發達,城市人口密集,市場廣闊。 (二)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產國 基本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 分布: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即小麥區和玉米帶) (1)美國中部平原發展商品谷物農業的有利條件: ①優越的自然條件;②便利的交通運輸; ③地廣人稀,便于大規模生產;④高度發達的工業; ⑤先進的科技。 (2)在西部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氣候區,冬雨夏干,是美國主要的水果和灌溉農業區,這里盛產亞熱帶水果和蔬菜; (3)太平洋沿岸的北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是小麥和林牧業區; (4)墨西哥灣沿岸由于緯度低,熱量條件好,是亞熱帶作物帶。 (三)美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①過去由于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以及濫墾耕地,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美國曾多次爆發“黑風暴”災難。 ②消耗能源過多。 “能量密集型農業”或“石油農業”。 三:人口概況 美國約有3億人口。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居民,今天生活在美國的白人、黑人、和亞洲黃種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時間里移入美國的。 美國的華人和華僑約有430萬人,分布比較廣泛,在舊金山、紐約和洛杉磯等城市還有華人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唐人街”。 美國人口分布特點:一是城市人口比重大;二是地區分布不平衡。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幾十年來,人口從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原因:大量的重工業集聚使得本區污染嚴重,土地價格上漲。
|
|
來自: 地理教學資源庫 > 《專題15 世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