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第三百零一條原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釋義:(少陰陽虛兼表的證治。) 少陰病,剛開始得病,既有發熱等表癥,又見脈沉的,是少陰陽虛兼太陽表癥,主治宜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少陰病虛寒癥本不發熱,今始得病即見發熱,所以稱為反發熱。一般來講,發熱為太陽表癥,但太陽病應當脈浮,現在卻是脈沉,沉脈為少陰里虛,脈癥合參,是少陰兼太陽表癥,亦即后世所謂少陰與太陽兩感癥。此為兩經兼病,雖有少陰里虛脈候,但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程度,所以用溫陽發汗,表里同治。如果下利肢厥,則里癥為急,治當先溫其里,本方即不可用。 少陰虛寒證,本不應發熱,今始得病即見發熱,故曰“反發熱”。發熱一般多為太陽表證,太陽病其脈當浮,現脈不浮而沉,沉脈主里,為少陰里虛,脈證合參,是證當屬少陰陽虛兼太陽表寒證,即所謂太陽與少陰兩感證。此為表里同病,其治當視表里證之輕重緩急而確定是先表后里還是先里后表,抑或表里同治。是證見少陰里虛之脈,但尚未見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等少陰陽虛陰盛之證,即少陰陽雖虛而尚不太甚,所以用表里同治,溫陽發汗法,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 如證見下利肢厥,則少陰陽虛較甚,里證為急,其治則當先溫其里,急救少陰之陽,本方即不可用。以方測證,是證之太陽表證當屬風寒表實,故還當有惡寒無汗等證。少陰與太陽為病,均當有惡寒之證,張仲景雖未言及,當是省文。 證屬太陽少陰兩感,少陰陽虛尚不太盛,太陽風寒郁閉,治以溫經解表為法,方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方中麻黃解表邪,附子溫腎陽,細辛氣味辛溫雄烈,佐附子以溫經,佐麻黃以解表,三藥合用,于溫經中解表,于解表中溫陽。 辨證論治: 主癥:少陰里虛之脈沉、神疲、體虛;發熱、惡寒、頭痛等表證。 成因:少陰里虛兼表。 治法:溫經解表。 方藥: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 己亥年十一月初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