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與古詩詞校勘 ——以校勘張謇詩詞為例
徐乃為
(南通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通 226019)
摘 要:詩詞與散文不同之明顯處在于其獨有的格律,詩詞在流布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隱蔽性訛誤,常常由于詩詞格律的存在而留下印記。因此,詩詞校勘除了掌握散文校勘的各種知識與手段外,還須掌握詩詞的格律,運用詩詞格律發(fā)現(xiàn)與改正隱蔽的訛誤,以提高詩詞校勘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詩詞格律;校勘張謇;詩詞
筆者受聘校點整理《張謇詩詞集》,今工程已竣,計校得異文數(shù)千條,訛誤數(shù)百條。校勘的要旨是求得原文真義,著眼點則是審視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所以,一般從文字的形、音、義三端出發(fā),校出異文,分清古今字、異體字、通借字,存該存之字(有時不能只存“標準”的“規(guī)范”的漢字),勘出錯別字。
詩詞與散文不同的地方是有獨特的格律,詩詞流布刊印過程中產(chǎn)生的隱蔽的訛誤,常常由于詩詞格律的存在而留下印記。因此,校勘詩詞的特殊性,即在于除了掌握散文校勘的各種知識與手段,還需把握詩詞的格律,通過格律而顯現(xiàn)與剔除其隱蔽的訛誤,提高校勘的質(zhì)量。自然,這種視角與方法不是“單獨”與“唯一”使用的,而是要與校勘的其他方法結(jié)合起來,作用才更加顯著。本文剖析一些典型例證,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憑對仗勘誤
詩詞的對仗是大范疇,其一,指一句中用字聲調(diào)應(yīng)和諧,構(gòu)成平仄錯落,基本成雙平雙仄;一聯(lián)上下句間要平仄相對,下聯(lián)上句與上聯(lián)下句間要平仄相粘。其二,指上下聯(lián)間用語之詞性、結(jié)構(gòu)的對稱。依此可校勘出一些詩詞流傳與編輯的錯訛。這里先舉張謇的“試帖詩”,因“試帖詩”受到學(xué)官嚴厲的挑剔,儒生的“試帖詩”必然嚴格依據(jù)詩的格律,因此我們可借以校核檢驗流傳與編輯的錯訛。
1.張謇在清光緒二年五月二日的歲考試帖詩《“川岳涵余清”得“涵”字五言六韻》[1]3925有以下第三、四、五聯(lián):
草木回芳潤,煙霞恣吐含。
貢珍靈氣集,山水妙音參。
泯泯澄秋渚,陰陰帶夕嵐。
所引第二聯(lián)下句,《張季子九錄》與 《張謇全集》均是“山水”,初看與詩意并無捍格,但此三聯(lián)極為工整,豈有動賓結(jié)構(gòu)的“貢珍”對并列結(jié)構(gòu)的“山水”的?細加體會,當(dāng)是“出水”,即“流出之水”,詩意則更順暢,而“出”與“山”字形相似,作此校改,當(dāng)無大錯。
2.清光緒五年五月的試帖詩《“南薰門觀稼”得“宗”字五言八韻》[1]3925,今移錄中間三聯(lián):
巡幸勞英主,艱難憫老農(nóng)。
六飛云擁護,千畝界橫縱。
試曲調(diào)琴軫,迎鸞聚笠筇。
《九錄》作“橫縱”,《全集》作“縱橫”[2]558,俱誤,當(dāng)作“橫從”。 《全集》所以作“縱橫”,以為沒有“橫縱”這一詞,認作《九錄》排印工人(刻字工人)錯倒“縱橫”作“糾正”。 但一“糾正”便出現(xiàn)兩個錯誤:一、下聯(lián)第四字必須平聲字,而“縱”則為仄聲字;二、“橫”在韻腳,與詩題“宗”字韻不協(xié)。 故必誤。“橫縱”為何亦誤?因“縱”字是去聲,即仄聲韻,也不合詩律。張謇的詩典出《詩·齊風(fēng)·南山》“衡從其畝”[3]302,可見為“從(從)”字,這樣即平仄相協(xié),用韻亦妥。
3.張謇考取狀元(清光緒二十年八月)那次的試帖詩為 《“石鯨鱗甲動秋風(fēng)”“得”風(fēng)字五言八韻》[1]2923:
凌寒原有挾,鼓勢欲乘空。
迨雨鳴都幻,初霜氣與通。
批誰麾月斧,射合彀天弓。
筑觀徯溟北,吞舟任海東。
“批誰”一詞,《九錄》、《全集》同,俱誤。 因為,“批誰”本身不通,又與下聯(lián)“射合”不對。“射、合”都是動詞,作并列式。故下聯(lián)的“批誰”亦當(dāng)都是動詞,作并列式。“誰”是形似字“椎”字之誤,“椎”為“椎擊”,“批”為“批擊”。 因此,豁然貫通。
4.《壽沈羲民明府偉田二十二韻》[4]31中摘相關(guān)原詩句:
青犢滔天起,蒼鵝突地驚。
山河殘兩戒,關(guān)隘失千城。
…… ……
有母常扶杖,承驩迺請羹。
諸兒成木巳梓,群季況瑤瑛。
訛誤:次句“木巳梓”誤,當(dāng)作“杞梓”。
辨析:詩題為“二十二韻”,一般為排律,此詩正是,所引開首兩聯(lián)即可看出對仗十分工整。然而,“木巳”同“耜”,農(nóng)具,“木巳梓”很難解釋,故當(dāng)為“杞梓”之誤。從詩律說,“杞梓”當(dāng)與“瑤瑛”相對,均當(dāng)為同義合成詞。而杞和梓,兩木皆良材。《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5]819杜預(yù)注:“杞、梓皆木名。”《北史·文苑傳序》:“于時陳郡袁翻……彫琢瓊瑤,刻削杞梓,并為龍光,俱稱鴻翼。”其中“瓊瑤”相對“杞梓”,正張詩典故之所自。
5.《獨宿精舍》[4]204五律原詩中間兩聯(lián)為:
石虛風(fēng)落響,巖陡月凌空。
坐與爐香定,撾聽與鼓終。
訛誤:頸聯(lián)下句中“與”誤,當(dāng)為“輿”。
辨析:《九錄》頸聯(lián)繁體字作“坐與爐香定,撾聽與鼓終”,《全集》則簡體字作“坐與爐香定,撾聽與鼓終。”雖然意思上勉強可通,但從詩律說,上下句“與”字相重,律詩大忌;并致上下失對,故此聯(lián)中必有訛誤。細審之,下聯(lián)“與鼓”,當(dāng)為“輿鼓”也,偏正結(jié)構(gòu)的“爐香”對偏正結(jié)構(gòu)的“輿鼓”。“輿鼓”,車鼓,車上的鼓聲,泛指“車聲”。
6.《謙亭楊柳》[4]211其一原為:
記取謙亭攝影時,柳枝宛轉(zhuǎn)綰楊枝。
因風(fēng)送入簾波影,為枼鳥為鶼那得知!
訛誤:末句“枼鳥”誤,當(dāng)為“鰈”。
辨析:《全集》、《九錄》均作“枼鳥”,這一訛誤比較隱蔽,因為“枼鳥”與“鶼”均為鳥。“枼鳥”是“鸇”的異體字,“鸇”是一種猛禽。《廣韻》諸延切,平聲。張謇當(dāng)日《日記》曰“在謙亭攝影,有七絕二首”。詩人明說“七絕”,該字按律須為仄聲字,故平聲猛禽的“鸇”字必誤。此詩是張謇抒發(fā)對沈壽的戀情,因此要搞清“枼鳥”與“鶼”的本義。 原來,“鶼”為比翼鳥,與比翼鳥相對的是比目魚。比目魚卻是“鰈”!有成語“鰈離鶼背”,是說戀人分離的。再說,“鰈”為入聲字,用在此處正合格律。由于二字均有“枼”為偏旁,因此致誤。
7.《除夕與叔兄守歲》[4]13七律中中間兩聯(lián)原為:
歌豐更覬明年好,辟責(zé)偏知此夜長。
猶是南陔依父母,遠因北斗看君王。
訛誤:頸聯(lián)下句“遠”,誤,當(dāng)為“還”。
辨析:從詩律說,上下對句中,“猶是”與“遠因”不合,“猶”是虛詞,“遠”是實詞。“猶”的相對之詞是“還”。這樣就符合詩律之“虛對虛,實對實”的規(guī)則了。總之,在此聯(lián)中,要么是“猶是”對“還因”,要么事“近是”對“遠因”,不太可能將此兩種對偶參差為“猶是”對“遠因”。
誤因:兩字的繁體字與簡體字都極似,繁體字為“遠”與“還”,無論其“走之底”,還是內(nèi)偏旁的“袁”“睘”均極相似,因而致誤。
8.《千齡觀看雪》[4]339原詩中間兩聯(lián)為:
野色微青田罫出,人家半白瓦鱗分。
風(fēng)尖斜峭猶沖路,山遠模糊欲化云。
訛誤:頸聯(lián)“斜峭”誤,當(dāng)作“料峭”。
辨析:此為七言律詩,當(dāng)合律詩之格律。“斜峭”,其相對之詞為疊韻聯(lián)綿詞“模糊”,則本詞“斜峭”亦然,即當(dāng)為“料峭”。 今按,“料峭”,為疊韻連綿詞,形容風(fēng)之尖寒。“斜峭”顯然是形似而誤,而編者不辨,把張謇手稿錯認了。
9.《山茶》[4]363其一之首聯(lián)、頷聯(lián)原為:
春容三日別,花里一身圓。
絳雪團孤塔,朱露落九天。
訛誤:首聯(lián)下句“花里”,誤;當(dāng)為“花裹”。
辨析:《九錄》繁體作“花裏一身圓”。粗看詩意尚在勉強可通之間,復(fù)看便知,這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詩。五律大凡首聯(lián)便入對,尤其第一句不入韻的,猶得工對。“三日別”與“一身圓”已成工對,而“春容”為動賓結(jié)構(gòu),“花里”卻是偏正結(jié)構(gòu),其中必然有誤。蓋原為“裹”,編者誤認為“裏(里)”了。
10.《林桃落盡,獨紅白兩株……》[4]413原詩中間兩聯(lián)為:
是素是丹紛彼此,如荼如火別中前。
胭脂易奪嬌嬈艷,冰雪難求綽約仙。
訛誤:頷聯(lián)“紛彼此”之“紛”字誤,當(dāng)為“分”。
辨析:誠然,“紛彼此”如不作勘改,此句則解作紅花、白花紛繁參雜于彼此之間,整詩詩意并無稍許妨礙。其所以勘成訛誤,即在于這是一首極為工整的七言律詩。詩人力求對仗工穩(wěn),這從“是素是丹”對“如荼如火”可看出:之所以將成語“如火如荼”易位成“如荼如火”,即在平仄要求,仄聲“素”須對平聲字,而“火”是仄聲,“荼”是平聲,于是換位。“胭脂易奪”與“冰雪難求”亦是工對;并列式合成詞“彼此”之與并列式合成詞“中前”亦屬工對;疊韻聯(lián)綿“嬌嬈”則工對疊韻聯(lián)綿詞“綽約”。故“紛”字位與“別”字位必當(dāng)工對。與“別”工對的只有“分”,“分別”本來即是同義并列的合成詞。或謂“分”與“紛”原不易混淆,何以致誤?答曰:“紛”之偏旁“糸”或一落墨耳。
11.《十月二日以家庖移南樓飲客,席散有詩,呈高師并要諸君同作》[4]441,其一之中間兩聯(lián)原如下:
看人著絮忘俱暮,勸客呼杯莫厭頻。
以上九例是《九錄》與《全集》俱誤的例證,這表明詩律的錯訛有隱蔽性,特別在 “字誤而義可通”的情況之下尤甚。蓋第一任編者從張謇的存稿(手稿)整理,因手書模糊,未能用詩律檢討,以致錯誤。第二任編者的古詩功底難與張謇及其詩稿的編輯者相比,所以未能勘出。
訛誤:原頸聯(lián)“袚車塵”誤,當(dāng)為“祓(fú)車塵”。辨析:“袚(bó)”,名詞,《說文》:“蠻夷衣”,[6]397即少數(shù)民族服裝。這是張謇為自己會試時的房師高仲瑊來南通避難而“洗塵”的宴會所作之詩。“千花如列”,正是獻花“洗塵”。 因此,與“袚”相似的字“祓(fú)”正合適。“祓”,祓禊;此作清除,正是“洗塵”。故知“袚(bó)”字必誤。
12.《林檎三十二韻》[4]251中相關(guān)的詩句為:
木瓜投以衛(wèi),蘭佩采諸灃。
有味資談笑,無因證色空。
趾拊春盡萼,指葉露馀蔥。
訛誤:最后一聯(lián)下句,《九錄》繁體作“指葉”,《全集》簡體作“指葉”,誤;當(dāng)為“指棄(棄)”。
辨析:這也是較為隱蔽的一例,往往被忽略。上文已明,詩題為“××韻”,是排律,則對仗要求工整,張謇詩集中概無例外。故當(dāng)用律詩的對仗規(guī)則審視詞句。對句中“趾拊”為主謂結(jié)構(gòu),整句是說“腳趾拊摸的是春盡的落花”,則“指葉”亦當(dāng)主謂結(jié)構(gòu),繁體“葉(葉)”與“棄(棄,仄聲)”外形極似。此句說,手指漏棄的是露干后的蔥管。
課本中地理插圖很多,不同的插圖會反映說明不同的知識點。有些教師秉承地圖是地理第二語言的信念,在課堂教學(xué)中很注重利用課本插圖講解知識點,然而有時候過度利用插圖講解知識點,卻出現(xiàn)了圖不達意、文不對圖的狀況,出現(xiàn)插圖濫用、圖文脫節(jié)的毛病。
今再舉出后任編者妄改的例子,對校勘工作也很有啟發(fā)意義。
13.張謇有一首精美的五言律詩《作客》[4]5,原詩如下:
作客驚秋早,還家覺路遙。
詩愁憑遠柝,鄉(xiāng)夢轉(zhuǎn)輕撓。
水氣蒸殘月,沙痕露退潮。
思親應(yīng)不寐,白發(fā)坐涼宵。
《九錄》頷聯(lián)作“詩愁憑遠柝,鄉(xiāng)夢轉(zhuǎn)輕橈”而《全集》作“詩愁憑遠柝,鄉(xiāng)夢轉(zhuǎn)輕撓。”《全集》的編者以為原編者有誤,“橈(船槳)”是名詞,當(dāng)為動詞,以為“鄉(xiāng)夢輕橈”不通,而“輕撓鄉(xiāng)夢”不僅通暢,甚至是修辭之妙句。其實錯了。對句中“柝”是名詞,是古時打更的器具,此作“隱隱的遠方的打更聲”。而下文“水氣蒸殘月,沙痕露退潮”告訴我們,詩人是“乘船”外出“做客”的,鼓“輕橈”指“輕輕的近處的搖槳聲”。編者妄改,正不知此處當(dāng)詞性相對。
14.《屢出》[4]125中的改動亦與上文相似,原詩如下:
小車猶擇路,獨木已當(dāng)橋。
鸛影中宵月,蛙聲半夜潮。
《九錄》的頸聯(lián)為“鸛影中霄月”,而《全集》的編者改為“鸛影中宵月”。這到底孰是孰非呢?筆者以為《九錄》正確,“中霄月”是原稿,而“中宵月”是妄改。“中霄月”是說中天之圓月,是空間意象;“中宵月”是半夜時的月亮,是時間意象。作為空間意象的空中飛旋的鸛鳥,自然當(dāng)說由中天的圓月照映,形象更加鮮明,而“半夜的月亮”照映遜色許多。 且“中宵”即“半夜”,正與下句的“半夜潮”相重,這在格律詩中,謂之應(yīng)當(dāng)避免的“合掌”,——合掌者,謂詩文中對偶詞句的意義相同或相類也。
二、依憑韻律勘誤
押韻是詩歌的基本特征,不押韻的詩歌絕少,因此,對該押韻而不押韻的地方須得仔細審視,以糾正錯訛。
15.《題元人<塞外校獵圖>》[4]18原詩摘以下幾句為:
氈廬山遠近,錦斾樹高低。
范犬周羉罼,宣螺節(jié)鼓顰。
炮創(chuàng)犛逸突,箭落雉驚啼。
此是題畫詩,《九錄》、《全集》均作“鼓顰”。 全詩十韻,依次為——題、犁、鞮、低、罼(bì)、顰(pín)、啼、臡(ní)、嘶、蠡、西。 只此“顰”字出韻,顯然錯誤,即便不知“顰”為何意,應(yīng)判為錯字,勘而校之。 顯然,此為“鼓鼙(pí)”之誤。 鼙,小鼓。
確實,我們在一些文獻中,間或出現(xiàn)“鼓顰”一詞,“鼓頻”則常見。且不管“鼓顰”是否解作“鼓面皺破”,僅出韻一端,即可判定必誤。這是詩之韻律決定的。——當(dāng)然,此處的致誤原因還是字形太相似的緣故。
16.《蓄須》[4]113一詩,今摘最后四韻:
歲在子正月,元日春所祺。
以茲吉祥願,自媚新荄茲。
壯語謝姬侍,男兒重須眉。
須成當(dāng)畫像,寄與薌溪涯。(原注:前一年叔兄權(quán)令貴溪。薌溪,貴溪舊名。)
此詩凡十三韻,依次為——時、馳、髭、羈、茨、媸、兒(古音讀ni)、欺、鎞(bì)、祺、茲、眉(《唐韻》武悲切;《韻會》音麋。張謇方言至今讀mí)、涯。可見,前十二韻都相押,令人極為驚奇的是,只有最后一韻“涯(yá《唐韻》五佳切;《集韻》《韻會》《正韻》音崖。)字出韻,可謂絕無此理。雖然,“涯”(水邊)在意義上,用在此處尚妥,但一定是錯字。此處當(dāng)是“涘(sì)”字,“涯涘”作為同義詞每每連用。例如:《莊子·秋水》:“今爾出於涯涘,觀於大海。 ”[7]242南朝梁沉約 《與范述曾論竟陵王賦書》:“夫渺汎滄流,則不識涯涘。”宋王禹偁《謝圣惠方表》:“窺天愈覺於高明,觀海莫知其涯涘。”大家所熟知的,《詩經(jīng)·蒹葭》有“所謂伊人,在水之涘”[3]386的意義用法相同。
17.《題農(nóng)場核桃樹》[4]156全詩如下:
核桃樹,
顛而甹。
夷墟刜莽樹獨留,
農(nóng)場畇畇西南陬。
作為詩歌,大凡偶句必韻,而歌謠則可能句句有韻。此詩第三句之結(jié)尾 “留”與第四句結(jié)尾之“陬”已經(jīng)押韻,第二句偶句的“甹(pǐn)”不押韻是不可能的,因此必定是一個錯字。而“甹”在“田”字部首中,于是在“田”部仔細搜尋,得 。《說文》:“‘由’下‘ ’”一字’,木生條,從‘ ’,由聲。 ”[6]316音韻、意義都合,故必是此字。
18.《正月十五日農(nóng)學(xué)校棉作展覽會成而雪》[4]200有以下詩句:
風(fēng)俗幾年頓消熄,城人冰冷鄉(xiāng)人鐵。
少年惟解博簺豪,僧徒支門游侶絕。
城南農(nóng)校出新意,勸農(nóng)利用佳時節(jié)。
陳棉一種畫一區(qū),一莖一旗紅擎擎。
群農(nóng)嬉嬉奔走來,側(cè)耳爭聽技師說。
有雞有兔豬與牛,亦有戲鉦助嘈聒。
為說明問題,今引文較長。“陳棉一種畫一區(qū),一莖一旗紅擎擎”的最后一字“擎”,即是誤字,當(dāng)為“擧(舉)”字。這樣,“區(qū)”與“舉”構(gòu)成兩句間押韻。作為七言古詩,押韻比較自由,可一韻到底,可數(shù)句一轉(zhuǎn)韻,兩句一轉(zhuǎn)韻亦屬常見。假如不把“擎”改正為“舉”,則“陳棉一種畫一區(qū),一莖一旗紅擎擎”一句成了十分突兀的無韻句。再說,改為“擎舉”,語意比“擎擎”為佳,而且其致誤之因亦十分明顯,“擎”與繁體的“擧”極為相似。
下面引上大家熟知的七言古詩兩句一轉(zhuǎn)韻的例子。白居易《琵琶行》的開頭六單句即兩單句一韻而三轉(zhuǎn)韻: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開頭十單句四轉(zhuǎn)韻,三處兩單句一轉(zhuǎn)韻,一處四單句一轉(zhuǎn)韻: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因此,我們判斷此“區(qū)”與“舉”之兩單句押韻是完全成立的。
19.《辭晉授勛一位,作諍詩九章》[4]303引八、九兩章。
其八
猗嗟我人,天爵孔尊。
忠信自植,亦躬亦桓。
禮義自衛(wèi),猶屏猶藩。
其九
謂以是餌士,其得魴鱮。
謂以是擾虣,有狡狐鼠。
尚慎思哉,敢告鈞寧。
此詩寫于公元一九二二年,張謇對北洋政府?dāng)M授勛于他而推辭所作的“諍詩”,共九章。前七章的韻腳全押韻。第八章的韻腳“尊、桓、藩”在平水韻“十三元”部中,是互押的。
第九章的韻腳“鱮”與“鼠”鄰韻通押,最后一字竟然是“寧(níng)”,甚為奇特,而且義不可解。故此字有講究。
張謇原稿中的“寧”字,非“安寧(寧)”之“寧(寧)”;而是讀(zhù)是另字。 《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寧’。”郭璞注:“人君視朝所佇立處。”所以,“鈞寧”是重位、高位。這里指位居總統(tǒng)、總理,擬授勛與張謇的人。
“寧(zhù)”與“寧(寧níng)”完全是兩個字。編者應(yīng)當(dāng)通過詩歌的用韻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通過查找工具書而獲得確義,這種情況一定得注音的。
20.《春淹雨吝,垞梅開不成片,周視成詩》[4]403:
連天江霧不成雨,百蟄昏昏更不雷。
春若待鞭吾亦懶,流連兩月看林樓。
此是民國十四年四月四日,《通新海報》所載的張謇之詩,一看便知其有誤。因為這是格律嚴整的七言絕句,然而竟然失韻!回看詩題,分明是詠“梅”詩,而詩中竟然看不出絲毫來,便可判斷,結(jié)句的末字當(dāng)是“梅”字。雷、梅同韻。而所以訛誤者,“樓”字之草書極似“梅”字,而諳熟詩律的人可謂一眼便知,決不會導(dǎo)致此等低級錯誤。(此詩在《九錄》與《全集》不誤)
張謇寫詞極少,卻由于編者疏誤,留下錯訛。
21.有《朝中措》[4]104一詞,原詞如下:
朝中措
還山不仗買山貲,薄宦已成時。
一舸將琴與共,十年賣畫誰知?
將閑抵貴,尋詩竹畔,命酒花朝。
即此消沈世慮,人間何處鮮卑。
此詞僅初初一看,發(fā)現(xiàn)不了什么毛病的。問題出在下闋失韻,即“命酒花朝”一句。按詞律,《朝中措》為“雙調(diào),平聲韻,四十八字。”其“貲”、“時”、“知”、“卑(bī)”均押平聲韻。故“朝”必誤。又,“花朝日”在二月,有初二、十二、十五三說,填詞在七月三十,不誤而何?此詞無他本可參校,筆者據(jù)詞律要求與上下語境,擬“期”字,當(dāng)為妥貼。其所以誤者,“期”、“朝”,形極似而誤。
22.有《減字木蘭花》二首[4]441原詞如下:
《減字木蘭花》——初六月
其一
盈盈闕闕,不約遠來庭院月。
俱闕俱盈,只有江潮似尾生。
年長夜短,人盡悲歡誰不管。
儂自多心,潮算冬春月算陰。
其二
十分九闕,前夜鏡奩眉似月。
小扇輕盈,怯怯藏羞尚避生。
更初會短,邀到花間花勾住。
莫帶秋心,初七明朝幾寸陰?
按詞律,《減字木蘭花》是“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8]1495而第二首下闋“花勾住”之“住”,與“短”失韻。今審張謇兩首詞之間,除此處“住”外,用韻全同,可見,原本是用同調(diào)同韻作兩首詞。 故“花勾住”之“住”,當(dāng)為“管”,換成“花不管”、“更誰管”、“花可管”,則通。如此則兩首用韻全同。可見,“邀到花間××管”是張謇創(chuàng)作時的原句。至于后來是張謇修改原稿時忘了當(dāng)初一二首同韻的初衷,還是編者妄改,自然已經(jīng)無從查考。--要說明的是,“花勾住”還是很形象的一句修辭,是從周邦彥《六丑·薔薇謝后作》“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化出的。
以上各例,筆者不否認字形相似是造成訛誤的主要因素;同時也不能否認詩詞格律起到的重要作用,那就是幫助與印證了勘誤的判斷;而且,根據(jù)詩詞的格律還幫助我們找尋出正字。
參考文獻:
[1]張怡祖.張季子九錄(七)[M].臺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
[2]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五卷.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3]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883.
[4]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五卷.下)[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5]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孫通海.莊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責(zé)任編校 黃毓任
Metrical Patterns of Poetry and Correction of Ancient Poetry and Ci——Taking the Correction of ZHANG Jian’s Poets as an Example
XU Nai-wei (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Poetry and Ci differ distinctively from prose in their unique metrics.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istribution and transmission,there were hidden errors which existed for the metrical patterns of poetry and Ci.Therefore,besides all the knowledge and means of prose correction,the metrical patterns of poetry and Ci are necessary for the correction of poetry and Ci.In this essay,we will take the correction of ZHANG Jian’s poetry and Ci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means of finding and correcting hidden errors.
Key words:metrical patterns of poetry and Ci;correction of ZHANG Jian's works;poetry and Ci
中圖分類號:I20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359(2009)02-0088-06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簡介:徐乃為(1949-),男,江蘇啟東人,南通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
基金項目: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張謇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