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本來就是英雄城市!”鐘南山院士為何這么說? 封一座城,救一國人!肺炎疫情嚴峻,武漢向全世界展現出最大的社會責任感。鐘南山院士此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面對鏡頭,滿含熱淚地說:“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一句話,精準概括了武漢人的特質,也擊中了千萬武漢人的內心。回顧武漢歷史上幾段英雄史詩般的故事,我們會發現:武漢,無愧于英雄城市的贊譽。 名將岳飛——屯兵7年,四次北伐南宋名將岳飛和武漢淵源頗深,他雖不是武漢人,卻被封為鄂王,因為武漢是他戰斗和生活了7年的地方。 公元1134年,岳飛奏請收復襄陽六郡,奏章中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得到朝廷批復后,岳飛率領岳家軍開赴鄂州,也就是武昌。在武昌乘船北上時,岳飛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這個flag剛立下兩個多月,岳飛便成功收復襄陽六郡,隨后移屯鄂州,被封為武昌郡開國公。這一年,岳飛才32歲。 之后,岳家軍一直屯駐在鄂州,到公元1140年,岳飛最后一次北伐受詔撤軍。 鄂州是岳飛四次北伐起源地,十萬岳家軍軍魂所在地。江城的磅礴、厚德,山河的靈秀、偉岸,為岳飛訓練軍隊、北伐中原、收復河山,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和物資基礎,岳家軍也在此屯兵7年。 岳飛還曾登上黃鶴樓,看著滾滾長江,遙望中原故土,寫下“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的千古愛國名句。雖然后來因宋高宗與秦檜勾結,致使北伐失敗,但武漢人民沒有忘記這位愛國將領,時至今日,武漢依舊保留著許多岳飛遺跡。 英雄城市,承載得了英雄的格局與胸懷;英雄城市,更傳承著英雄的忠魂,將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延續至今。 洋務運動——敢為人先,勇開新政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中有識之士為維護統治發起革新自強“洋務運動”。當然,新生事物總會遭遇頑固派阻撓。但在武漢,優秀的武漢時代精英們,以敢為人先的精神,沖破重重阻撓,勇敢地走在時代前列,大膽學習西方先進教育、科學技術。 教育方面,武漢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等眾多知名大學。在生產制造方面,創立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等眾多現代化企業…… 張之洞創辦的湖北工業學堂 武漢洋務運動期間采取的系列措施有效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萌芽,加快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對后世影響深遠! 敢為人先,勇于破舊立新,武漢如同一個英雄般以舍身忘我的情懷,勇敢地沖在時代前沿。 武昌起義——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在中國近代史上,武漢最著名,影響最深遠的歷史事件,當屬武昌起義。 由于晚清時期統治階級腐朽,清朝末年,各地仁人志士起義不斷。1911年10月10日,武昌,在革命黨人精心準備與策劃下,武昌起義爆發,經過連夜激戰,在革命黨人奮不顧身、前赴后繼的戰斗下,革命軍最終順利攻占武昌城,打響了辛亥革命勝利的第一槍。 被革命軍炮擊后的湖廣總督府 武昌起義成功后,漢陽、漢口革命黨人也分別攻占漢陽和漢口,武漢三鎮成功光復。隨后,湖北軍政府成立,改國號為中華民國。革命火焰也迅速席卷全國,湖南、廣東等15省宣布獨立。武昌也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吸引著眾多向往的進步青年加入革命的陣營,照亮了中國未來前進的道路! 不畏強暴——第一個收回外國租借的城市1927年1月3日,為慶祝北伐戰爭勝利和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傳隊在漢口江漢關前臨近英租界的空地上講演,吸引了眾多群眾。但當時的漢口租界,各個國家對這種情況持恐慌態度,害怕國人闖入租界,他們立馬派遣巡捕和僑民義勇隊手持槍械,沿街布防。隨后又把當時駐漢口的英國海軍長江分艦隊司令卡梅倫找來,請求派兵及軍艦支援。 隨著演講活動的結束,群眾開始有序后撤,就在此時,英國租界的士兵開始瘋狂用刺刀向群眾沖擊,刺傷30多人,2人重傷,這就是歷史著名的漢口“一·三”慘案。 英方暴行激起了長期郁積在武漢人民心里的怒火。在中國共產黨李立三、劉少奇等人領導下,武漢罷工、罷市、罷課,在漢口召開30萬人的反英示威大會。當游行隊伍到租借附近時,勇敢的武漢人民勇敢地沖進租界,登上樓頂,扯下英國國旗,占領租界區,將反帝運動推向高潮。 英勇的武漢群眾圍在英租界的一棟大樓門前 當時,武漢國民政府也應群眾呼聲向英國提出收回租借區的正義要求,在強大的人民反帝運動前,英政府最終做出讓步,與武漢國民政府簽署協定,漢口租界不久便交還中國。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外交斗爭中的一次重大勝利,武漢也是第一個收回外國租借的英雄城市。 武漢保衛戰——摧毀日軍速勝美夢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狂妄的日軍叫囂著3個月內滅亡中國。雖然中國丟失了北平、上海、南京,但中國人民依舊頑強抵抗著。而就是從武漢會戰開始,中國人民徹底打破了日軍速勝美夢。 1938年 7月24日,日軍向九江進犯,守軍奮起抗擊,揭開了武漢保衛戰的帷幕。中國軍隊先后投入14個集團軍約100萬精兵,在“共同生死,保衛武漢”口號下,每個參加武漢會戰的將士都抱著舍身救國、堅持到底的信念在戰斗。 向武漢推進的日軍 同時,武漢地區人民群眾的抗日救亡熱情空前高漲。大批愛國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云集武漢,先后組織了武漢青年救國團等幾十個抗戰的群眾團體。短短5天時間,籌資達百萬元以上。“保衛大武漢”成為全國共識。 武漢軍民萬眾一心,殊死奮戰,武漢保衛戰堅持到當年10月底,極大消耗了敵軍,為抗戰進入相持階段贏得寶貴時間。據統計,日軍死傷約20萬人,含將校級軍官698人。海空軍被擊毀擊傷艦船達百余艘,飛機百余架。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但留給敵人的是一座空城。依靠武漢保衛戰贏得的寶貴時間,一大批工礦企業最終得遷后方,從而奠定了戰時中國工業的基礎,為全民族抗戰取得最后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武漢是中國中部的中心城市,承東啟西,接南轉北,九省通衢,這樣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武漢必有吞吐山河的大氣磅礴,也注定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武漢人天生豪邁。武漢人曾敢開新政,敢推翻千年封建帝制,如今也定不會輕易被打倒。 加油,武漢! 加油,中國! 來源:國防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