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隨著蜀國皇帝劉禪的投降,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結束,而司馬昭也將劉禪封為了安樂公,可以說對于劉禪也是仁至義盡,那為什么三家歸晉之后,魏國皇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首先我們來看看在曹魏時期的爵位是怎么分的,曹操掌權之后,廢掉了之前的之前的爵位賞賜,但是魏文帝曹丕篡位之后,定爵制為九等,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國號、封地,縣侯以下無封地而有租稅,魏文帝曹丕的這一做法,也改變了當時曹操制定的無封地、無食的制度。
劉禪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當時的晉王司馬昭,蜀國雖然投降,但是卻經歷了姜維、鐘會之亂,之后鄧艾也被猜疑死掉,一場蜀國大亂也造成了司馬昭兩個親信的死,可以說損失慘重啊,于是司馬昭也開始安撫蜀地,而劉禪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作為投降皇帝的安置也就成為了司馬昭的第一任務,封為公,也讓蜀地看到魏國對蜀人也是有好的。 二、當時的晉王司馬昭掌權,可以說自己才位居王,所以劉禪絕對不能與自己平等,所以劉禪只能被封為公。 三、對劉禪的嘲諷,因為“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的典故),也讓司馬昭對他放心,于是出于諷刺封為“安樂公”。
曹奐可以說是魏過的正統,但司馬炎繼承晉王之后,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魏國成為三國第二個滅亡的。曹奐被封為陳留王也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魏國作為當時中原地區正統王朝,也滅掉蜀國,三國已經變成魏國獨大,吳國偏距江東而已,晉王司馬炎要篡位登基,所以對于正統的曹魏皇帝曹奐,當然要妥善安排,封王并不為過,并且給予他使用天子旌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等等的待遇。可謂亡國皇帝中待遇最好的。 二、此時已經成為皇帝的司馬炎,也不在乎封王了,因為晉王已經成為過去時了,曹奐的王爵可以封,而且“陳留王”明顯有諷刺意味,漢獻帝繼位之前就是“陳留王”,再封曹奐為陳留王,明顯有對曹魏政權的諷刺之意。
孫皓是吳國的皇帝,吳國稱帝最晚,滅亡也是最晚的,吳國投降之后,西晉做到了統一,而吳國皇帝孫皓封為歸命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吳國的開國皇帝孫權,曾經被曹操封為“南昌侯”,在魏國和蜀國相繼建立政權,曹丕和劉備都稱帝,而吳國因為跟蜀國的矛盾表示歸附曹魏,被曹丕封為吳王,但之后吳國又背棄曹魏,同蜀國修好,這讓魏國人對吳國并不有好,認為其是“朝秦暮楚”之人。 二、蜀國投降、曹魏政權被篡奪之后,晉朝皇帝司馬炎對兩國皇帝的妥善安排也是對吳國的警示,寓意投降則一切安好,不降只等準備就緒攻伐。但是吳國并沒有選擇一開始就投降,更是在晉朝建立之后,多次與晉國交手,這也讓晉朝在吳國投降之后,對吳國人士并不善待的原因。 三、“歸命侯”,這也是對吳國皇帝孫皓的諷刺,真正的晉朝六路大軍壓境的時候,吳國才真正的意識到晉朝的強大,于是孫皓才選擇投降,這個歸命侯就是順應天命歸順投降的亡國之君,歷史上僅有兩位,孫皓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吳國的侯位并不像魏國和蜀國那樣得到了世襲。 司馬家對三國的冊封,也表示出很明顯的意思,不但對自己皇權的象征,更是對三國的諷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