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風起云涌的三國時代,隨著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畫上了句號,這便是“三家歸晉”。對于三家的亡國之君,司馬家給予的封號是不同的。其中魏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漢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帝孫皓則只是一個歸命侯。同樣是亡國之君,江山同樣歸了晉,為何三人的封號區別這么大呢? 眾所周知,三家滅亡的先后順序是:魏滅蜀、晉代魏、晉滅吳。要知道為什么魏蜀吳三家的待遇不同,就得從司馬家入手。公元263年,魏丞相司馬昭兵分三路攻蜀。鄧艾險途暗渡奇襲成都,迫使蜀漢皇帝劉禪投降,蜀漢自此滅亡。劉禪被抓到洛陽居住,并封為安樂公。劉禪在此期間,還鬧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笑話。此時的司馬昭已經是魏國的實際掌權者,再加上這滅蜀的不世之功,已經離改朝換代只有一步之遙。 雖然司馬昭之心是路人皆知的,但他礙于所謂的面子,將這事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去完成,就像當年曹操不稱帝而讓曹丕去稱帝一樣。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司馬炎襲封晉王、拜相國。同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奪得了老曹家的江山之后,司馬炎需要面對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怎么處置曹奐。畢竟皇位是人家“禪讓”給自己的,如果殺了他就證明自己是搶得了,所以只能讓他活著。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曹奐從皇帝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既不能和司馬炎一樣,也不可能成為普通人,那就只能效仿曹丕封漢獻帝一樣,給他封個爵位讓他富貴一生。當年曹丕給劉協封了個山陽公,是個公爵。但司馬炎不能再給曹奐封公爵,因為在這之前老爹已經給劉禪封了公爵。如果再封曹奐為公,那么魏蜀兩國就是同樣的地位了。因為司馬家的天下來自于老曹家,自己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也是來自于老曹家。 如果給曹奐封公爵,那就說明魏國和蜀國同樣不具備法統,這是司馬炎不愿意接受的。因為只有魏國是合法的,晉國也才是合法的。而為了凸顯這個合法,必須要將曹奐封的比劉禪高,所以只能封王。公元280年,晉軍攻破建康城,吳國皇帝孫皓投降。按說司馬家的天下來自老曹家,既然給劉禪封了個公爵,也應該給孫皓封個公爵才是,但卻偏偏只封了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王爵之下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比公爵低一級。對司馬家而言,三國之中當數魏國最為尊貴,這一點毋庸置疑。而蜀國和吳國,也并非同一個級別,吳國根本不具備合法性。三國的建立,曹丕是受漢獻帝禪讓得來的,有法統;而蜀漢的開國皇帝則是漢室宗親,有血統。而吳國呢?既不具備法統,更不具備血統,是徹頭徹尾的“亂臣賊子”。所以即便是亡了國,吳國也不可能和蜀國并列,孫皓也不配和劉禪并列稱公。 當然,司馬家也不能對孫皓太過小氣,畢竟老孫家在江南經營了幾十年,刻薄了孫皓也容易引起吳國舊民的反抗,得不償失。但好在殺亡國之君的先河是后世宋武帝劉裕開創的,所以陳留王曹奐、安樂公劉禪和歸命侯孫皓都能夠安度晚年。雖然曾經的生殺奪予大權不再,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也比后世那些被殺的亡國之君幸運的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