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guān)注 《詩經(jīng)·大雅》中有一篇《韓奕》,講的是周宣王時期韓侯入朝受封、覲見、迎親、歸國和歸國后的活動。全詩六章,其中第六章的文辭如下:
這里的韓侯是西周初年受封的韓國國君,此韓國并非戰(zhàn)國三晉之韓國。那么,韓侯之國又在哪里呢?《史記·韓世家·正義》引《括地志》曰:“韓原在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又韓城在縣南十八里,古韓國也。”按照《括地志》的說法,此韓國位于今天陜西省渭南市下轄的縣級市韓城市南部,地處黃河西岸,關(guān)中盆地東北隅。 但是,從《韓奕》中“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的文辭又明顯透露出在周宣王時期韓國曾經(jīng)徙封,而且是遷到北方的。周宣王在位期間,“王錫韓侯”,即是重建韓侯之國,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北省固安縣一帶,“其追其貊”和“奄受北國”的意思是韓侯負責管理“北國”的穢、貊兩族。 從后來韓國徙封的地理位置看,韓侯之國與燕侯之國同是西周王室的“外服”藩國,主要的職能是鎮(zhèn)壓邊遠地區(qū)的異族反抗。西周末年,封建體制瓦解。燕國和韓侯之國在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遭到嚴重的挑戰(zhàn),結(jié)果是始封于召公的燕國領(lǐng)土大大向燕山以南退縮,而“韓侯之國”則徹底瓦解。 位于河北的韓國滅國之后,其遺民中之一部分人越海遷往朝鮮半島南部,這便是日后半島所謂的“三韓”之“韓”的由來。 在韓侯之國的遺民之前,大陸華夏族亦有先民進入朝鮮半島,那就是史籍中記載的“箕子朝鮮”。據(jù)唐朝人孔穎達為《尚書·洪范》注疏曰:
如果孔穎達的這一解釋成立,那么箕子為何會“走之朝鮮”呢?蒙文通先生在《周秦少數(shù)民族研究》一書中提出朝鮮半島在商代就有一“古辰國”,是殷商的海外屬國:
按照蒙文通的解釋,箕子走之朝鮮,其實就是去了商族的海外屬國,等于在半島復國了,而國號并不是“朝鮮”,而是“辰”,位于今日半島南部。“辰”的國名與東方民族的原始崇拜有密切關(guān)系,“辰”為東方之“最明”的星宿,以辰命國,辰國為東方日出之國。 到了春秋之初,箕子后裔遷至大同江下游,并改名為“朝鮮”。韓侯的后裔浮海東遷,沿著箕子東來的路線到達韓半島的南部。“箕子之國”北遷之際,恰是“韓侯之國”東來之時,韓人將遷居之地命名為“韓”,而古“辰國”之名依然保留。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是絕對準確,但是起碼明確了一個事實,在春秋之前,并無“朝鮮”之名。揆諸文獻,先秦文獻之載西周歷史也的確皆不見“朝鮮”一詞,《史記·宋世家》也只是說“周封箕子而不臣”,后面也沒有任何下文。 “辰”與“韓”便成為半島中大陸移民與土生部族共同的政治資源,深刻地影響到后來的政治文化。羅繼祖先生對后來半島“三韓”的說法有過一番考略,他認為半島之“韓人”由三個部族合成。其一為商族,“即箕子一支和隨著箕子入海的一批商族遺民”,是為辰韓;“一種是當?shù)赝林褡澹嗉串數(shù)氐脑家芈洌@部分人數(shù)最多,占地最廣,是為馬韓”;另一種便是周朝的韓侯之國遺民,稱之為弁韓。 羅繼祖先生的結(jié)論似乎忽略了春秋之后半島與大陸的人口流動。事實上,“韓侯之國”的部分移民到達古“辰國”之地之后,已與當?shù)赝林褡迦跒橐惑w,后來便成為該地的“土著”韓人。而史載“馬韓”形成最早,并且是當?shù)氐耐林澹送林迩∏【褪恰绊n侯之族”與“辰國”之地的土著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體。 另外,“辰韓”之“辰”,應取名于“古之辰國”之“辰”,這一民族應是該地之土著族與一部分逃往至半島的秦人和后來的衛(wèi)氏朝鮮人融合而成的。《三國志·東夷傳·韓傳》說,“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不與馬韓同,······相呼皆為徒,有似秦人”。至于“弁韓”,也不可能純粹是周人,而是秦漢移民與先前的韓侯遺民融合產(chǎn)物。 “三韓”的地理位置,目前學界已經(jīng)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馬韓位于半島西南部,大致在今韓國京畿道中南部和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以及忠清北道西部地區(qū)。《后漢書·東夷傳·韓傳》云:“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辰韓的領(lǐng)地,應包括今慶尚北道大部以及慶尚南道、忠清北道部分地區(qū),而弁韓則位于今洛東江中下游地區(qū),主要包括今慶尚南道大部,慶尚北道小部地區(qū)。“三韓”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應該說,它們是在上古“辰國”之地逐漸分化出來的。 “辰”、“韓”、“朝鮮”都是半島的政治歷史文化資源,對后世歷史影響極大。公元1401年,李成桂之子李芳遠被明朝冊封為朝鮮國王,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的國名“朝鮮”再次出現(xiàn)在半島歷史舞臺。 1392年高麗將軍李成桂政變上臺,1401年其子李芳遠被明朝冊封為朝鮮國大王,成為明朝藩屬國。1897年10月12日,朝鮮王朝的第26代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從朝鮮王國到大韓帝國,似乎是在擺脫與大陸之間的宗藩紐帶,但是李熙君臣似乎忘記了“韓”之國號源于韓侯之國。1945年二戰(zhàn)結(jié)束之后,半島從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中獲得解放,然而分治為兩國,南北兩國的國號選擇其實恰恰是繼承了古代箕子朝鮮與三韓之分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