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韓國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它位于朝鮮半島的南部,2005年,它成為繼日本和新加坡之后第三個成功躋身發(fā)達國家行列的亞洲國家。說起來,韓國的歷史與古代中國有很多的淵源,從他們現(xiàn)今的地名便可見一斑,徜徉漫步于他們的漢陽、丹陽、江陵等城市(郡)間,你會懷疑自己來到了湖北省。 韓國人當然知道中國的戰(zhàn)國七雄里也有一個同名國家,但韓國的歷史學者可沒有與那個“韓國”攀附交情,他們認為,當年同為戰(zhàn)國七雄的楚國,倒是與韓國有著莫大關系。 秦始皇派人東渡,徐福的牌子在后世打得最響亮,沒辦法嘛......人家后來改行賣了糖果。但少有人知,同時期其實秦始皇玩的是雙保險,除了徐福,他還派出了楚國方士韓終,同樣是率領的童男童女搭配陣容,同樣也攜帶了一些農(nóng)具和五谷,同樣是乘船駛?cè)肓嗣C4蠛?.....最后也同樣是沒有回來。 朝鮮李朝后期的著名實學派李圭景在《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中這樣認為:當年的兩位使者中,徐福到達日本,而韓終則順利搶灘登陸半島南端,成為了后來的馬韓王(馬韓即是三韓中的一韓)。 所以,韓國和戰(zhàn)國七雄的韓國,還真是沒啥關系。 在中國歷史上,韓國作為國名,沒有機會和實力成為一個大一統(tǒng)的朝代國號,事實上,韓國在戰(zhàn)國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與其他六霸相比,面積最小,國力也是公認的最弱,又是地處中原四戰(zhàn)之地,能成功熬到最后一集,靠的主要是上佳的武器制造水準和縱橫開闔的運作能力,關鍵時刻敢于決斷,該割地賠款時絕不含糊。 賣了半天關子,五個韓國,其他四個在哪里?第一個,其實是在戰(zhàn)國韓國的前面,春秋時期也有過一個韓國。西周建立后大封諸侯國,原則就是外姓人封地遠,本家人封地近,周武王的一個兒子,也就是周成王的一個弟弟,被封在了韓城(今陜西韓城)。 公元前757年,近在咫尺的晉文侯滅掉了韓國,韓國享國祚二百八十多年。再后來曲沃武公(晉武公)成為晉國主人,把韓地打賞給了他的叔叔韓萬(其實該叫姬萬,封地在韓嘛),韓萬也叫韓武子,被認為是天下韓姓的祖先(也有認為他的曾孫韓厥才是韓姓祖先),也是后來的戰(zhàn)國七雄的三家分晉時的韓康子的十世祖。 第二個,秦末六國復辟時曇花一現(xiàn)的韓國,它是由戰(zhàn)國時期韓國王氏后裔韓王成建立的,項羽封了他做韓王,后來我們知道,張良無償支援劉邦去了,項羽十分惱怒,加上他認為韓國對滅秦大計沒起到應有的貢獻,找個借口出氣,把韓王成殺了,國滅。 第三個,秦末漢初跟隨劉邦的韓王信,他也是戰(zhàn)國時期韓國王氏嫡系后裔,公元前205年被劉邦封韓王,公元前196年,由于聯(lián)合匈奴人對抗劉邦,兵敗被劉邦所殺,國滅。 如果說前三個和戰(zhàn)國韓國都是一家子(源出自周王室),那么這第四個距離的年代就遠了。 第四個,歷史的車輪走過了近一千六百年后,到了大明王朝洪武年間,韓國又神奇的復國了,不過這次是朱元璋的中原王朝的內(nèi)部藩國,1391年,朱元璋封第二十子朱松為韓王,后來就藩平?jīng)觯绲澞┠辏┐n王朱韶?被李自成所殺,國滅。 從漢代到明代,受封韓王的包括北魏、唐、五代、宋、遼、金各朝代計有29位之多,但他們不像漢代和明代當王爺有大片藩國封地,建立“韓國”也就無從談起。 沒錯,宋真宗也當過韓王! 中國歷史上五個貨真價實的韓國已經(jīng)介紹完畢,再搭贈兩個疑似的副產(chǎn)品。第一個,中國東北疆域史專家、歷史學教授程妮娜女士曾經(jīng)在她的著作中考證過,西周時期,中國東北地區(qū)也存在有一個韓(侯)國,而且曾是西周時的地區(qū)小霸。 這個韓國是由穢族和貊族融合建立的,建都開原(當時也叫韓城),后來這個韓國迅速成長為“東夷長”,統(tǒng)領著燕國、箕氏朝鮮、孤竹國、令支國一幫小弟,直到戰(zhàn)國中期,還與燕國和箕氏朝鮮呈三國鼎立之勢,最后被朝鮮吞并。 假如程妮娜教授的觀點成立,可以設想,這個“韓國”與后世半島倒是有著絲絲縷縷的關系。 第二個,百年前的日韓合并后,在1919年的上海,韓國流亡人士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1941年該臨時政府還宣布重慶是大韓民國“借地辦公”的臨時首都,直到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才“還都”半島,期間輾轉(zhuǎn)上海、杭州、鎮(zhèn)江、南京、長沙、廣州、柳州、綦江、重慶九個城市,在中國整整呆了27年。 假如以上兩個各算半個、合湊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jīng)有過六個“韓國”,或者,五個半?
|
|
來自: 歷來現(xiàn)實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