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州中醫藥大學李賽美教授 經方,從古至今始終被中醫界眾多名家推崇,那么,為了達到顯著的療效,我們在臨床使用經方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今天,小師妹整理了廣州中醫藥大學李賽美教授臨床使用經方的心得與臨床病案供臨床中醫師參考學習。 導讀: 李賽美是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傷寒論》教研室主任。 擅用經方治療糖尿病、甲亢、肝病等疑難病癥,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此次疫情李賽美教授也多次參與會診,并根據此次疫情特點,用寒熱并用、扶正祛邪的組方思路開具新冠肺炎防治方,在臨床運用中取得了顯著療效。 一、經方貴變通 《傷寒論》成書距今1800年,隨著時代變遷,人們體質、環境及疾病譜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與仲景時代完全合拍的病證不是太多,然其辨證論治原則、方法是永恒的。 當今臨床運用經方宜司“守方守法”與“變方變法”二途。 如病證、病機相宜之典型者、則從其方; 若部分符合、但不全者,則宜經方與經方疊加、經方與時方合用、古今結合、中西結合,或從其法,或用是方。 此外,藥物加減也宜審慎,如桂枝湯證兼證,均在加一減一之中,功效發生了較大差異。 李教授診療處方,大多用傷寒方,然金匱方、溫病方也在運用之列,或合用,或獨用。 醫案例舉 麥某,女,40歲,2006年5月16日初診。 全身骨節疼痛10余年,頸椎病史4年。 診見:全身骨節疼痛,寒冷時疼痛尤甚,惡寒,日稍苦,白帶量多,月經提前,納可,寐差,二便調,舌淡、苔白滑,脈弦滑。 中醫辨證屬太少合病、營衛運行受阻。 治以解表邪,暢營衛,和樞機。 方用柴胡桂枝湯加味, 處方: 柴胡、黃芩、生姜、大棗、半夏、桂枝、三七各10g,太子參、薏苡仁各30g,茯苓、葛根各15g,炙甘草6g。 每天l劑,水煎服,共5劑。 5月23日二診:藥后全身骨節疼痛好轉,上肢少許疼痛,天氣變寒及雨天時關節仍疼痛,納可,眠稍差,小便可,舌淡、苔薄潤,脈弦滑。 繼用上方去葛根加牡蠣30g,浙貝母10g。 繼服5劑后,患者諸癥如失,白帶及月經恢復正常,隨訪3月,未見復發。 二、“六經”詮雜病 李教授認為,《傷寒論》對外感病,尤其于疑難雜癥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其六經辨證反映了外感病發生、發展、變化與轉歸,由于外感與內傷常兼夾,且六經與臟腑相連,六經辨證體系是融經絡、臟腑、陰陽、正邪、氣化、疾病發展階段、治法、方藥、調護在內的綜合性臨床辨證論治體系,是所有辨證體系的基礎,因而疑難雜癥均可按六經辨證進行診治。 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為主要特征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其急、慢性并發癥可涉及人體全方位、多臟器,因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臨床上可通釋“六經”傳變過程和相關湯證。 如合并感染,或并發周圍神經病變,可歸屬太陽病; 三消癥明顯者,可歸屬陽明病; 合并抑郁癥、或肝臟疾病者,可歸屬少陽或厥陰病; 合并胃腸植物神經損傷者可歸屬太陰病; 合并心腎損傷者可歸屬于少陰病。 尤其六經病變證,往往表里相兼、寒熱錯雜、虛實夾雜,更能體現糖尿病多種復雜病證特點。 如太陽蓄水證之五苓散合用溫腎之四逆湯或茯苓四逆湯、以及真武湯治療糖尿病合并神經源性膀朧之排尿困難,太陽與少陰合病,太少同治; 痞證之三瀉心湯與氣虛氣滯腹脹之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糖尿病合并胃輕癱;炙甘草湯治糖尿病合并心臟病變等,均有良好療效。 醫案例舉 朱某,男,53歲,2006年3月18日初診。 反復鼻衄5月余,經系統檢查未發現異常,此前已經幾家醫院治療都未見效果,每天于夜間9~11時流鼻血,伴鼻癢,噴嚏,心悸、心慌,舌淡暗、苔厚黃膩,脈右細左滑。 中醫辨證:風邪襲表,肺竅不利,兼有郁熱。 治以解肌祛風,佐涼血止血,方以桂枝加葛根湯合犀角地黃湯加味。 處方: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生地黃、牡丹皮、水牛角、三七、蟬蛻、桑白皮各10g,炙廿草6g,葛根30g。 每天1劑,水煎服,共5劑。 二診:自訴流鼻血尚有,但次數已減,鼻癢、有熱感,晚上稍覺煩躁,舌苔白黃膩。 中醫辨證:邪郁肌表,兼里熱未除。 治以辛溫微汗,佐用清熱涼血。 方以桂枝二越婢一湯加味。 處方: 桂枝、白芍、大棗、苦杏仁、炙甘草各6g,石膏(先煎)20g,生地黃、仙鶴草各15g,牡丹皮、黃芩各10g,炙麻黃、生姜各3g。 繼服5劑。 2周后患者告之,未見鼻衄,諸癥如失,精神清爽。 三、痹證重解表 李教授認為,在痹證急性發作或加重期,仍以祛邪為要,尤宜從表散邪。 如《傷寒論》之麻黃湯、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柴胡桂枝湯等,均是治痹常用之有效方。 治痹不遠溫,無論是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痛風、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關節退行性變,以辨識寒熱虛實為前提,用方不可一味寒涼,以冰伏其邪,且不利于通痹止痛。 宜在扶正基礎上,用藥貴乎通達流暢,或補氣行氣,或溫通行滯,麻黃、桂枝、附子、生姜為其常用,或佐用一二,或守成方。 醫案例舉 李某,女,30歲,2005年9月5日初診。 產后腰痛2年余,每遇寒冷天氣則加重,休息則減。伴頭暈,惡寒,寐差,多夢,乏力,二便調,月經正常,舌淡紅、苔稍黃,脈細滑,無外傷史,相關檢查未見異常。 中醫辨證: 產后氣血不足、陽氣虧虛,復感寒邪。 治以溫陽固表,祛風活血。 疏方桂枝加附子湯加味。 處方: 桂枝、白芍、生姜、大棗、三七(先煎)、附子(先煎)各10g,炙甘草6g。 每天1劑,水煎服,共5劑。 二診:諸癥有改善,但仍腰痛,怕冷,舌淡、苔薄白,脈細滑。 前方三七改為12g,繼進7劑。 三診:腰痛改善明顯,舌淡、苔白,脈細。 繼以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調理善后。 處方: 桂枝、附子(先煎)各15g,白芍、生姜各20g,太子參30g,炙甘草6g,三七(先煎)12g,繼服7劑。 1月后患者告之,腰痛已除。 四、郁證宜通補 李教授認為,郁證疏泄太過則耗氣,鎮逆日久則損陽,正氣日衰,郁從何解? 臨床有由郁致虛者,也有因虛而致郁者。 治以扶正祛邪為本,貴在通補,即補而不滯,行而不散,其扶正與祛邪之多寡在于守病情之進退。 臨床常以解郁行滯之四逆散為基礎方,或佐四君子湯補氣,或配四逆湯溫陽,或佐百合地黃湯養肝,或伍六味地黃湯滋腎。尤喜用柴胡類方,方中參、棗、草能補中健脾,寒溫并用,攻補兼施。 加強心理疏導對郁證治療也很重要。 醫案例舉 盧某,男,30歲,2006年2月1日初診。 自覺周身不適,氣不順暢10年。 時伴有氣沖,右側身體上半身至少腹部游走性疼痛,小便時作痛,納寐可,大便調,舌淡紅邊有齒印、苔白膩,脈弦滑。 中醫辨證: 肝氣郁結,兼脾虛夾濕。 治以補氣行氣,舒肝解郁,方用四逆散合附子理中湯加味。 處方: 柴胡、枳殼、白芍、白術、荔枝核各10g,炙甘草、附子、梔子各6g,牡蠣、茵陳各30g,茯苓、黨參各15g。 每天1劑,水煎服,共5劑。 二診:諸癥減輕,氣較前暢順,但仍感左側肢體疼痛伴有汗出,舌稍暗、苔薄白,脈細滑。守原法酌加活血通絡之品。 處方: 茯苓、檳榔、路路通各15g,黨參30g,白術、柴胡、枳殼、白芍、烏藥、川芎、香附各10g,炙甘草、附子各6g,再進5劑。 三診:癥狀明顯改善,疼痛已止,囑其原方間服,每月服3~5劑,調理善后。 李賽美教授在臨床,始終堅持用療效說話,不斷學習,不斷突破,精研傷寒,臨床用藥精準,療效顯著,并且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獲得諸多患者的稱贊。 |
|
來自: 彼案 > 《風濕.腫.痿.骨痛.痛風.類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