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振英 2020-02-21 “久客懷歸辭舊知,扁舟江上欲行時。多情最是垂虹月,千里悠悠照別離。” 文徵明的這首詩描寫的對象便是垂虹橋。垂虹橋,經過歷史的變革,雖然現在它已經成為了一座斷橋,但她依然是我們吳江人心中家鄉的橋,2019年垂虹斷橋入選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寶”。那么,關于垂虹橋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垂虹橋位于松陵鎮東門外,舊時素有“江南第一長橋”美譽,名聞遐邇。垂虹橋最早興建的歷史要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時期。 吳江博物館副館長汝悅來:“吳江設縣的時候,縣城松陵鎮它是一個太湖中的孤島,所以他要連到塘路就必須要有一座橋,而且縣城這個島和通塘路這個路之間隔著水道,還是吳淞江的源頭,太湖的水就從這個地方進入。吳淞江所以風浪很大,很不方便,一直有水患。所以,為了出行方便就在這個地方建一座橋。” 
北宋慶歷八年六月,新橋落成,取名利往橋,俗稱長橋。最初,垂虹橋為石墩木橋。元代泰定二年,由縣令張顯祖易木為石,用武康石壘砌,改建為62孔連拱石橋,橋孔環環相扣,“環如半月,長若垂虹”,橋中間有三個大橋孔,可供船只通行。垂虹橋建成后,消除了蘇杭驛道的最后一個險要大渡口,蘇杭驛道也因此通暢了起來,從此之后,吳江地區商賈云集,文人墨客也常往來于此。唐寅、祝允明、文徵明、蘇舜欽、吳龍、柳亞子等數百位歷代名人為其吟詩詠詞,潑墨作畫。 在婉約詞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姜夔,留下一曲《過垂虹》:“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寫不盡江南的百媚千嬌,唱不完垂虹的風情萬種。 吳江博物館副館長汝悅來:“垂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落在人間。垂虹橋的成名,不僅僅是蘇東坡寫了筆記,我覺得它成名主要是,米芾在元祐三年,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在了米芾最著名的蜀素貼當中“斷云一葉洞庭帆 ,玉破鱸魚金破柑,好作新詩寄桑苧,垂虹秋色漫東南” 垂虹成名應該是得名于這首詩。” 此后,垂虹橋歷經明清兩朝十多次修建,橋孔增至72孔,最長時全長有500多米,成為蘇南第一長橋。論結構與現今寶帶橋相似,然而橋身之長,孔數之多,修葺之頻繁,在中外建橋史上極其罕見。正如當代橋梁設計大師茅以升所言:“吳江垂虹橋與河北趙州橋、福建泉州洛陽橋,同為我國古代有名的橋梁”,然而由于年久失修,1967年5月2日夜晚,垂虹橋突然塌陷。 吳江博物館副館長汝悅來:“垂虹橋上最重要的景觀就是垂虹亭,垂虹亭是居于垂虹橋上當中這一孔大孔,垂虹橋是三起三落,當中最高的橋孔上面有一座垂虹亭。垂虹亭底下還有一塊記錄太湖流域水患的水則碑,水則碑記載了兩次水患的情況,是保留了我們吳江重要的水文資料的一塊石碑,也是顯示了吳江人治水的科學成就。” 
垂虹橋歷經滄桑,1996年和2005年,先后修繕了西端和東端,兩邊分別留下10孔和7孔斷橋,為千年垂虹橋保留了一點遺跡。垂虹橋是一道記憶,也是一種文化情結,吳江的路、文學社團、文化活動等名稱,都以“垂虹”命名,垂虹成為吳江的一張名片,這也是吳江人留住垂虹的一種方式。 吳江博物館副館長汝悅來:“我們吳江有很多歷代學者喜歡用垂虹來做自己的別號,比如清代早期的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徐釚,也就是名醫徐靈胎的祖父,他就是號虹亭。近代我們南社的創始人之一,南社三杰之一的陳去病 他就字號垂虹亭長。所以垂虹是吳江名勝的一個標志,也是歷代吳江人心目中深深的一個文化情結。” 
平日里,垂虹橋也是平民百姓的休閑地,垂虹橋畔的百姓喜歡到垂虹橋上談談山海經,拉拉家常。 吳江博物館副館長汝悅來:“垂虹橋的風俗有很多很特別的,比如說,觀燈,其他地方民俗當中的觀燈都是在元宵,但是吳江的觀燈就是在中秋節,在垂虹橋上觀燈。垂虹橋還有一個風俗,就是蘇州的人送客,如果往南走比較客氣的人,就一定要送到垂虹橋折柳而別。” 成為斷橋的垂虹橋,失去了通行功能,在它的東側建起了,一座可供人車通行的大橋,橋孔跟垂虹橋有些相似。如今,這里也以垂虹橋遺跡為中心,建成了一座市民公園。園內還修有一座仿古的華嚴塔與垂虹橋相映成輝。雖然由于地理及水文環境的變遷,已無可能再現“江南第一長橋”的盛景,但景區的建成也算是為千年吳江及近千年的垂虹橋留下一段留念與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