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這很正常。出現心理問題,也是我們心理成長的機遇。 但是,心里不是想改變就能改變的。比如知道不應該害怕,但還是恐懼,知道應該自信,但還是自卑。 知道不應該緊張,但是越想不緊張就越緊張!很多時候心里有“不由自主”的特性,意志力有時是蒼白無力的。 面對心理困擾,我們不需要用意志力去解決,而是要從心理的角度去調整自己,我們可以從這幾個角度試著調整自己的狀態與心情,緩解內在的困擾與困惑。 一、首先平復情緒心理有一定的規律,改變也需要專門的方法。這也是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原因。 比如,在過于低落的情緒之下,即使有意去思考正面積極的方面,感覺也遲鈍;此時會不由自主地對負面消極的方面感覺更敏感,從而繼續產生低落的情緒,所以往往難以擺脫,甚至會抑郁。這就是情緒影響認知的規律,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調節情緒而不是思來想去。 情緒產生之后,會通過植物性神經引起生理上的反應,比如肌肉、心跳、呼吸的變化,這種反應會持續一段時間。而植物性神經是不受意識控制的,所以有時用意志來調節情緒,效果不佳,此時不如采用運動等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情緒慢慢平靜下來。 情緒驅力也會影響意志發揮作用。比如,很生氣了,情緒會驅動我們發火,有時想忍也忍不住。又如喝酒、吸煙成癮,明明知道不應該去喝、不應該抽,但還是不由自主,這就是情緒的驅動力量。 每次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要學會是察覺自己的情緒,練習察覺,會讓我們意識到情緒的力量,你對情緒察覺力越多,慢慢后期你就可以有意識進行控制了。 二、用認知對抗內在困擾每個人都會遇到恐懼,比如我曾公開發言時可能會不由自主地緊張,并且越是告訴自己不要緊張反而會越緊張,所以意志幫不了多少忙。 此時如果學會改變自己的認知,比如:就像平常一樣說話就可以了,那樣表現反而最好,可能就不緊張了。 如果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說話做事就會沒底氣。如果學會“理直氣壯”認知的方法,我走我的路,這是我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何干,就可以變得有底氣了。 認知和意志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有時我們面對自身壓力太大,雖然憑意志可以堅持,但會讓人感到煎熬,此時,如果改變認知,學會“做能做的事情,其他的順其自然”,壓力自然小很多。 再談談強迫癥,其實強迫癥是習慣性出現的懷疑,這種懷疑出現之后,會產生驅力,驅動你去消除這種懷疑。 這是不由自主的,如果與之對抗,不順應這種想法,可能會感到緊張焦慮。比如,有潔癖的孩子,當他懷疑自己手不干凈的時候,會抑制不住地反復洗手。 此時,如果父母不讓洗,孩子會感覺很難受。但是你可以慢慢告訴自己,洗手洗一到兩次次就會很干凈了,慢慢接受這種意識,然后改變新的習慣,強迫癥就會得到緩解。 認知療法,就是重新認識這個事情,學會建立一種新的認知,代替舊的認知,慢慢你就可以從這種舊環境中走出來。 三、轉念之間,豁然開朗心理有時是不由自主的,意志力在某些情況下會失效,所以,懂得心理的規律,掌握恰當的方法,對心理成長很重要。 我們遇到的挫折、不順利,看起來是壞事,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壞事本來就有好的方面,或者經過努力可以變成好事。 這是一個很普通、很平常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把它變成自己的習慣性思維,所以遇到事情時想不起來,自然用不上了。所以,需要有意識地去運用,逐漸形成習慣性思維 在遇到“壞事”的時候,先去想想事情有無好的方面,或者經過努力可以變成好事,如果是這樣的,心情自然就輕松多了。 我有段時間腿受傷了,雖然是件壞事,但是可以在家里安心地寫作,也不錯啊。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也有警醒的作用,能及早暴露出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改進,壞事就變成了好事。 遇到了心理問題,雖然暫時是困擾,但也是成長的機遇,通過努力可以變成自己的財富。一位剛畢業的老師被分配在當地最差的一個初中,這個學校學生素質相對差一些,課堂秩序比較亂,家長對于學習的重視也不夠,她很傷心,哭了兩天。 我鼓勵她,壞事也可以變好事,在相對差的學校,成績壓力小,還可以潛心研究一些教育課題,比如如何處理和學生的關系,如何維護課堂秩序如何激勵后進學生等,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到孩子的全面成長上,也更能體現教師的價值。 她聽了感覺好多了。后來她也體會到,這個學校給了她很多不同的鍛煉機遇,如果分配在一個好學校反而沒有這樣的機會。 請記得,心理學當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轉念之間,豁然開朗。 心理疾病往往與我們內在的認知與情緒息息相關,我們要想變得睿智,就可以從情緒察覺與認知方面進行改善與調整,認識到事物從來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我們就能安于當下,活出自己的快樂來。 今日話題:你會如何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擾,歡迎探討與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