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恣意才情,揮毫潑墨,為中華文壇和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他畢生所作的詩篇中,描寫西湖的詩詞是一大亮點,而他本人與西湖也有著訴說不盡的關系。 ![]() 一入杭州醉西湖 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因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惹怒了王安石,遂自請出京任職。在任杭州通判的三年時間里,蘇軾游西湖、贊西湖,完全迷醉在杭州西湖的美景里,也由此留下了大量書寫西湖的詩篇,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那一首《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以西施之美來比喻西湖的獨特神韻,這被認為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名篇”。“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蘇軾毫不掩飾地向世人展現他對杭州西湖的喜愛,杭州過后,所有湖光山色都成了西湖。 再見西湖筑蘇堤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軾再赴杭州任知府,只是這時的杭州西湖因干旱、饑荒,再加上常年不治,淤泥堆積,已荒廢不成樣子。于是他上書宋哲宗,在朝廷的支持下,以工代賑,大規模疏浚西湖,并用挖出來的淤泥水草堆筑起自南向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蘇軾的治理下,西湖煥然一新,美景重現,杭州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將長堤命名為“蘇公堤”,也叫“蘇堤”。從此,便開啟了“東坡處處筑蘇堤”的時代。 ![]() “我性喜臨水,得潁意甚奇”——情迷潁州西湖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八月,蘇軾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蘇軾到任潁州時間雖然只有短短半年,卻也為潁州辦了幾件大事,其中就包括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疏浚治理潁州西湖。只是并未等到西湖治理完工,他就又被調到揚州去了,但是當地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亦將西湖四周的護堤稱作“蘇堤”。堤上遍植垂柳、櫻花、芙蓉等多種觀賞花木,南宋時,還一度形成熱鬧的湖中集市。 ![]() 蘇軾對潁州西湖的印象也是極好的,他曾在詩中將潁州西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道:“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可見他對潁州西湖的喜愛。 惠州西湖嶺之東,標名亦自東坡公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貶謫惠州,天下也因此多了一個惠州西湖。“人間勝絕略已遍,匡廬南嶺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橫秋水。” 惠州西湖,原名豐湖,因東坡先生一首《增曇秀》,從此豐湖便以西湖名號聲動天下。 到達惠州之后,蘇軾依然延續他疏浚西湖筑蘇堤的治理傳統,籌措錢財幫助當地治理水患,筑堤建橋,又給后世留下了一處“蘇堤玩月”的西湖美景。 ![]() 晚年的蘇軾,心態愈加豁達,在遠離政治中心的偏遠蠻荒之地,他縱情山水,愜意十足。閑來無事,便與友人游湖小酌,醉意其間,自得其樂。 蘇公愛泛舟,西湖遍天下紹圣四年(1097年),年過花甲的蘇軾被一再貶到海南儋州,途徑雷州半島時,與弟弟蘇轍暫住天寧寺。期間兄弟倆常到寺邊羅湖泛舟賞月,吟詩抒懷。蘇軾離開后,當地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羅湖”改為“西湖”,后來還在湖中筑了一座“蘇公亭”。“弟兄聚散天南北,煙水蒼茫情有無”,自此,天下西湖又多了雷州一個。 ![]()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輾轉多地,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都給當地人們留下一個西湖,一段蘇堤,一份傳奇。蘇軾對西湖是情有獨鐘的,無論仕途多曲折坎坷,人生多陰晴無常,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如他始終心系百姓,造福一方,蘇軾與西湖的不解之緣,就藏在他為民奔忙的那些足跡里。 文┃拾月 圖┃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