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浮脈類 浮脈 浮脈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主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中取、沉取都不如輕取明顯,或中取、沉取時無脈感。 浮脈只以部位言,其位置淺表,位于“肉上”,不含有其他因素,與中、沉構成不同深淺位置之脈位。浮脈之指感輕手可得,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輕按,指下感覺脈管形狀清晰,跳動明顯;重按,脈管被壓,跳動力減弱。浮脈的比喻有“如水漂木”“似水上浮物”“漂木之義”“如循榆莢”“如風吹毛”等。 浮脈為綱領脈之一,在浮脈的基礎上,再加有關因素,可以構成各種浮脈類派生衍化的兼脈脈象。浮脈的兼脈較多,有浮數、浮緩、浮遲、浮結、浮細、浮洪、浮動、浮短、浮滑、浮澀、浮緊、浮弦、浮散、浮乳、浮濡、浮弱、浮虛、浮而有力、浮而無力、浮洪大、浮弱澀、浮細滑、浮緊滑、浮滑疾緊、浮滑數疾、浮洪大長、浮大弦硬等。 浮脈出現于平脈(瘦人、秋季、肺脈),病在表,邪在陽分,主風邪,病在里,主虛證,婦人臨產。概括起來,血管表淺、時令本部、表邪侵襲、里虛血脫致浮脈、氣脫不藏致浮脈、陽氣浮越可導致浮脈。 洪脈 洪脈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脈體洪大。一般認為大脈、鉤脈與洪脈為同一脈。 洪脈脈體洪大,脈形的比喻有“水之洪流”“江河之大”“波濤涌起”“來盛去衰”“滔滔滿指”“累累如連珠”“如循瑯軒等”。 洪脈是綱領脈之一,在洪脈的基礎上再加上相關因素,可以構成各種洪脈類派生衍化的兼脈。洪脈的兼脈有浮洪、沉洪、洪數、洪大、洪滑等。 洪脈主要見于平人、陽盛熱積、太陽表證、陰虛血虧、陰陽格拒。概括起來邪熱內盛、氣血升騰,陰血虧虛、虛陽浮越,夏盛心脈等均可出現洪脈。 濡脈 濡脈屬具有復合因素的脈象。濡脈由浮、細、無力、軟的特征要素組成。 濡脈的客觀形象描述較多,比喻有“如帛衣在水中”“如以指按水中綿”“如按漂綿”“如綿絮之浮水中”“如水上之浮帛”“如水上浮漚”“如絮浮水面”“如晴絲”“如水浮綿”等。濡脈脈形描述性語言有“水面浮綿力不禁”“應手散細,如棉絮之浮水中,輕手乍來,重手即去”“指下尋之似有,再再還來,按之依前卻去”“快快不前”“隨手而沒”“微弱不振”等,可供理解參考。 由于濡脈有多個要素特征構成,濡脈的相兼脈不多,如濡弱脈等。 濡脈主要見于平人、氣虛、亡血傷陰、陰陽不足、濕證、痹癥。概括起來,氣血虧虛、濕困氣機、脈和松弛不斂均可導致濡脈。 芤脈 芤脈是具有復合因素有脈象。芤脈具有浮、大、軟、中空邊實的特征。 采用的比喻有助于理解芤脈,如“流水不相續”“如瀉漆之形”“如蔥”“如按慈蔥”“如按蔥管”“絕類慈蔥”“芤葉即蔥類”“按之如捻蔥葉”等,眾多比喻中,以“蔥”設喻較多。 芤脈是一種復合脈,臨床上并不常見。由于芤脈由多個要素特征構成,芤脈的相兼脈不多,典籍記載芤脈的兼脈常常反映芤脈本身某個突出的要素特征變化。芤脈的兼脈有浮芤、芤大、虛芤、芤澀等。 芤脈主要見于突發性大量失血,亦可出現于血虛失血、亡精、腸癰、癰腫潰破。 芤脈是一種內真虛而外假實的脈象。突然大失血,脈管內血液不足,致脈力盡而指下中空;陰陽不能相互維系,氣無所歸,陽無所附,亢奮的陽氣外鼓,致脈位浮、脈體大而邊實,這是形成芤脈的主要機制。 【附】散、革脈 散脈 【脈象】散脈浮散無根,至數不齊。其特點是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并常伴有脈動不規則,時快時慢而不勻,但無明顯歇止,或表現為脈力前后不一致。所以散脈為浮而無根之脈,古人形容其為“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敗的危重病證。 【脈理】散脈多由于氣血虛衰,精氣欲竭,陰不斂陽,陽氣離散,以致脈氣不能內斂,渙散不收所致。 革脈 【脈象】革脈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其具體特征是浮取感覺脈管搏動的范圍較大而且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則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壓鼓皮上的外急內空之狀。 【主病】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等病癥。 【脈理】因為精血耗傷,脈管不充,正氣不固,氣無所斂而浮越于外,以致脈來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繃急的鼓皮。 沉脈類 沉脈 沉脈為具有獨立意義之單因素脈象,不含有其他因素。主要是脈位較沉,沉取時脈搏動感較中取、輕取時明顯。沉脈只以部位言,其位置深在近于筋骨,位于“肌肉之下”,且有深深下沉之勢,與浮、中構成不同深淺位置之脈位。 沉脈之指感為重手乃見,舉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指下感覺脈管形狀清晰,跳動明顯;輕按,脈管搏動力量減弱。沉脈的比較有“猶石沉水”“如石沉水”“如石墜于底”“如綿裹砂”等。 沉脈為綱領脈之一,在沉脈的基礎上再加有關因素,可以構成各種沉脈類派生衍化的脈象,并可與有關脈象構成兼脈。沉脈的兼脈較多,有沉伏、沉數、沉遲、沉結、沉緩、沉細、沉小、滑、沉澀、沉乳、沉實、沉弱、沉弦、沉緊、沉牢、沉而有力、沉而無力、沉弦緊、沉緊數、沉小遲、沉細數散等。 沉脈可出現于平脈,病在表,病性陰,病位里,病在下,主寒,主痰飲水濕,主宿食,主氣病,主七情傷,主痛。概括起來,氣血潛藏、時令本部、氣食痰等實證,臟腑虛衰而正氣不足致沉脈、陰實陽虛而寒勝表證等均可導致脈位深而有下沉趨。 【附】伏、弱、牢脈 伏脈 【脈象】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 【主病】邪閉,厥證,痛極。 【脈理】因邪氣內伏,脈氣不能宣通,脈道潛伏不顯而出現伏脈;若陽氣衰微欲絕,不能鼓動血脈亦見伏脈。前者多見實邪暴病,后者多見于久病正衰。 弱脈 【脈象】極軟而沉細。 【主病】氣血陰陽俱虛證。 【脈理】陰血不足,不能充盈脈道,陽衰氣少,無力鼓動、推動血行,故脈來沉而細軟,而形成弱脈。 牢脈 【脈象】沉按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主病】陰寒凝結,內實堅積。 【脈理】牢脈之形成,是由于病氣牢固,陰寒內積,陽氣沉潛于下,故脈來沉而實大弦長,堅牢不移。牢脈主實有氣血之分,癥瘕有形腫塊,是實在血分;無形痞結,是實在氣分。若牢脈見于失血,陰虛等病證,是陰血暴亡之危候。 |作者介紹| 楊杰,女,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后。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編寫《抗癌秘驗方》、《抗癌藥膳食療方》、《抗癌中草藥》等系列書籍。 來源: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