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詩意,叫做詩人相送。 詩人送別,留下很多詩詞。有不那么出名的人被送出了千古之名,比如李白筆下的汪倫,王勃筆下的杜少府,高適筆下的董大,王昌齡筆下的辛漸,岑參筆下的武判官;有的送出了深情與哀愁,比如王勃送薛華的“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有的送出了灑脫與豪情,比如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初五晚上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二期,有一道線索猜詩的題目很有意思,可以說給我們展現了掌握一首詩的多個角度。這道題的關鍵詞便是“詩人送別”。 首先,題目給出的線索是:這是一首名人送別名人的詩。單看這個選項,那可太多了,無異于在詩詞的海洋里大海撈針。但這一線索首先確定了詩的類別,這是一首送別詩,并且送別的雙方都是名人。 知名詩人送知名詩人,那這首詩一定比較出名。這一時刻,讀書燈下的腦海里冒出了,李白送杜甫,杜甫送李白,李白送孟浩然,王昌齡送李白……乍一看,竟然都有李白,看來詩仙確實交游廣闊。 詩仙李白 只可惜李白寫給王昌齡的那首最出名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不是送別詩,只是聽聞王昌齡被貶而寫下的,倒是可以排除了。 接下來的第二個線索是:送別的地方能夠看到“滾滾長江東逝水”。也就是說,兩人告別的地方是在長江邊上。 涉及長江的送別詩,也不少。中唐詩人劉長卿有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也寫得非常美,最后幾句是:“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但他送別的是王十一,無名。 長江 當然,聽聞長江送別,首先在腦海里盤旋的還是李白送孟浩然的那七個字:唯見長江天際流。 然后是第三個線索:要去之地有“二十四橋明月夜”。 這出自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宋時姜夔則有《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由此可知,所去之地是——揚州。 說起來,這兩句還真的很類似啊,怪不得飛花令環節有位選手記岔了。 二十四橋 最后一個線索是:送別的人被稱為“風流天下聞”。 這樣一層層推下來,便是李白送孟浩然無疑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對孟夫子的愛意,在這兩句詩里流傳了千年,也在這首知名的送別詩中。 倒過去看,這首詩便是——
也無怪,大家要為杜甫叫不平了。看看杜甫給李白寫下的詩吧,出了多少名句啊——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雕像 不過,其實李白也給杜甫寫過的,他在《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在《戲贈杜甫》中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雖然,也確實不及寫給孟浩然的那么有名,也不如杜甫寫給自己的那般充滿深情啊。 回歸主題,這道題其實也給我們一些啟示,一首詩是多面的,在詩句背后很多細節值得記下:就比如這首,首先是誰送誰,在哪里送,對方要去哪里,這是最基礎的;其次,雙方是什么關系,送別之時是什么季節,有無點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有哪些代表景物?落實在這首詩中,有點明是“三月”春天,能在黃鶴樓上看到長江水。 再拓展,去的地方有什么?揚州有二十四橋的明月,有“春風十里揚州路”,有“夜市千燈照碧云”,有“十年一覺揚州夢”。 再與其他詩縱橫聯想,詩詞就都鮮活起來了。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古詩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