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欣亮:晚上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利與弊? 答:人體的氣血運行狀態是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開始啟動)午時(中午11點到13點)開始收斂,到了我們現在晚間也就是7點之后身體處于一個休息的狀態,運動強度要輕,微微疲勞即可,不可以大汗淋漓,不然會影響身體的氣血恢復。晚上練太極把握好運動強度可以改善身體循環,運動強度過大則會透支身體,每個人要找好自己的度。 2、李小蘭:太極拳到底能不能養生,為什么我練了身體反而變差了 答:太極拳可以養生,但并不是人人練太極拳都一定能養生,主要是因為太極拳需要因人而異的練習,累了就要休息,不能勉強也不能堅持盲目練習,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不然就可能出現練得很辛苦認真,但是卻傷害身體的結果 3、方義國:膝關節疼痛,能不能繼續再練太極拳了,腰椎間盤突出,還沒完全恢復,能不能再練太極拳了,練太極拳能治好膝關節疼痛嗎,練太極拳能治好腰椎間盤突出嗎? 答:膝關節疼痛,不建議再繼續練太極拳,腰椎間盤突出沒有完全恢復也不建議練太極拳,先把這些問題解決之后再練太極不遲。練太極可以治療和緩解這些癥狀,前提是你要會練習,不會練習的人會造成更加嚴重的運動傷害,建議先去正規醫院做恢復治療。 4、赤子之心:無極生太極。什么是無極? 答:無極就是維持整個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用現在的話來說無極就是營養,無土栽培里的營養液,有了這個東西種子才能夠發芽生長。從太極拳角度來說,無極就是恢復身體本能的基礎前提,肌肉、骨骼、臟腑、皮膚的基礎狀態,只有這些基礎狀態恢復到正常水平,太極拳才具備不斷進步的前提。 5、心寬體胖:丹田內轉和腹、腰肌有什么關聯?是同時還是先后運轉? 答:丹田分為上中下三個丹田,人體是一個大的丹田,所謂丹田內轉并不是只是下丹田的內轉,更不是腹肌、腰肌先后轉的問題,太極拳的要求是一動無有不動,轉動是同時并發的。丹田內轉的真實含義就是身體整勁形成之后,可以通過任何一個部位的運動帶動身體其他部分一起運動,所謂的內指的是身體從皮膚到肌肉到筋膜到內臟到骨骼的所有部分,這些部分一起轉就是一動無有不動。想實現這個狀態,先練出全身的整勁 6、檀朝東:太極拳怎么做到松活彈抖,對于一名太極拳愛好者怎么樣練拳比較好,謝謝。 答:松活彈抖的前提都是身體的整勁實現了,沒有整勁,松活彈抖是自己模仿出來的,而不是自然表現的,作為一名太極拳愛好者,無論何時記住太極的基本功是最關鍵的,每天要進行肩胯脊椎的訓練,這樣會非常快的實現太極拳拳論上描述的各種狀態。 7、董恩:我練太極拳感到手掌發脹,手指肚脹麻等感覺不知是何原因? 答:這是身體的神經傳導形成的自然現象,不要追求,也不要去引導,順其自然即可,正常情況下練習一段時間身體會逐步適應也就不再出現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出現這種情況說明練習方面有偏差,要及時找老師調整。 8、河北文安李振生:謝明老師,請問丹田內轉的感覺怎么找呀? 答:丹田內轉和自轉的感覺不是找出來的,而是你的基礎達到之后自然出現的,很多拳友練習的誤區是要去找一種感覺,找一種狀態,這屬于拔苗助長對身體傷害很大,基礎不夠的時候不要模仿這些狀態,對身體傷害很大。你的全身是一個大丹田,只有身體的各個層次都逐漸恢復包括皮膚、肌肉、筋膜、內臟、骨骼,你能實現全身是一個整體的時候,丹田就自然內轉和自轉了,前提沒有實現直接去模仿結果會造成各種想象不到的傷害。 9、徐輝:什么是全身大丹田 答:人體有上中下三個丹田,而人體的全身其實一個更大的丹田,上中下三個丹田是最有代表性的位置,而其他地方一樣都有氣血的流通,所以人體是一個完整的大丹田 10、楊蒙:請問老師,太極拳收勢把氣引入腳底還是留在丹田,能具體講講太極拳收勢的身法和心法嗎? 答:太極拳的根本要求就是道法自然,對絕大部分人來說不用考慮氣的問題,你的身體比你自己更加清楚氣該如何去運行,所以這不是應該把氣引導到腳底或者是丹田,而是你身體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氣就自然在那里。太極拳收勢的身法就是拳論的要求,立身中正、屈膝松胯、沉肩墜肘、尾閭內扣,心法就是自然而然。一定要有這個認識,你的身體比你更懂氣的運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要從身體結構入手,實現不了這些基本要求,更高的狀態是無法實現的,勉強去做也會傷害身體。 11、鮑愛民:練習太極如何松沉? 答:松沉是身體的基本骨骼結構完美,力量可以直接通過骨骼傳導到腳跟,肌肉狀態飽滿有彈性自然實現的,要想實現松沉第一要先解決骨骼結構的問題,從開肩開胯入手,第二解決肌肉的問題從筋膜練習入手,經過這2個階段,松沉就自然實現,這里的核心點就是基礎到位,結果自動實現,不要去模仿別人的結果。 12、李彬:掩手肱拳接六封四閉的過度轉身過程中總是感覺有一點別扭,如何解決?謝謝。 答:所有轉換環節的別扭都是因為自身的基本功不夠形成的,無外乎于三點,一是胯沒有打開,造成上下半身脫節,而是肩沒有打開造成肩和軀干脫節,三是脊椎彈性沒有練出來造成軀干僵硬,解決這三點動作的問題就自然解決。 13、行:為什么很多3、5歲兒童陳式太極可以打的有模有樣,楊式則鮮有兒童可以操控駕駑,吳式武式孫式亦類同楊式,也因此,得下如此結論:陳式非太極拳或非純正太極拳,閣下怎么看? 答:這種結論是在有限的樣本空間下做出的片面結論,很多3、5歲的孩子練楊氏、吳式、孫氏都很好,我就見過很多,你說的現象跟越來越多的孩子練陳式太極拳有關系,而跟哪式太極拳是否正宗沒關系。 14、孫玉柱:謝明老師您好,我隨張東武老師的光盤練習陳氏老架一路太極拳已二年了,三個月前早晨醒來手腳開始出像油一樣的冷汗白天整天手腳粘露的,特敏感怕冷,現在雖然不出了但是渾身乏力,整天渾沉走路腿像灌了鉛一樣,白天可以整天睡覺不醒,很是困惑,望老師指點。 答:從中醫角度來說,你這個癥狀接近于四逆癥,現代話說就是身體的內外無法進行正常的氣血溝通,整體的身體新陳代謝功能出現了問題可以練習太極八把鎖 青龍鎖 返魂鎖 紫金鎖 白虎鎖 來改善的你的經絡,練拳來說要注意練習的強度和練習的方法,太極拳雖好,每個人都要結合個體才能獲得最佳效果,練多了,練少了,練錯了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15、東方江:老師您好!在前學的楊氏太極。一心想學陳氏太極拳。目前在自學陳氏太極拳,想找位陳氏,能練,會教,明理的師父學陳氏太極拳。謝老師請推薦。 答:學太極內功可以直接進入謝明太極課堂,網絡學習 16、太極人:怎樣才能松到骶髂關節? 答:這個關節很難練,直接練會很容易傷身體,第一步要先把胯關節的前后左右全部打開,第二部要專門針對骶髂關節進行訓練,可以采用深蹲,爬行等動作,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不然運動傷害很大,動作細節差一點,你多花10倍的時間也練不到那個位置,我在內功班有具體教學的功法,你可以參加。 17、太極清風:應該怎樣理解太極拳的內力?怎樣才能感覺到內力。 答:內力就是從身體內部發出來的力量,說的再直觀一些就是脊椎發出的力量。怎么感覺這個力?剛出生的小孩隨便一揮手就很重,這就是內力,成年人只是把這種發力模式運用到拳術上。 18、張德生:我練拳和渾元樁體內無感覺。真的能練出內功、內氣嗎?怎么練才見效? 答:無感覺很正常,有感覺也不代表就練出了內功。內功不是武俠小說里的內功,內功是身體內部脊椎、筋膜、肌肉完美協調之后的力量,這在易筋經和洗髓經里有詳細論述,可以參看膜論和筋論。內氣是每個人都有的,就是人體經絡的傳導,不用練也客觀存在,練的好的人能夠敏感的體驗到而已。怎么練我在內功班教學的時候是先解決 基礎結構問題,肩胯脊椎,接著解決筋膜問題,大部分人到這個階段就可以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內勁和內氣。 19、江蘇無錫季榮南:有的大師強調腳要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有的大師說腳要平鋪踏實都是太極太師,現搞糊涂了,不置可否,究竟要怎么做? 答:這是因為每個人練到的階段,自我的體驗是不同的,所以學習要找到其背后的理論依據在結合個體進行針對教學,模仿大師的感受是沒用的,你的前提條件和大師不同,練出的感受也不會完全一樣。練習太極把握一個原則,自然;第二原則,基礎。把身體的基礎肩胯、脊椎、筋膜都不斷練強,你會自然出現一些階段是要五指抓地,另外一些階段是平鋪踏實,這樣練習就不會迷茫也不會人云亦云。 20、宋剛:太極拳放松的具體標志是什么?打拳人啥感覺就說明真正放松了?謝謝! 答:放松的標志還在基礎,真正的放松就是你做到立身中正、沉肩墜肘、屈膝松胯、尾閭內扣之后,用極少的力量可以維持整個身體的平衡,因為力量被分散到身體的各個小肌肉群,每個部分的用力都極為小,這樣就跟躺在水里一樣舒服。打拳人啥感覺說明放松了?養生來說,肌肉用力極少,但是別人確覺得你很有勁,說明你真正放松了,這也是四兩撥千斤的真實含義,很多人會覺得這很難,太極的入門很容易,讓你體驗幾分鐘就可以實現,練成本能習慣需要一定的時間。 21、Fengy∪:行拳收功時眼微閉會出現非常美且紅的圖像,似紅紅的蘿卜紋路,晶瑩剔透,美極了舒服極了不想睜眼,一旦睜眼即失。何因?請教誰能為吾解惑? 答:這就是氣血受到刺激運行到眼部形成的現象,睜開之后眼瞼不再覆蓋眼球,現象消失。很多人曬太陽閉著眼睛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22、林杰云:我練站樁兩年多了,手全天都是紅熱的,不知是否正常? 答:這要看你以前的身體是什么狀態,如果之前一直正常,突然變成這樣,說明血熱,正常與否去正規醫院做個檢查就非常明確。如果經過練習身體狀態越來越好,精神越來越飽滿那就沒問題,如果不是說明練的還是有問題。 23、何靖:太極如何做到腳底生根? 答:間架結構實現之后,自然會腳底生根,沒有完美的樁功基礎,實現不了腳底生根,腳底生根跟你腳是否用力去摳地沒有關系。 24、舒文衡:怎么自學太極? 答:以我有限的閱歷,除非是天才,無法自學太極拳,如果你只是想鍛煉鍛煉活動身體,跟著光盤練習就可以,如果你是想深入的學習太極拳里的內涵,很抱歉自學無法成功,有好老師都未必能學成,更不用說自我摸索,不確定性實在太大。 25、荷花:大師你好,我是學二十四式和四十二式的太極拳的想請問大師能否指導一些這方面練習要領以及要求! 答:不論你學習任何太極拳,核心的要領都是一樣的,他們的差別只是外在的動作變現形式不同,最關鍵的要領就是通過立身中正、屈膝松胯、沉肩墜肘、尾閭內扣等動作要求實現全身骨骼肌肉筋膜的均勻支撐,讓身體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高的穩定度。 26、李易之:老師您好,我是中醫學院的,練陳氏、形意。很多人都說太極拳與中醫學密切相關,尤其是經絡學,但現在學術文章還是著作都沒有看到用中醫學角度分析,像用運動生理、運動解剖這些西方科學一直是學院主流,如果要用中醫學專業角度分析太極拳,您認為可以從哪些大切口下手呢?謝謝您。 答: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就用到了經絡分析,你可以去看一下,用中醫去解析太極拳最核心的就是經絡學說,因為現在大部分人對氣的概念模糊,對經絡的走向沒有直觀認識,這個角度是最有大眾普及價值的,能讓練習的人不迷茫不彷徨不走彎路不被引入歧途。 27、趙頡:老師好,我左肩受了風,現在比開始練開肩開胯時緊很多,我該怎么練?謝謝 答:左肩已經受風了,就需要先治療再練習,不能一味的強練,身體為了保護你的內在,讓肌肉筋膜變緊張,如果直接對抗這種緊張會很容易形成運動傷害,最好是能先治療再練習。 28、小走:我今年30,女,練太極還能練到養丹田的境界嗎? 答:當然是可以的,太極最大的優點就是因人而異,不論你是什么年紀,什么身體素質都可以逐步獲得健康,身體恢復之后丹田自然會得到滋養,當然一定要有正確的指導,不能盲目練習,更不能已經受傷還強迫自己練習。 29、胡琳蘋:老師我是太極初學者 應把握要點是什么?怎樣快速入門? 答:要點就是十六個字:立身中正、沉肩墜肘、屈膝松胯、尾閭內扣。怎樣快速入門,從開肩開胯入手就可以快速入門。 29、郝太極:我練一年多傳統楊氏85式,有氣感,如手脹、手腳心發熱,也有了以意運氣、以氣運身、身隨意氣而動的感覺。請問師傅是否算入了太極拳門? 答:不能憑感覺來判斷是否入門,太極的功夫大概分為三層,第一層叫做明勁,現代話叫做間架結構,這個結構是否穩定來判斷是否入門,比如樁功是否是一個整體,如果練了很久架子一碰就散,說明還沒有入門。很多拳友會有各種感受,尤其一些身體敏感的拳友很容易出現這些感受,但他無法衡量你是否入門。 30、老蟲:身體瘦弱、十多年的“羅鍋”,請教老師:用什么方式能正確的、盡快的做到脊椎中正,合適練拳和練功? 答:開肩開胯,羅鍋說明脊椎有了形狀的改變,想要解決脊椎的問題,必須要先把肩胯打開,脊椎才具備恢復的前提條件,我之前也有輕微的駝背,現在已經完全消失,掌握正確的方法可以逐步的改善。 31、鄭敬偉:小架和老架可否同時練? 答:如果你是以養生為目的,當然可以同時練,你自己覺得開心愉快最重要,如果你是想深入學習,建議你先選擇一個來練習,一招精招招會,貪多求快會讓進步更慢。 32、宋世榮:大小周天通后就是練拳成功嗎? 答:大小周天跟你練拳成功沒有關系,大小周天是衡量你身體經絡通暢程度的標準,即便實現了大小周天,身體活性物質都缺乏,只會讓你消耗的更快。 33、風蕭蕭:老師行住坐臥都是太極的狀態,具體是什么樣的狀態?如何實現和做到太極生活化? 答:就是恢復人體的本能,動物不會練太極,為什么我們套路動作里會有很多動物的名稱呢?比如雀地龍,雀是鳥,地龍是蚯蚓,說的是鳥捕食蚯蚓的狀態,再比如白鶴亮翅就更加形象,模仿白鶴張開翅膀的形態。這樣的形態最好的對象就是小朋友,剛出生不久的小朋友的狀態就是太極的狀態,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玩,無憂無慮渾然天成。怎么做到太極生活化,這就要培養這種習慣,在生活中的任何動作中都保持太極的姿態:立身中正、沉肩墜肘、屈膝松胯、尾閭內扣,學會用根節用力,這也是為什么我教學到最后讓大家都用胯走路,當走路形成太極的本能習慣,其他生活狀態自然就變成太極的狀態。 34、尚曉莉:練拳如何才能做到松? 答:松是基本功達到之后自然實現的,當你的肩胯結構比較完美,松就自然實現,因為力量被均勻的分布在全身,每個小肌肉群付出的代價都很小,自然就松了。覺得不松就回去練肩胯等基礎即可。 35、方國云:老師好,拳論中“由松入沉,十趾抓地,植地生根。地心為第三者之主宰,足掌為第三者之賓輔”其中“第三者”含義是什么。敬請賜教。 答:說的就是身體的重心,有整勁之后就很容易理解,沒有練出整勁之前很難去理解,通俗來說你可以認為人的脊椎骨后長出了尾巴,就像猴子,這個尾巴就是保持重心平衡來用的,就是所謂的第三者。 36、大漠蒼龍:謝老師好!我嘗試兩種樁法,一種是兩腳與肩同寬,另一種是兩腳橫開一大步。發現后者更易找到氣沉丹田的感覺,且強度更大,能站的時間約為后者的一半。請問您如何看這兩種站法的優劣。謝謝! 答:每個人的身體結構都不一樣,所以站樁并沒有一個最完美的姿勢,只有最適合你的姿勢,你可以選擇對你來說最有效,最快速的站姿即可,因為換另外一個人可能跟你的感受就完全相反,比較的不是兩種樁法誰更好,而是老師能不能結合你的身體條件作出判斷,給你調整到最適合你的姿態。 38、景德鎮汪發茂:請問各位老師,頭為六陽之首,這六陽是指什么? 答: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 ,所以人體的頭部是最不怕冷的位置,因為六條陽經匯集在這個位置。 39、郭樹:太極拳會不會有自發動作,對自發動作怎樣看待,謝謝! 答:有的,我內功班的學生就有出現這種現象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就是神經受到刺激產生的各種應激反應,這種反應不常見,在某些人身上通過一些形式表現出來。 40、閑云悠悠:大師好:現在不少練太極拳的站點,陳、楊、孫、武都學,劍、杖、扇都練,一個早晨一個多小時,各打一遍完事。成了樣樣都會樣樣不精。可是只練一樣又覺得太單調、枯燥無味。如何利用有限時間練好功夫呢?請指教! 答:這要根據不同人的需求來做判斷,如果只是為了鍛煉身體,只要自己開心就好,想深入學習就需要先精通一門再去拓展。利用有限的時間就是強化基礎,基礎好了,動作是很好練的,基礎不好,動作無法實現既定要求,就會需要反復調整也無法達到要求,心情也會很煩躁。 41、三點一線 :'謝老師:你好!我退休后,于去年八月底開學陳氏老架一路74式。現在以套路練習為主。我覺得:如果再從頭開始各式的練習(可能需要N次的反復),雖然枯燥、乏味,但可以溫故知新,打好基礎。如果以套路為主,也可以在套路練習中體會動作要領,但招式中的毛病也會習以為然。請教:初學者,如何處理一招一式的動作要領和套路練習的時間分配?謝謝!' 答:看你的個人需求,只是為了鍛煉,只要不傷害身體自己開心自己喜歡什么練法就用什么練法,傳統練法是先精通一招 比如金剛搗碓,三個月只練一招,練好了之后才練下一招。對現在養生群體來說,每天花1/3的時間練單式,2/3的時間練套路相對合適。 42、胡慶濤:大松大柔的具體訓練方法? 答:開肩開胯到一定階段,大松大柔就自動實現,基礎是你達到各種太極拳狀態的核心要素,重視基礎就會非常快的解決問題。 43、老秀:老師:我是47歲的女士,剛學習吳氏太極4個月,學拳之前雙膝在上下樓梯時有時會痛,有時又沒事,練了幾個月后,現在覺得痛感明顯了,我這種情況不知是否適合繼續練下去?有沒辦法做到練拳護膝兩不誤?謝謝! 答:這說明練習的過程中有錯誤,身體的重心還是壓迫在了膝蓋上,這要從肩胯入手,胯真的開了,重心能夠直接落到腳跟,膝蓋本身是不受力的,自然也就不會有疼痛。 44、鄔飚:既然是健身,還是說說膝蓋吧,必定膝蓋練疼的人還是很多的。為什么說胯打開了,重量就不壓在膝蓋上了?那壓在哪里了呢?畢竟身體的重量是存在的呀。 答:胯打開了,力量就通過骨骼直接傳到了腳跟,然后直接到了大地上,絕大部分練拳膝蓋疼的人都是基礎不夠,基本功不夠以及不知道重心要放在腳跟形成的。 45、走游列國:練太極渾元樁時,怎樣避免傷到膝蓋?我練站樁時,右側腿自膝蓋左內側、小腿外側、踝關節外側都有明顯向腿外側的拉力和壓力,雖然不斷調整,但總不能消除。請大師賜教,究竟是塌腰和尾閭下垂做得不對不到位,還是其它問題? 答:這是基礎不夠形成的,胯的基礎不夠,你想要尾閭內扣都無法實現,解決了胯的運動空間問題,這些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