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癥狀反應。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是在于方證是否辨的正確。 方藥的適應證,即簡稱之為方證,某方的適應證,即稱之為某方證,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葛根湯證、大青龍湯證、柴胡湯證、白虎湯證等等。 潛心學習胡希恕經方醫學有1年了,接觸學習是2007年開始的,學習應用后有些體會,學習應用腹診近1年。腹診可以還原方證學內容,自然重要,今結合對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的學習,總結應用腹診及經方經驗,作以下論文,與同道共享。 胡希恕經方醫學六經臨證探析 馬培鋒 (滄州 061001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院區腦病科) 摘要: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認為六經來自八綱,八綱為經方醫學的理論指導,到東漢張仲景作《傷寒論》將八綱辨證上升為六經辨證 [1],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的六經包括了部位癥狀學反應的六經和病機學的六經兩個層面。經方辨證依據癥狀反應,六經的識別也需要依據癥狀反應,沒有了癥狀,就沒有六經。今結合臨床病例,探討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里的六經在兩個層面對臨床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胡希恕經方醫學 六經 部位癥狀反應 病機 病例 胡希恕(1898-1984),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 [2]'。那么什么是胡希恕的獨特理論體系?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要搞明白胡希恕的六經觀點、方證觀點,并在臨床應用,加以驗證。 1、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對表、里、半表半里的認識。 關于表、里、半表半里,胡希恕在《辨證施治概論》一文中指出:“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則謂之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應于此體部,即稱之為表證。里指機體的極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管道,則謂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應于此體部,即稱之為里證。半表半里指表之內,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間,為諸多臟器所在之地,則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即稱之為半表半里證 [3]。” 2、部位癥狀學反應的六經,同病異治,臨證基礎: 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的六經不是經絡的六經,是病位和病性組合形成的六經,是病機學的六經。即將人體分為表、里、半表半里三個部位,如果人體患病,會在這三個部位以癥狀的形式表現出來,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如果是亢奮的、有力的形式,則是陽證,如果是沉衰的、無力的形式,則是陰證,那么三個病位,每個病位有兩種病性,合之則形成了六經。有了以上的認識基礎,那么在表的陽證就是太陽病,在表的陰證就是少陰病,在里的陽證就是陽明病,在里的陰證就是太陰病,在半表半里的陽證就是少陽病,在半表半里的陰證就是厥陰病。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六經的識別,以癥狀反應所在的部位為抓手,不是病灶部位,但在臨床常常還有合病。比如:大葉性肺炎,如果以發熱、惡寒、無汗、煩躁的癥狀表現出來,那么它就是太陽陽明合病,是大青龍湯證,如果以口苦、高熱、惡心、胸脅苦滿、不大便表現出來,那就是少陽陽明合病,是大柴胡湯證,如果以單純的發熱、惡寒、無汗而喘表現出來,那就是太陽病,是麻黃湯證,如果以汗出而喘表現出來,就是陽明病,是麻杏石甘湯證。 下面通過幾則以頭痛起病的病例,對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部位癥狀學反應的六經加以說明: 病例1:腦外傷后頭痛 于某,男,31歲,初診日期:2019年11月7日。 外傷后短暫意識喪失,頭痛、腹痛3天。3天前跌倒后出現短暫意識喪失,未在意,現每日晨起頭痛,腹痛。脈弦,舌淡苔白膩,舌底蒼白。腹診:腹平,腹力3/5,右側胸脅抵抵抗加壓痛,黃瓜樣悸動,肚臍以下壓痛。門診查頭核磁(2019年11月8日):右側放射冠區腦挫裂傷。 辨六經為:少陽病合并水氣、瘀血。 辨方證為:小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合苓桂術甘湯。 處方: 柴胡15克,黃芩10克,清半夏10克,生姜10克, 炙甘草10克,大棗12克,人參10克,茯苓15克, 桃仁12克,赤芍12克,牡丹皮10克,桂枝10克 蒼術10克 顆粒劑,7劑,1袋,水沖服,每日2次。 2019年11月18日復診:頭痛、腹痛已,偶有心悸。 辨證選方依據:胸脅苦滿辨為少陽病,悸動考慮水氣為患,肚臍下壓痛考慮瘀血,少陽病選用小柴胡湯,水氣病用苓桂術甘湯,瘀血用桂枝茯苓丸。 病例2:偏頭痛持續狀態: 張某,女,18歲,病案號:886650641初診日期:2019年12月8日14:08 頭痛10余天。頭痛為右側偏側跳痛,癥狀夜間加重,伴有惡心、流淚,手足涼,怕熱,汗出少,便秘,兩日一行,口服“雙魚”、布洛芬、西比靈無效,還找人“收過”,也無效。患者既往有偏頭痛病史8年。查頭顱核磁無異常。脈滑數,舌淡苔白,舌底蒼白瘀血。腹診:腹部平,腹力不可查(腹直肌明顯的痙攣,不能查得真實的腹力),雙側腹直肌痙攣,肚臍以下左、右壓痛,雙側胸脅部壓痛。 辨六經為:太陽少陽陽明合病兼有瘀血 辨方證為:四逆散合桂枝加芍藥湯、桂枝茯苓丸、大黃附子細辛湯方證。 處方: 柴胡15克,赤芍20克,枳實10克,炙甘草10克, 桂枝12克,生姜10克,大棗12克,茯苓15克, 桃仁12克,牡丹皮10克,大黃6克,黑順片10克 細辛3克 顆粒劑,7劑,1袋,水沖服,每日2次。 12月9日17:00電話回訪,從昨天吃完第一袋藥至回訪無頭痛,療效肯定。隨后1月隨訪,無頭痛發作。 辨證選方依據:雙側腹直肌痙攣,辨為太陽陽明合病,為桂枝加芍藥湯證,肚臍以下左、右壓痛,頭痛夜間加重,舌底瘀血,考慮瘀血,為桂枝茯苓丸證,雙側胸脅部壓痛為腹診意義的胸脅苦滿,考慮少陽病,選用柴胡劑,結合手腳涼考慮為厥證,柴胡劑治療厥證有四逆散和柴胡桂枝干姜湯兩方,又患者怕熱,考慮為熱性病癥,故選用四逆散,選用大黃附子細辛湯,為胡希恕胡老治療偏側疼痛的經驗用方。 病例3:頭痛 寇某,男,13歲。初診日期:2019年12月17日 頭痛2月,加重半月。頭痛為全頭部疼痛,為針刺樣痛、脹痛,頭痛加重時伴惡心、嘔吐,休息后頭痛可緩解,汗出、惡寒、手足涼,口中和,便秘,大便5到7日一行。來診前曾住院治療一周,頭痛無明顯緩解。脈細滑數,舌體胖有齒痕,舌底蒼白水色瘀血。腹診:腹部略凹,腹力2/5,雙側腹直肌輕度痙攣,肚臍左側壓痛,肚臍以下左右1-2點輕度壓痛。 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為:桂枝加芍藥湯合真武湯加大黃 處方: 桂枝12克,赤芍20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 大棗15克,茯苓15克,蒼術10克,黑順片10克 大黃6克。 7劑 顆粒劑 1袋 水沖服 每日兩次。 2019年12月31日復診:服藥后未再頭痛。 辨證選方依據:患者頭痛、汗出、惡寒,考慮為太陽病,患者便秘,結合腹診腹直肌輕度痙攣,考慮太陽陽明合病,為桂枝加芍藥湯證,舌體胖有齒痕,舌底蒼白水色結合肚臍左側壓痛,考慮太陰水飲病,為真武湯方證,肚臍下壓痛,舌底瘀,提示瘀血,加小劑量大黃活血化瘀。 3、病機層面的六經,圓機活法,異病同治。 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病機學的六經是指:機體欲借助“表”位將病邪排出去而限于自身良能,排不出去的狀態就是表證,如果是興奮性、陽性狀態就是表陽證即太陽病,如果是沉衰的、陰性狀態就是表陰證即少陰病。機體欲借助“里”位將病邪排出去而限于自身良能,排不出去的狀態就是里證,如果是興奮性、陽性狀態就是里陽證即陽明病,如果是沉衰的、陰性狀態就是里陰證即太陰病。機體欲借助“半表半里”部位將病邪排出去而限于自身良能,排不出去的狀態就是半表半里證,如果是興奮性、陽性狀態就是半表半里陽證即少陽病,如果是沉衰的、陰性狀態就是半表半里陰證即厥陰病。 這一層面是病機學內容的六經,臨床沒部位癥狀學反應層面的六經癥狀抓手明確,但它卻是更高層次的辨證用方之法。即便如此,臨床還得從癥狀學入手,這就是馮世綸馮老總說的:“經方辨證主要依據癥狀反應 [4]”。 下面通過臨床癥狀不同、病機學相同,用方相同的兩則醫案對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病機學六經加以說明: 病例1、喘憋、胸悶 劉某,女,63歲,病案號:886654035,初診日期:2019年12月11日。 喘憋、胸悶,無痰,癥狀夜間加重,近2日夜間不能平臥,腹滿,大便干,2-3日一行。既往病史:從9歲出現哮喘。口唇發紫。脈沉滑有力,水滑苔,舌底蒼瘀血不明顯。腹診:腹部膨隆,胸廓部滿,上腹部滿悶按之抵抗。肚臍以下左右1、2點壓痛。 辨六經為:少陽陽明合病兼有瘀血。 辨方證為: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 處方: 柴胡15克,黃芩10克,清半夏10克,枳實10克 赤芍10克,大黃6克,生姜10克,大棗12克 桂枝10克,茯苓20克,桃仁12克,牡丹皮10克 7劑 顆粒劑 1袋,水沖服,每日2次 服藥僅3劑。 療效:當天晚上就可以平臥入睡,無明顯喘憋,第2天做腹診:腹部按之抵抗力度,明顯減輕,第3天,腹部按之正常。 辨證選方依據:腹滿而喘,大便干,是陽明病,腹部膨隆,胸廓部滿,上腹部滿悶按之抵抗,考慮少陽陽明合病,為大柴胡湯方證,肚臍以下左右1、2點壓痛、夜間癥狀加重,考慮瘀血,脈沉滑有力,水滑苔,考慮水飲,選擇可以活血利水的經方,是桂枝茯苓丸方證。 病例2:眩暈 司某,女,66歲,初診日期:2019年12月6日,病案號:886645013。 頭暈、自身不穩感12天,加重5天。頭暈伴惡心,頭重腳輕,活動頭部則癥狀加重,無視物旋轉,5天前癥狀加重,輸液及口服藥物治療,癥狀無明顯緩解。現癥:頭暈、動則加重,情緒低落,滿面愁容,口干不欲飲,腹滿、便秘,大便6-7天一行。舌淡苔膩舌底蒼白,脈弦有力。腹診:腹部平,腹力3/5,黃瓜樣悸動,肚臍以下左右1-2點及雙側腹直肌壓痛,上腹部按之抵抗,給人以硬滿的感覺。 辨六經為:少陽陽明合病兼有瘀血。 辨方證為: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與澤瀉湯合方 處方: 柴胡15克,黃芩10克,清半夏10克,枳實12克 赤芍12克,大棗12克,桂枝12克,茯苓20克 牡丹皮10克,澤瀉45克,蒼術12克,桃仁12克 大黃8克 8劑 顆粒劑 1袋 水沖服 每日兩次。 2019年12月15日復診:頭暈明顯減輕,腹滿減,大便1-2日一行,口中和,多夢,手足不涼。 辨證選方依據:頭暈、動則加重,情緒低落,滿面愁容,口干不欲飲,脈弦有力,為少陽病,舌淡苔膩,腹滿、便秘,大便6-7天一行為陽明病,少陽陽明合病,選用大柴胡湯。舌底蒼白,黃瓜樣悸動,考慮水氣病,結合眩暈癥狀,予澤瀉湯方,肚臍以下左右1-2點,考慮瘀血,結合有水氣表現,予桂枝茯苓丸方。 誠如開篇所論:“胡希恕是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以八綱釋六經,在經方的研究方面,解決了“歷代醫學缺乏論述的難題 [5]”,我們沿著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的六經觀,從癥狀反應入手,在部位癥狀學反應層面及病機層面認識六經,并在辨六經后進一步辨方證,如此可執簡馭繁、把握六經辯證規律,指導經方應用,提高臨床療效。 [1] 馮世綸.感悟經方的魅力(上)[J].中醫藥通報,2014,13(2):3. [2] 馮世綸.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M]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1. [3] 馮世綸.經方醫學六經八綱讀懂傷寒論[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4. [4] 馮世綸.感悟經方的魅力(下)[J].中醫藥通報,2014,13(3):3. [5] 陳雁黎.胡希恕經方二百首辨析[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180. 讓我們共同努力,實事求是,始終理會《傷寒論》,深研仲景醫學,做一代經方傳人。
副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層次人才,中國農工民主黨員,中國卒中學會會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錫純學術思想研究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溫熱病分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王清任學術思想研究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濁毒癥專業委員會青年學組副組長,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眩暈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胡希恕經方醫學滄州傳承基地負責人。 |
|
來自: 彼案 > 《頭面頸椎,癡呆腦癱中風后封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