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農歷正月初十,氣溫4度,小雨,東北風3-4級,陰冷、潮濕,這種天氣已經連續(xù)一個多禮拜了。一個原本平常又讓人心煩的日子, 但被貼上情人節(jié)的標簽,就變得很熱鬧,網上,朋友圈里,同事間聊天中。我還真不明白這一天的來龍去脈,度娘說:2月14日,是公歷一年中的第45天,七九第一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320天(閏年則還有321天)。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jié)。再度: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zhèn)壓民眾和基督教徒。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相互愛慕,并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后來,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圣瓦倫丁",后人改為"情人節(jié)"。 還有一些其他的傳說,但普遍以羅馬圣教徒瓦倫丁被處死這一天定為"情人節(jié)"。 這不是一個好的日子。 我國把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jié)",最早可能源于春秋戰(zhàn)國,《詩經·大東》記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明代羅頎《物源》上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那時的歐洲還處在希臘和羅馬的的古典文明時期。不過當時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并無牛郎織女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jié)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屬于婦女的節(jié)日。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但此時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乞巧、許愿的節(jié)日。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纴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這算是比較早、比較完整的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了,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每逢七夕,女子們都會“拜織女”,“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jié)日。到了現代, 被商家和民眾稱之為“中國情人節(jié)”,乞巧等傳統慢慢丟失, 融入了情侶約會和商業(yè)炒作的內容,但從熱度來看,人們對七夕的熱情遠比不上西洋舶來品“情人節(jié)”。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仍能源遠流長,體現了人們對自由戀愛的渴望和平等婚姻的向往。
這一天被賦予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女士這一天是開心的,會收到自己心愛的人送的鮮花、巧克力、或者愛的表白、浪漫的晚餐等,男士也早早開始準備、策劃,希望這一天成為他們的永恒,這慢慢成為中國的一種新時尚,祝福天下的有情人! 情人節(jié)是個需要謹慎小心的日子。總有些人,是在心碎的時候度過的,或度過了心碎了。 用宋代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一首詩祝福大家: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