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天泰 為 《易經》第十一卦 , 坤上乾下 此卦乃運動變化之辯證法 ,為道家 孔子解泰卦曰:泰卦卦象,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在前數卦,自屯蒙以后,皆為陰陽錯行,剛柔消長,不成一致,其數雜,其用動,其行無定,其德多方,故其象難明,而吉兇不一。至泰則不然,卦爻三陰三陽,上下相當,內外相得,升降相調,剛柔相濟。而能以剛承柔,以上接下。氣通而孚度,德合而適時,乃交相為用之道也。陽以陰用,陰以陽行,此至道之則也。故在一歲,春夏之時,天道下行,地道上濟,天地氣交,生化乃成。泰卦之象也。生化既繁,光明乃昭,德用乃弘。如日之春,如風之溫,如地之平,如水之清,悠然以生,夷然以成,安定穩妥,不有陵傾,乃道之既成,德之已明。天地康寧,乾坤自平,更何物之不全,事之不利哉。 既孚乾坤之道,合天地之德,上則通神,下則齊物。主持至中而行動至和,辨別至精,而調理至神。故能表里陰陽、綱維天地。日月不失其度,山河不差其儀,萬物咸亨。人之修道,亦當深體此義。蓋乾坤四德,肯見于泰,而內有其守,外致其用也。 從以上古人對泰卦的論述來看,與道家修煉,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聯系: 一、 泰卦是反映天地交相為用之卦,道之為用,亦應比類于此,道家養生、修煉的功法設計,必有參照、模仿的需要。 二、 泰卦之所以能交互為用,是基于坤上乾下這一陰陽位置的顛倒設計,使陽在下,從而火必炎上。令陰居上,而水能潤下。利用陰陽之自然運動特性,從而達到天地氣交,生生不已的目的。這就要求在功法設計上,要具備引導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特點。 這在本門功法的設計中,具體體現為:在人體內,是引導心氣下降,腎氣上升, 交匯于黃庭。在體外,則為引天炁下降,拔地炁上升,會二炁于丹庭炁穴,使之不斷生化、凝煉,從而達到天地交互,水火既濟之用。 所以,師傅屢屢強調:在煉功中,要謹防心火上炎、橫氣填胸,要在不走形的前提下,保持松靜自然,以使天(心)炁下沉,地(腎)氣上升,達到水火既濟之功效。但這既是要求,也可以算作是成果。通過這幾年來的煉功經歷,個人感覺:在潔身如玉法沒有煉到一定程度,氣道沒有修通之前,若先行強煉靜龍樁,則可能由于身體氣滯血瘀、氣道被阻,導致天地心腎二炁通行不暢,如果在煉功中精神還不能做到放松、身體僵硬,則在一次煉功中,可能因為這段時間阻力所產生的勢能,而迫使炁向相反方向運動,造成橫氣填胸。本人在煉靜龍樁初期,就因為功力尚淺、把握不當,當然,上述情況,也可能是因為沒有聽從師傅對于練功場地的要求,在室內或樓房里煉功站樁,使天地之氣相隔,不能水火相濟所致。所以,本門功法在編排上,十分科學嚴謹,一步一個腳印,不可躐等而進,亦不可忽視細節,學者宜留心謹慎,以免走彎路。 三、 泰卦之所以曰泰曰吉,還在于卦爻三陽三陰,本乾之健,用坤之順,上下相當,陰陽和諧,沒有偏頗。所以“氣通而孚度,德合而適時”。 這就要求煉功者要時刻保持陰陽平衡、天地和諧,精神上要自然放松、去意歸真,姿勢上除了嚴格做到形法要求外,還要無緊繃造作之病,不丟不頂,自然流暢。唯此,才能“合天地之德,上則通神,下則齊物,主持至中而行動至和,辨別至精,而調理至神。。。從而日月不失其度,山河不差其儀,萬物咸亨”。 古人云:“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氣交,氣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人事之泰也”。故修道之士,倘能氣交天地,心交同志,則天道照臨于上,神功潛運于中,師友勤勉于心,此謂之----人在道中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