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 、《中醫病因病機學》、《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講故事,學經方,談醫道,論健康。這就是我,一個和你一起學習中醫藥的老朋友,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給你聊聊,怎么用張仲景的經方,來治療慢性的喉炎。 先來說個簡單醫案吧。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性患者,年33歲,以前有慢性喉炎,遷延很久了,有個幾年的時間。這一次發病,癥狀很嚴重,就是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屢用之前服用過的中西藥,幾乎都沒有用。怎么辦?看中醫去吧。 刻診,見患者神疲乏力不堪。醫師就問,這怎么整的?年紀輕輕累成這樣? 患者說了,他平時就在一家水果超市上班。前不久,貨來了,他上去卸貨,結果可能是累著了,再加上當天有點涼,所以當天晚上,咽喉就不行了,出現疼痛和聲音嘶啞。 醫師繼續仔細查看,發現患者咳痰色白,手足發涼,聲帶部位淡紅,患者也不口渴,舌淡,苔厚膩,脈象是浮緩的。于是就問,是不是一累著,喉炎就容易發作? 患者點頭稱是。 尋思片刻,醫師寫了一個配伍—— 桂枝12克,白術9克,紅參9克,干姜9克,法半夏12克,桔梗10克,生甘草18克,生姜24克,射干12克,蟬蛻10克。每日一劑,水煎分服3次。 結果,患者前后一共用了18劑,諸證悉平。 這里面什么門道啊? 提到喉炎,很多人可能一下子想到有火。實際上不完全是這樣。日常臨床所見,有相當多的患者,是在繁忙、勞累之后出現癥狀,或癥狀加重。這個情況,要想到中氣不足的問題。 著很簡單啊——中氣,即脾胃之氣。若脾胃之氣不足,或脾虛,或中焦虛寒,則容易生寒、夾痰,寒邪痰邪凝阻咽喉,再加上氣血精微不能濡養咽喉,所以就容易發生喉炎,經久不愈。 比如說病案中這個患者,聲音嘶啞,病癥因勞累加重,舌淡,這明顯就是脾氣虛弱。手足發涼,痰色白,聲帶不見紅腫,苔厚膩,發病當天受了一點寒,這明顯是有寒濕痰濁啊,屬于氣虛夾痰了。這個時候怎么辦啊?補脾、溫陽、除痰,這才是基礎啊。 醫案里的配伍,其實套的是張仲景在《傷寒論》里面記載的桂枝人參湯。桂枝人參湯一般配伍,就是桂枝12克,炙甘草9克,白術9克,人參9克,干姜9克。其中,干姜、白術、人參補中氣、溫脾陽,桂枝溫陽化氣,解表通經。醫案里加上了法半夏、桔梗、生姜、射干和蟬蛻。其中法半夏開痰散結,生姜進一步溫補中陽,并有化痰之功。桔梗、射干、蟬蛻利咽喉。 其實,桂枝人參湯的配伍,主要是治療脾胃虛寒,外感風寒的,屬于溫里解表之品。感冒、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患者多用。但是,由于它能補中氣,所以對其他疾病,證屬中焦虛寒者有效。因此,它就被拿過來治療喉炎了。這就是經方活用的體現。 當然了,喉炎,病癥是復雜的。我說的這些,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側面。絕非所有的慢性喉炎患者,都適合用人參桂枝湯的思路來調理。不過就臨床實踐來看,這樣的思路是有實用價值的,足可以給很多人帶來啟迪。 文中配伍,非專業人士要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借鑒應用。專業人士,不妨拿去做參考。愛好中醫的人,不妨把醫案多看幾遍,反復揣摩。歡迎您批評指正。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