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新型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舉全國之力以防之,雖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人們的生活工作在逐漸走向正常,但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的話題,尤其是中醫人,在這場疫情之后該做些什么?怎樣才能體現中醫在當代的價值?而作為中醫人如何應對才能不負舉國的期盼?今天特輯《思考中醫》珍藏版序言與大家分享,或有所啟發! 《思考中醫》珍藏版 我很榮幸應寶安區政府及純中醫院的邀請,來到這里近距離地學習和感受。 現代中醫的發展邁過了一個花甲,我從1978年進入這個行業,見證了后四十年的歷程。 這個歷程可以說是五味兼具,有些時候要想做一個真正的中醫人,甚至要用“悲壯”二字來形容。 純中醫院的設立,是深圳這個特區、這片熱土上的又一個劃時代的標志,他凝聚了當代智慧的見識和膽識,無疑將會被濃墨重彩地載入中國文化及中醫的歷史。 所謂純,是相對于不純而言,舉目觀去,現今的中醫醫院,無論是省級、市級還是縣級,也無論是三甲還是二甲,統統的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 中醫、西醫單獨而列,說明中醫就是中醫,是特指不參雜西醫的中醫,不參雜西醫,也就是所謂的純中醫,反之亦然。 而從這個角度去觀察醫院,我們的實際情況是三缺一,亦即中醫這一塊是欠缺的,我們只有西醫和中西醫結合。 因此,很實在地說,純中醫院的設立,既是趨勢,是歷史的必然,亦是真正落實國家衛生大政方針的必要舉措。 我很希望對此持有異議的同仁,能夠從這樣的層面、這樣的高度去認識。 近年來,中西醫并重成為我國衛生工作的三大戰略重點之一,而即將迎來的,將是有史以來有關中醫的最高規格、最為隆重的中央會議。 從最基本的層面言,或者從邏輯的角度,中西醫并重的命題,必須首先有相對獨立和完整的中西醫,而就相對獨立和完整的中醫而言,其實就是所謂的純中醫。 臨床碰到困難,很自然地轉用西醫,甚至中醫院的不成文規定也必須采取西醫,這樣勢必造成中醫人無法在中醫的道路上走深走透,走出感覺,這是造成中醫不獨立、不完整或不純的必然。 這便在客觀上造成了中西醫并重這個重大戰略決策先決條件的缺失。因此,構建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或者相對純粹的中醫醫院及實踐體系,是落實中西醫并重重大戰略決策的重要舉措。 誠然,純中醫院的設立有些先天不足,前行的路亦充滿艱難,但這個探索是必須的,這個探索的意義歷史將會證明! 另一方面,對中醫的問題亦不能只看到醫院的一面,對于中醫我們必須有全局觀、整體觀。 什么是真正的中醫?怎樣才能體現中醫在當代的價值?而作為中醫人如何應對才能不負舉國的期盼? 我想唐代大醫孫思邈真人提出來的三醫觀念,應該作為當下中醫工作的綱領。 孫真人于《千金方》中提出:“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孫真人的以上言論可以看作是對醫道最為完整或純粹的描述。 過去我們很容易將三者分割開來看,以為下等的醫看病;中等的醫看人;上等的醫治國,其實三者是不可分的。 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缺一則醫道不全。 上面的問題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不要一談治國就是中央的事,與我們無關。中國文化的治學路徑在《大學》里講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是個體的行為,實際就是醫人的范疇。而家庭也好、家族也罷,都是由一個個個體組成,個體好了,家才有可能好,同理,家好了,國才可能治,乃至于天下平都是一個道理。 中國文化所謂的人文化成,走的就是這樣一個實際的路線。 近十年,治未病成為了一個自上而下都在談論的話題,而且實施的力度也非常大。 從國家層面,要求二甲以上的中醫院都必須設立治未病科室,并有專項經費支持。 從管理的角度,治未病科室設置在中醫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若將治未病的內涵也放在醫院落實,那么就與治未病背道而馳了。 顯然,醫院是治療已病的場所,未病的群體不會到醫院去,因此,將治未病中心設置到醫院,從根本上說是矛盾的,也是我們沒有真正弄清楚治未病的明證。 所謂治未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好情緒、飲食、起居、德行,調適好寒溫,這些方面管理好了,或者說治好了,那么,一切疾病發生的因也就得到了杜絕,沒有了疾病發生的因,當然也就不會有疾病的果。 治未病,它是這樣的一碼事,它必須落實在日用中,在衣食住行中,在起心動念時。 而凡圣之間的差別也體現在這里。佛教里有一句名言,叫“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從這句名言來看,菩薩他只在因上面打算,因上打點好了,自然不用擔心果上的問題。因為一切的果,都是從因里面發展出來。 而凡夫不同,他只在果上計較,只是畏懼不好的結果,不去杜絕不好的因,結局可想而知,那不好的果一定會源源不斷、層出不窮。從這個層面,我們便能夠很好地理解,為什么《素問》要強調:“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了! 上述的三醫有另一個版本,叫作“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齊人,下醫以刑治病。”三醫里面,關鍵是中醫,齊人也好,醫人也罷,其實就是修身的層面。 這個層面把握不好,疾病的因就會不斷產生,就會釀成疾病的果實,如此一來,就只能往下走,去“以刑治病”。 當然,如果這個層面能夠把握好,疾病的因就自然會被杜絕,進而能夠舉一反三,推己及人,這就形成了往上走的局面,就自然進入了“以德治國”。 當今,健康中國建設及全民健康進而實現全面小康,已經成為現階段的基本國策。而從這一基本國策中,我們看到了它與中醫的必然關聯。 中醫能否在健康中國的建設中完成歷史賦予它的光榮使命?首先取決于我們能否獨立完整并純粹地認識自身(中醫)。國家昌盛,匹夫有責,這是每一位中醫人應當思考的問題。 《思考中醫》新版(第四版)的發行,一如既往地受到廣大新老朋友們的喜愛,值此精裝本《思考中醫》即將面世之際,略述感慨以謝諸同仁。 劉力紅 己亥孟夏于大理 排版:無憂果 圖片:網絡共享 審稿:趙江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