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療基本概述 骨折治療的基本原則:復位——固定——功能鍛煉 1.固定的作用: 1)維持已整復的位置; 2)保障正常骨愈合過程的進行; 3)為早期的肌肉關節活動創造條件; 4)鎮痛、解除肌肉痙攣及預防繼發損傷。 2.內固定的適應癥: A.有利于骨折愈合; B.有助于簡化治療; C.有利于并發的血管神經損傷的修復; D.有利于減少后遺癥發生的機會; E.有利于不宜長期臥床病人的早期離床活動; F.經保守治療不能取得理想復位者。 3.內固定選擇原則 絕對穩定(absolute stability)——關節內骨折、簡單的骨干部骨折 相對穩定(relative stability)——粉碎性骨折 1)絕對穩定: -拉力螺釘/ 鋼板 -加壓鋼板 2)相對穩定: -髓內釘 -外固定 -橋接鋼板 常用內固定種類及技巧 (一)克氏針和斯氏針 1.克氏針與斯氏針: 即可用作臨時骨折的固定,也可用作確定性固定,單獨應用時應輔以支架或石膏。 克氏針-------常用于固定骨折塊,直徑常小于3mm,用作內固定時有時需要與鋼絲聯合應用。 斯氏針-------用于骨牽引,直徑為3mm-6mm 2.克氏針在骨折中的妙用 1)克氏針阻擋復位技術 當髓內釘偏于一側時,會引起肢體力線的不正常,采用克氏針阻擋釘技術可以使髓內釘居中,從而復位骨折端。 2)U型克氏針撬撥技術 U型針撬撥技術是利用杠桿原理,對側方移位的骨折端進行撬撥,前提是骨折端得充分牽開,沒有骨性阻擋。 3)U型針的支撐作用 內踝骨折短縮,通常需要抗滑或支撐固定,而U型針可以起到支撐固定作用。 4)U型克氏針的懸吊固定作用 近節指基底粉碎壓縮性骨折,利用U型克氏針的懸吊固定作用,維持骨折的高度。 5)克氏針的阻擋作用 伸肌腱止點撕脫骨折型的錘狀指,利用克氏針的阻擋作用,將末節基底背側的骨折塊復位并卡壓固定。 6)U型釘固定細小的骨折塊 對于一些特殊位置的關節面骨折塊,使用U型克氏針,像釘書釘一樣可以將兩個骨折塊抱在一起,不易退出,還可以將突出的骨折塊壓迫后復位。 7)克氏針鉤固定技術 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采用兩枚克氏針鉤進行固定,再于脛骨結節處用門形釘壓住克氏針尾。 8)克氏針牽引防治足下垂 小腿的骨折外傷,非常容易發生足下垂這一并發癥,而運用克氏針與手套皮的彈性牽引技術,可以很好的預防這一并發癥。 (二)螺釘 1.分類 1)按螺紋大小:可分為骨皮質螺釘與骨松質螺釘(骨松質螺釘具有更大的螺紋,對骨松質具有更好的把持力) 2)根據螺釘尖端的設計:可分為自攻螺釘,擰入時無需攻絲;自鉆自攻螺釘(由于螺釘尖端銳利,大多用于單皮質固定),擰入時無需鉆孔及攻絲。 空心螺釘:內部中空的設計使得螺釘可穿過臨時固定骨折塊的導針,實現骨塊的固定,使用空心鉆置入空心螺釘。 鎖定螺釘:螺帽帶有螺紋,與帶有螺紋孔的接骨板結合后二者成為一個整體,具有成角穩定性。 拉力螺釘:它是一種半螺紋螺釘,能使骨折塊間產生加壓作用,使用時必須注意2點: A.螺紋不應跨越在骨折線上,必須全部在遠端骨折塊內。 B.螺釘方向必須與骨折斷面垂直,否則將形成剪應力,使已復位的骨折塊發生移位。 無頭加壓螺釘:應用時不依靠接骨板,而且無需二次去除。多用于手部及足踝部的骨折或矯形: A.空心設計,能沿固定導針擰入; B.無頭設計,有利于在骨面下植入螺釘,對周圍組織干擾小; C.圓錐形設計,能更好與骨質貼合; D.變螺距設計,從頭至尾螺距(旋轉一圈,螺釘移動的距離)由大變小,隨著螺釘的旋入,穿透骨質的速度也發生改變,可實現骨塊加壓。 2.螺釘的功能 3.小結 1)在沒有拉力螺釘時,骨皮質螺釘也可用作拉力螺釘,但需要將近段骨道擴孔,使近段螺紋失去把持力。 2)除了自鉆螺釘,螺釘擰入前均需要鉆孔,鉆頭應等于或略小于螺釘的根徑(減去螺紋后螺釘釘桿的直徑) 3)除非是自攻螺釘,否則擰入螺釘前需使用配套絲錐在骨道內預先攻出螺紋。 (三)接骨板 1.常見結構 接骨板分類太過復雜,現簡單介紹接骨板中的一些常見結構: 下圖為重建鋼板,以釘孔間的切記為特征,便于彎曲塑性,對于復雜解剖部位,例如髖臼的骨折十分有用。 下圖為鋼板帶,有螺紋的為鎖定孔,對應鎖定釘,帶有光滑斜坡的為加壓孔,對應普通螺釘或拉力螺釘,偏心擰入普通螺釘時釘帽會沿著加壓孔的斜坡向中心滑移,從而帶動骨塊向近端滑動達到軸向加壓的目的。 下圖為有限接觸鋼板,這種鋼板的下表面是特殊形成的,可減少約50%與骨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小鋼板對骨膜血供產生的不利影響。 下圖為用于肱骨近段的Philos接骨板,接骨板頭部邊緣有數量不等的小孔,可用于克氏針臨時固定或縫合軟組織固定。 還有些形狀各異的用于某些特殊部位的預塑性鋼板(解剖鋼板) 如前面提到的肱骨近端Philos接骨板,還有T形鋼板,鎖骨鋼板,尺股鷹嘴鋼板等。 下圖左側鋼板既有加壓孔又有鎖定孔,而且下表面能減少與骨面接觸-有限接觸鎖定加壓接骨板(LC-LCP);右側鋼板只有鎖定孔,孔間有切跡,便于彎曲塑性—鎖定重建接骨板。 對于大多數兒童和青年人的骨折,普通鋼板已經足夠,但隨著內固定的發展,普通鋼板越來越難以找到,鎖定加壓接骨板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具有鎖定孔(L)與加壓孔(C)的接骨板稱為鎖定加壓接骨板(LCP)。 在應用中需要注意一些原則: 1)AO原則強調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追求骨折一期愈合,甚至提出絕對固定的概念,可以早期活動及負重。 2)BO原則要求生物學固定,運用微創或無創技術,最大限度保護骨折局部血運,以求達到二期愈合,強調早活動,晚負重。 AO和BO的觀點并不對立,他們并不矛盾,在骨折治療中需要將二者結合應用。 基本原則: 1)簡單骨折堅強內固定(解剖復位+骨折端加壓); 2)復雜骨折、粉碎性骨折進行生物學固定(鎖定固定),在保證骨折端足夠穩定的前提下,保護血運,使骨折端存在微動,促進骨折二期愈合。 2.鎖定與加壓的選擇: A.簡單的橫行骨折、短的斜形骨折,在完成解剖復位后,需要通過動力加壓孔或者螺釘進行加壓。 B.骨折復位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加壓、簡單骨折未加壓而直接鎖定固定都極易造成斷板、骨不連等,從而導致內固定失敗,若出現骨不連則需要堅強內固定加植骨治療。 C.粉碎骨折,干骺端骨折等復雜骨折,使用鎖定固定。 D.骨質疏松、骨皮質薄弱或承受較大扭轉應力的部位如肱骨干骨折,若為簡單骨折,先完成骨塊間的加壓,而后鎖定固定,稱為聯合固定,若為復雜骨折則直接鎖定固定。 E.對于涉及關節面的骨折,必須達到解剖復位,恢復關節面平整,設計關節面的骨折塊間需要加壓固定(拉力螺釘等),其余鎖定固定或聯合固定。 1)骨皮質螺釘與骨松質螺釘的選擇: 骨質較好的骨干部位使用骨皮質螺釘。 干骺端等骨松質較多的部位,骨質疏松骨折時應使用骨松質螺釘。 2)置入順序: A.鎖定螺釘必須在普通釘和拉力釘全部擰入之后才能置入; B.在擰入鎖定螺釘前就得完成骨折的復位,不能依靠鎖定螺釘來幫助復位,因為一旦擰入鎖定螺釘,骨塊、螺釘與接骨板就成為一體,無法再次移動; C.在使用LCP進行骨折端的軸向加壓時,先擰入近段加壓孔1枚普通釘,然后在骨折遠端對應加壓孔擰入1枚普通螺釘,完成加壓后可置入鎖定釘或普通釘。 3)接骨板的長度: 原則上是長鋼板,寬跨度,少螺釘。 鋼板的長度應至少是固定骨干直徑的5倍。 4)螺釘的數目: A.穩定性足夠的情況下,為防止應力集中,螺釘數目要盡量少,對于大部分骨折而言,骨折遠、近端各最少3枚螺釘,一般不需要超過5枚。 B.在骨折斷面接觸的簡單骨折,為避免應力過于集中,導致內固定斷裂,可不固定骨折兩端離骨折線最近的螺孔,而骨折斷面大、無斷裂接觸的粉碎性骨折則需要固定。 C.關節周圍骨折時,骨干螺釘要少,靠近關節面的螺釘要多。 5)單皮質還是雙皮質固定: A.在微創鎖定鋼板中,如應用于股骨遠端和脛骨近段的LISS(微創鎖定)鋼板時,一般使用單皮質固定。 B.在簡單骨折完成斷端加壓后,若骨質尚可,可行單皮質鎖定固定或普通螺釘雙皮質固定。 C.在骨質疏松、骨皮質薄弱或者承受較大扭轉應力部位如肱骨干骨折時,最好使用雙皮質鎖定固定。 6)需要注意的細節: A.在置入鎖定螺釘時要重視扭矩限制扳手的使用,避免用力過大導致釘頭變形和螺紋錯扣,使拆除困難。 B.去除帶有鎖定螺釘的接骨板時,應先將螺釘全部擰松,至少最后2枚應同時擰松,以免取最后1枚螺釘接骨板發生旋轉。 C.鋼板放置時軸線必須與骨干軸線一致 D.鎖定螺釘鉆孔時應使用瞄準裝置,才能保證真正垂直,為保證螺釘擰入時方向也是垂直的,可在閑置的螺孔通過導鉆打入2枚克氏針,作為參照。 E.鋼板斷裂大多發生在螺孔處,尤其是LCP加壓孔,所以螺孔盡量不要置于骨折線上。 7)張力帶原則: A.所謂的張力帶原則就是鋼板應放置在骨折的張力側,才能有效的維持骨折端的緊密接觸。以股骨為例,由于下肢的力線通過股骨內側,所以外側為張力側,內側為應力側,鋼板應放置在外側。 B.人在負重行走時,股骨的外側受到牽拉的張力,內側的骨質受到壓縮及折彎的應力,相比承受折彎壓縮的應力,鋼板所能承受的牽拉張力更大,就好比一根鋼絲,你想拉斷它比折彎要困難的多。另外若壓力側存在骨缺損,就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力,力量全部由接骨板承擔,也易出現斷板或斷釘,導致內固定失敗。 所以凡是骨折伴有骨缺損時,應使用自體松質骨或混合同種異體骨移植,使之具有支撐力,以減少內固定物的受力,避免內固定的失敗。 BO原則下發展的幾種重要微創術式: 微創鋼板接骨術(MIPO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不擴髓股骨髓內釘固定(UFN Unreamed Femoral Nailing) 不擴髓脛骨髓內釘固定(UTN Unreamed Tibial Nailing) BO原則下發展的幾種重要內固定系統: 限制接觸性動力加壓鋼板(LC-DCP 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點式接觸鋼板(PC-Fix Point Contact Fixator ) 鎖定加壓接骨板(LCP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微創固定系統(Liss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3.小結 正常情況下,橈骨、尺骨、肱骨和股骨為偏中心位負荷,橈骨、尺骨張力側為背側,肱骨、股骨為外側。凡骨折不連接或伴有成角畸形者,則畸形突起處為張力側。 總之,內固定的置入應結合骨折部位解剖、手術入路、骨折處的力學環境及周圍軟組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必要時輔以外固定,以求達到最佳效果。 (四)髓內釘 1.固定機制: A.中央型內夾板式固定(鋼板為偏心型固定)。 B.應力分散式固定,非應力遮擋式固定,有利于骨痂的塑形。 C.中心固定在理論上優于皮質外固定,可減小力臂,降低內、外翻成角及內固定失效的發生率。 D.為閉合復位或有限切開復位提供了基礎。 2.器械選擇 1)髓內針選擇 長度:超過折線10cm,以X片測量 寬度:應比X片上髓腔最窄處小2mm 2)其他器械:
常用的平均值如下: 3.交鎖與非交鎖 普通髓內釘(非交鎖):軸向穩定性差,抗扭轉強度低-適應癥較少。 交鎖髓內釘:有較好的抗旋轉、抗壓縮作用,固定穩定性好,符合生物學固定原則(BO),在四肢長骨中應用廣泛。 4.開放性髓內釘 優點: 1)不需要許多特殊器械; 2)不需要特殊的骨折手術臺; 3)不需要X線電視熒光機; 4)不需要早期牽引使斷端分離; 5)容易取得解剖復位; 6)可發現X線片不易察覺的無移位粉碎骨折; 7)可使骨片斷端相互咬合,改善旋轉的穩定性; 8)多段骨折時,使中間斷骨片穩定,避免在閉合復位和擴大髓腔時發生扭轉; 9)骨不連接的病例,容易使斷端硬化的髓腔開通。 缺點: 1)皮膚有疤痕形成; 2)易造成失血; 3)骨折愈合有關的血腫被排出; 4)擴大髓腔使髓內的骨組織一部分被削除; 5)有一定的感染率; 6)減少了骨折愈合的條件。 5.手術注意事項 1)針嵴向外,凹面向內(V形針) 2)防止卡針: 粗細——換細髓內釘或擴髓 方向——方向不對,卡針時易出現邊打邊退,勿強行打入 3)防止斷端分離:骨折端分離,這是由于髓內釘方向偏斜或粗細不適所致,可重新調正打入,消除間隙以免形成遲緩愈合或不愈合。 內固定物的設計 理想器械的設計應該具有以下優點: 1)更堅強穩定的固定,以利于早期負重功能鍛煉; 2)更容易的植入技術; 3)加壓技術,促進骨折更快愈合; 4)可微創操作,以減少并發癥; 5)費用低廉。 來源:本文為好醫術作者綜合整理 |
|